欧洲三国游(散文)

凌修然 2月前 156

八月的风,轻柔地拂过面庞,带着一丝对远方的期待,我踏上了欧洲的旅途,开启一场探寻西方的十日游。

在踏上欧洲这片土地之前,我对它的想象犹如一幅模糊而绚丽的拼图,每一片都承载着历史、文化与艺术的碎片。怀揣着对远方的憧憬与好奇,我开启了这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旅程,渴望亲手将这些碎片拼凑完整,描绘出属于自己的欧洲印象。

初入欧洲乡村,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片错落有致的田园风光。草垛在田里星罗棋布,看似杂乱却又暗合章法,宛如大自然随性挥洒的笔触。极目远眺,高大的树木肆意生长,树冠齐整得如同精心雕琢的华盖,却未经人工刻意修剪,就这样在远远的地陇上排列成竖列,仿佛在等待一场盛大的仪式。它们中间,红色细绳轻轻捆扎,宛如给这片田园景色系上了灵动的丝带,将自然与人类的痕迹巧妙融合,赋予了田园风光别样的韵味,此时的草垛已然成为了独特的“工业产品”。老式房子静静伫立在这片田野间,成为了目光的焦点,周围的一切仿若众星捧月般围绕着它。房子的外墙由灰墙与石头粉末构成,天然的质感散发着岁月沉淀的韵味。越破旧的楼房,涂鸦越是丰富多彩,那些斑斓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像是为古老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这里,筒子楼、典式楼等不同建筑风格并无明显差别,它们都承载着欧洲建筑历史的厚重底蕴,仿佛是从遥远时代舶来的珍贵记忆。

对比国内外对待涂鸦的态度,颇有趣味。在国内,涂鸦多受管制,而在欧洲,它或是被允许自由创作,或是成为付费的广告形式。在这文化差异背后,是不同的社会观念与艺术包容度在悄然碰撞。

火车上的邻座,一对祖孙吸引了我的目光。老人紧紧拉着孙女的手,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什么,双眼闪烁着光芒,仿佛每一个眼神里都藏着一个完整的故事。生命的血液循环在这一老一少之间延续,慈爱与温情如潺潺溪流,从他们的语调、语速中流淌而出。机车摇晃着,像是历史的车轮,载着他们的故事驶向远方,而这街头,便成了讲述故事的最佳舞台。

踏入古代文明古国罗马,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熟悉感。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城市,竟没有给我丝毫的异国隔断感,仿佛前世便已相识。遥想二三千年前,远隔千山万水的不同民族先民,在心灵上却有着奇妙的相通之处。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民族间的距离在物质的洪流中反而越来越远,物质追求与拜金主义甚嚣尘上,似乎正与真正的文明背道而驰,这不禁让人感到一丝怅惘。

在罗马的巴士站,我乘坐上了前往佛罗伦萨的长途班车。那是一辆双层巴士,本地或长期乘坐巴士的乘客大多坐在上层,而我则坐在下层最低的位置,那是残疾人专座。车子缓缓启动,一路的田野风光如画般展开。庄稼长势喜人,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然而广阔的田野间却不见一人,静谧得仿佛时间都已凝固。进罗马和出罗马,景色截然不同。罗马城五公里的核心区域,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七百座教堂,它们像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守护者,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变迁。而城外,则是散落的农户,这里的水系不算发达,仅有一条小河蜿蜒而过,不见其源头与尽头。丘陵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远山在朦胧中若隐若现,高低难辨。在丘岭的最高处,独栋别墅静静矗立,宛如遗世独立的城堡。别墅大门两侧,几十米高的尖塔式样松树傲然挺立,仿佛忠诚的卫士。

大片的田地中,向日葵杆整齐排列,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储水池被修成椭圆形或方形,四周环绕着几十年树龄的树木,它们将水塘包裹得严严实实,宛如守护着珍贵宝藏的绿衣使者。据说这里缺水,每年雨水稀少,而农夫们似乎也秉持着随遇而安的态度,地里的草一团一团地分布着,远远望去,倒像是人工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

一群棕色的马在草地上低头啃草,一动不动,宛如雕塑般沉稳。它们健硕的肌肉在阳光下闪烁着光泽,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力量与生机。乡间小路上,道旁的松树像旗杆一样笔直挺立,只是草已枯黄了一半,天上飞过的鸟寥寥无几,为这片景色增添了几分寂寥。

