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记(散文)

凌修然 2月前 44

晴朗的一日,青山上一清水池中,看见一青色石头,“有一天,我要写一篇《青石记》。”“好,期待!”清朗的笑容倒映在碧水上。

“一起走走吧。”这几个字,就很有诗意,把青山绿水都包涵进去了,还有什么比亲近大自然更有诗意呢?抬头见青山,低头见清溪,行走在青山绿水中,身和心都很欢喜。高中的时候,很喜欢听一首歌,如今仍清晰地记得歌词“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梦已经醒来……”原唱叫孙悦,名字好像还挺很相称的。总之,就带着愉悦的心情出发了。

我们一路走走停停,看看树、摸摸草,闻花香、听鸟语,正如陶翁诗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虽说山水就在身边,但真正走出樊笼,把自己融进山水的机会毕竟不多。四五十岁的年纪,正是责任在肩。大家在单位大都承担着重要工作,忙起来加个班那是常态;在家里是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时时被需要。

只有把自己放在山水之中,才觉得“我”还是我,偶尔出来走走,保持那个快乐的自我,被琐事禁锢的身心暂时放松,思维和眼界才会开阔。

没有奇花异石,也不是名胜风景,处于没有开发状态,也就鲜有人涉足。与我们而言,却是再好不过的了,踏足而行,青苔斑驳,石路窄窄,所以水愈加清秀,山才更显幽静吧。

沿着青石小路,渐闻溪水潺潺,犹见树木繁茂、竹林青青。我们不禁感慨,只需一方净土,还有清亮的阳光,所以无拘无束,肆意生长。植物是这样,人更是这样。曾经见过一农庄院子,为了给树木固定造型,绑上了又粗又长的铁丝,只为这些树木心疼,真想动手解除它们的禁锢,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木”。

寄情于山水,放浪于形骸,我们跟孩子一样,随心随性起来。

青蓝色的天空,靛青色的牛仔裤,自带清新阳光;青色的竹子,我总想依偎在它身旁,聆听它的吟唱,让人如沐清风;吹来的风也有草木气息,阳光打在青竹上,透着青绿的光;旁边几朵野菊花,抱着身体立于清池边,掬起清水洒在花上,枝叶柔嫩青绿,花儿青涩地绽开。我看得呆了!

“嘿!”侧过脸,一阵雨花洒向我,很清新的感觉,这是儿时爱玩的游戏。我们的快乐把溪水划开一个又一个圈,大大小小,荡漾开来,已经中年的我,仍然喜欢这种游戏。

美好的记忆,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模糊,反而愈加清晰。

“我喜欢青色!”我跟朋友们说。

在江山东篱,怀才老师曾经写了一篇《墨石记》,把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比作“墨石”,我们被他一块块拾起来,拭去上面的尘埃,散发迷人的光。这是怀才老师对我们的鼓励,我心中自然是幸福的,却也知道自己还不能称为墨石,顶多是块“青石”吧,于是在心中种下了一个青色的梦。

在繁琐的生活中,在命运的折磨之下,依然能够坚持自我和本真,他的才情和人品一样,温润如玉,散发独特的魅力,我们被深深吸引。

最重要的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创作,不论处于何种境地,始终不忘心中那份对文学的热爱。工作的忙碌,生活的不堪,命运的磨难,都不会成为他们止步的理由,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青一黑,这是外表的不同,青石的心,也没有墨石温润。也许,墨石的前身是青石吧,经过了漫长的时光打磨,风雨的洗涤,日月的涵养,才散发出属于自己的馨香。

青石的前身是什么?望着池中的青石,我陷入沉思。

也许是一块泥土。一望无际的田野,整齐碧绿的菜畦,一定有黑黝黝的沃土滋养。我们老家如果说一个人浑浑噩噩,就会这样说:“你哪是块土疙瘩啊,怎么这样顽固不化呢?”看来,泥土也分好和差,就看是沃土还是土疙瘩了。

十年、百年之后,土疙瘩还是一块泥土疙瘩,甚至有一天,那贫瘠的身躯会被风吹散而消失,不知道落在哪个角落,就像从来没有来过世间,没有人记得它的存在。很显然,是成不了青石的。

只有成为沃土,不断吸收草木清香,享受日月精华,不放弃滋养自己,一年,两年,十年,总有一日,会变成青石的。这条路或许不好走,不仅仅狭窄,有时候需要忍耐孤独,甚至不被理解。

譬如朋友,他总是给人温暖的感觉。可是,了解他的人一定知道,他在我们当中是最忙的,坐在电脑前,常常一坐就是半天,工作日的晚上几乎都耗在办公室,周末加班也是常态。

“一有机会,我就一个人带本书去山脚处坐坐,呼吸新鲜的空气,我每天睡前一定要看会书。”朋友说。“所以你的文字里不仅有哲理还有山水诗意。”他的文章常常发表在省级报纸和刊物上,我的言语里都是欣赏和敬佩。

“记得深耕自己”,这是他跟我说的话。在我写作出现疲惫,没有灵感,情绪烦躁不能坚持的时候,我整个人就像被河水吞没了,恍恍惚惚中想到这句话,仿佛看到一个身影孤独而安详地坐在灯光下,看书或写作。这个身影是他或者是我,也是每一个坚持热爱的我们。

我知道很多写作爱好者,在那条窄窄的小路上,一个人走走停停,却从来没有放弃,因为心中对文学的热爱。

同行的小朋友也喜欢捡石头,他关注的是石头的形状:像小狗,像羊,像花……他有自己的认知。只因为他喜欢,于是捡了一堆,最后手都放不下,塞进裤兜里,裤子挂不住直往下掉,看得我们哈哈大笑。“每块石头都不一样,捡也捡不完。”小朋友嘟着个嘴。不懂得选择,不会取舍,有时候我们大人也这样,何况小朋友呢。

我笑过后,仔细一想,小朋友说的话还挺有道理,你看,我们又多么像石头,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棱角分明,各有不同。

在写作这条路上,更是各美其美。有人爱写诗,一天一首;有人擅长写小说,半年或者更长时间完成一篇;散文、随笔等等。文章风格那就更不同了,高深的、幽默的、清新的、诗意的,自媒体时代,人人皆是写作者,各种公众号、网络平台百花齐放。

我从去年九月份开始,陆陆续续写一些文字,算是一枚青涩的新人。幸运的是一路上因为有前辈老师的指点,也就更加坚定了我的写作初心,我很想说:“感谢一路上有你!让我更有动力!”回过头想一想,这条路,我们不孤单。

文字是可以持续传播的,它能跨越时空,也许百年之后,还能留下自己的一点点印记。“用手中的笔写出好文,是我们每一位作家的使命和责任!”今年参加了一些高质量的写作培训,他们的话犹在耳边。

朋友说把它带回去,在上面画个花草,摆在桌上,叫作“青石生花”。

待着大自然里才是它,你看,有山水的滋养,一定会温润的。其实,我多想和这青石一起,待在山水里。

你要问这青石在哪?我可以告诉你:回眸处,清蓝的天空下,苍翠掩映,碧水涵养,清澈透亮且生机盎然。

怎样解读一块青石,只是我一些不太成熟的理解,我相信读到这篇文章的您,一定会有自己的解读。

因为,只有热爱文字的人,才有机会走进来。

原创首发秀才文学网,仅以此文致敬热爱文学,一直在路上的每一个人!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