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之月,余怀慕古之情,畅游蜀地。早闻奉节白帝城之大名,心驰神往久矣,遂欣然乘舟前往。
舟行大江之上,惠风拂面,江水汤汤。两岸青山延绵,若翠嶂罗列,与天际相融。远远便望见白帝城雄踞江中孤岛,红墙映日,黄瓦生辉,飞檐翘角似欲凌云,于明媚春光中璀璨夺目,恰如一颗遗世明珠,镶嵌于这山川胜景之间。目睹此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之句脱口而出。遥想当年,李白获赦东下,自白帝城启程,那满心的畅快与喜悦,皆倾注于这灵动的诗句之中,此刻我似乎亦能感同身受。
及岸,拾级而上,石径盘曲。道旁古木参天,枝叶交错,如绿盖蔽日。时有鸟鸣嘤嘤,婉转林间,其声清脆悦耳,宛如天籁,似为这山川奏响一曲灵动乐章。未几,便至白帝庙前。庙门古朴凝重,门额“白帝庙”三字,苍劲雄浑,似在诉说往昔岁月的厚重。踏入庙内,香烟袅袅升腾,庄严肃穆之气扑面而来。
前行步入明良殿,殿中蜀汉君臣塑像栩栩如生。刘备端坐主位,气宇轩昂间难掩往昔壮志,目光坚毅似仍心系兴复汉室大业;诸葛亮羽扇纶巾,神情睿智,仿佛正在筹谋天下局势;关羽、张飞分立两旁,身姿伟岸,威风凛凛,英气四溢。凝视诸像,往昔蜀汉风云如在眼前,诸多英雄豪杰汇聚于此,欲匡扶汉室、成就不世之功,令人不禁感慨万千。正如李白所云“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彼时之豪情壮志,当如此也。殿中楹联“生不视强吴西帝,死犹存大蜀东门”,精准道出白帝城于蜀汉历史之关键地位。
出明良殿,步入碑林。碑石森立,形态各异,或高峻挺拔,或古朴敦实。其上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白帝城之佳作,篆、隶、楷、行、草,诸体争辉,笔力千钧,神韵各具。余驻步其间,细细品赏,沉醉于这翰墨飘香之境,仿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将白帝城云雨变幻之奇妙景致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之豪迈,亦在此处得到了完美的印证。眼前江水滔滔,奔涌不息,似在诉说着千古兴亡之事。
再往后行,便至观景台。凭栏远眺,瞿塘峡口之雄浑壮丽尽入眼底。两岸高山对峙,壁立万仞,如斧削刀劈而成,陡峭险峻。江水汹涌奔腾,似千军万马呼啸着涌入峡口,激起层层巨浪,真可谓“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风烈烈,呼啸而过,衣袂飘飘,猎猎作响,令人豪情满怀。遥想往昔,此处乃兵家必争之地,无数英雄豪杰在此纵横捭阖,演绎出一幕幕金戈铁马的壮烈史诗。此刻,李白的“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诗句在心中回响,古人的壮志豪情与眼前的壮阔山河相互交融,令人热血沸腾。
从观景台拾级而上,踏入托孤堂。堂内精心塑就刘备托孤之生动场景。刘备卧于榻上,面色憔悴却目光灼灼,满含殷切,将幼子刘禅托付于诸葛亮,言辞诚挚:“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跪地叩拜,涕零而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情此景,将君臣间的深厚情谊与忠诚大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正如李白所赞“事君荣佩玺,当宁恐遗弓”,君臣之间的这份赤诚,千载之下,仍令人感慨唏嘘。
出托孤堂,漫步于白帝城内幽径。时逢春日,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与古老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动静相宜之画卷。偶见几处残垣断壁,虽历经风雨侵蚀,略显破败,却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记忆,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兴衰。
行至江边,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宛如金蛇狂舞。江面上渔舟唱晚,悠悠的桨声与渔夫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遥想李白彼时顺流而下,在舟中听着两岸猿啼,轻快地穿过重重山峦,是何等的潇洒自在。此时,江风渐凉,余亦觉游兴渐阑,却心中满是眷恋。
白帝城,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它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一部鲜活的史书。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融,自然与人文辉映。蜀汉的风云岁月虽已远去,但英雄们的故事与精神却永远流传。此次游历,让余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岁月更迭,朝代兴衰,唯有这白帝城依旧屹立于江畔,见证着世间的沧海桑田。待归途中,回首望去,白帝城在暮色中愈发显得神秘而庄严,宛如一位历史老人,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