终于抵达了充满艺术气息的佛罗伦萨。刚到这座城市,便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韵味。老房子的屋顶有的已经塌陷,一座二层的方形碉堡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有烟囱,四周分布着窗户,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阳光炽热得如同聚焦的探照灯光束,街头艺人在这热烈的氛围中卖力献艺。他们拿出平生绝学,用音乐、表演展现着艺术的魅力。有的弹着吉他,音符如灵动的精灵在空气中跳跃;有的佩戴着奖章,用自信的表情和精湛的技艺吸引着路人的目光。尽管一开始很少有人丢硬币,但他们毫不气馁,一首接着一首,表演愈发精彩,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艺术无价”,那坚定的眼神和投入的状态,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车站外,几列火车静静地停靠在那里。这里没有宏伟的大厅,只有一间超市和一间露天餐馆,餐馆搭有凉棚,为行人提供了片刻的休憩之所。街区古老而宁静,房子大多是几世纪的产物,虽然历经岁月的磨砺,但维护功能良好。大门装有自动设施,二门设有自动密码铁栅栏门,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融入了现代的便利。

乘坐出租车行驶在佛罗伦萨的街道上,七八公里的路程中,几乎看不到政府办公楼、大型卖场,映入眼帘的多是私产别墅、街角民宅。门市房的招牌很少,大门紧闭,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傍晚时分,落日的余晖洒在山峰上,太阳在最后一刻仿佛在山峰间跳跃,引得人们齐声鼓掌。随后的三十分钟,余晖依旧绚烂,仿佛不愿离去。突然,一颗流星划过天空,留下一道绿色的光芒,宛如梦幻的使者,为这美好的夜晚增添了一抹惊喜。

餐馆酒店的穹顶由红砖砌成,沧桑的质感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这里,洗浴是一种喜悦,而忧郁、受难、苦楚等情感也仿佛融入了建筑的每一块砖石之中。人们在这里,无论是享受美食还是休憩身心,都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一种对生命、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顺着狭窄光滑的石板街前行,很快便能看到宏伟的百花大教堂。而不远处的火车站,却没有安装空调,在炎热的天气里显得有些闷热。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距离二百八十公里,车票价格高达467元,如果提前预订则能低一半。这里的直快车票价格甚至比国内高铁还要贵,让人不禁感叹欧洲交通费用之高昂。

在佛罗伦萨的展馆中,二十几个展厅呈三层回环分布。仅仅走了一半,步数就已达到七千步,估计全程下来有八公里左右。馆内的图画采用立体布展的方式,震撼人心。每一幅画都以圣经故事为蓝本,画家们用精湛的技巧将故事中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图画颜色鲜艳夺目,人物表情细腻入微,眼神刻画得逼真传神。在那些宏大的画面中,人物众多,却结构严谨,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画龙点睛之笔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充分展现了画家们的独到之处。

而意大利的石雕艺术,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造诣甚至高于油画。石雕作品以“高大全”和细微精致为特点,每一尊雕像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从肌肤的纹理到眼神的流转,无不展现出艺术家们的匠心独运。

离开佛罗伦萨,来到了充满梦幻色彩的威尼斯。这座被水环绕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欧洲大陆上。

刚到威尼斯,便能看到成群的海鸥在空中翱翔。当地居民为了防止鸟粪腐蚀外部电讯电线和下水铜管,在上面安装了倒V字铁丝,这一小小的细节,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精心呵护。

教堂的钟声是威尼斯独特的旋律。整点时分,钟声准时敲响,持续一分钟之久。“当,当啷,当”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由于教堂分布密集,钟声相互交织,能持续三分钟以上。远近的声响和鸣,在这悠扬的钟声里,整座城市仿佛变得更加安静祥和,时间也仿佛放慢了脚步。威尼斯的老房子充满了历史的痕迹,斑驳的墙体上钉着很多条形的金属构件,中间有螺丝和扣紧的螺母,这是为了加固墙体而设置的。这些古老的建筑,承载着威尼斯的过去,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

在威尼斯,高速路与火车轨道相伴而行,有时会让人恍惚间分不清自己乘坐的是汽车还是火车。私宅的墙上和瓦上长满了草,这里很少有单独的住宅楼,更没有成片开发的小区。高速路与两边的田地一般平齐,通过房屋时会安装简单的铁皮板作为隔音设施。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圣马可教堂。这座宏伟的建筑拥有三层穹顶,金色壁画熠熠生辉。五个圆形穹顶中间,三个呈十字排列。二层大门之上,半圆形窗户内镶嵌着方形里面圆形的彩色玻璃,下面拱门两侧,六根两米见方的立柱庄严矗立,第一二根立柱之间,三根罗马柱小巧精致。夜晚,小拱过桥,十字交叉穹顶下的图画平均分布在十六个穹窗上,作为低层装饰,每个穹窗对应着一个人物。第二层高度是底层的二点五倍,上面绘有十五个神仙,居中的是身着蓝色长袍的耶稣,两侧各有两个带翅膀的鸟人相伴。教堂外,十三棵松树静静伫立,仿佛在守护着这座神圣的殿堂。而在教堂的第三层,则绘有四个蝎子人,为这座神秘的建筑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在这里,花一欧元便能买到一个瓶盖大小的白蜡烛,人们在烛光中许下心愿,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威尼斯的小河宛如一条条灵动的丝带,贯穿整个城市。河底的水晶兰在水中摇曳生姿,斗型河床用大小一致的鹅卵石铺就,有的河在弧形外圆一边用石头堆砌,想必是为了节省开支。一条公路与有轨电车共用一条轨道,地铁站建在公园里,仅有一条遮阳棚和几个石台座位,同样是为了节省资源。码头边,四根一排的木头柱上,系着小巧的小船,它们随着水波轻轻荡漾,仿佛在诉说着威尼斯的浪漫故事。

米兰的有轨电车就在楼前的马路上行驶,这里也是火车道,因为有两条车轨。电车昼夜不停,车身颜色五彩斑斓,有粉红、黄色、大红、绿色等。每到站点,只要有人等候,便会缓缓停下,待乘客上车后关门启动。有趣的是,即使有鸽子在轨道上觅食,电车也会缓缓刹车,耐心等待鸽子离开,而近在咫尺的鸽子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相处方式,没有一只受到惊吓而飞起。

早起散步在米兰的街区,相邻街道上坐落着不同式样、不同年代的教堂。有的教堂打开前面的三个门,里面传来阵阵诵经声,教徒们正在做早礼拜。我想,教堂不同时开放,或许不仅是为了节省资源,更是教会内部有着一定的规章,但方便教徒进行宗教活动一定是最主要的考量。在教堂外,偶尔能看到乞丐卷曲着身体睡觉,周边散落着落叶和鸟粪,也有人在那里吸烟、打坐,这看似杂乱的场景,却又构成了威尼斯独特的市井风情。

意大利从宁静的乡村田园到古老的罗马城,从艺术之都佛罗伦萨到浪漫的水乡威尼斯,每一处风景、每一段经历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欧洲,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让我在这趟旅行中,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回忆,也对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第二站是乘坐具有世界美誉的瑞士全窗玻璃的阿尔卑斯观光火车之行:穿越山水与人文的绮梦之旅,瑞士的湖光山色如梦幻诗章。

瑞士的火车行驶速度不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常常在山的狭缝间艰难穿行。透过车窗,侧脸往上仰望,仿佛能触碰到陡峭的石角,最近处几乎是贴着而过。不过,正因如此,沿途的美景得以尽情欣赏。那斧砍般的直立峭壁,气势磅礴;瀑布恰似白色的绸缎,正对着车窗,视角绝佳,宛如大自然馈赠的绝美画卷。

火车在阿尔卑斯山脉的腹中穿行,车轨边绿草如茵,阳光照耀下,阶梯状的瀑布如同一条条白丝带轻盈飘落。在这里,火车是主要的出行方式,山区的巴士则会因地形而绕路前行。一路上,隧道众多,眼前的景象一会儿明亮如白昼,一会儿又陷入黑暗,拍照也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

连绵的山峰各具特色,性格迥异,即使紧挨着的山峰,差别也十分明显。单说那漫山遍野的绿,就有着深绿、阳绿、鲜绿、浅绿、黑绿、蓝绿、黄绿、紫绿等丰富多样的色彩层次。而在没有绿色覆盖的地带,石头黑白分明,对比强烈。高山之上,冰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光芒,即使肉眼望去,也清晰可见。

火车行驶在山峰的中上部,往上是高耸入云的峰巅,往下是深不见底的渊谷,层次丰富多样。草原起伏不定,忽高忽低,看似相连却又有着微妙的间隔,目光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竟不知该投向何处。石涧中的溪流总是欢快地奔腾着,与石头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奏响了一曲自然的交响乐。

沿途,时常能看到二楼的房子四周均匀分布着窗户,为这山间景致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高山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在眼前。不得不赞叹西方铁路选址的匠心独运,不仅注重环保,极力保护植被树木,几百年树龄、直径达二三米的大树随处可见。山林私有化的历史,以及原始的占有规划与保护模式,都十分值得深入探究。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