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安新主(散文)

沈念风 2月前 71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既是辞旧迎新、庆祝丰收、亲戚朋友互相拜年问候、相聚一堂的好日子,也是感恩祖先、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每年正月初二,是陕西关中地区人们安置新主的日子。新主,指的是家里前一年去世的老人。正月初二这一天,在祖先的牌位里,增加一个新牌位,叫做安新主,或者叫新主。

按照传统习俗,家里有老人去世的第一个新年,过年时家门口只能贴白色或黄色对联,不能挂红灯笼,也不能放鞭炮。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红色代表喜庆,红色可以辟邪,穿红衣、贴红色对联,是为了鬼魂不侵。如果家中老人去世的头一年,家门门口贴红对联、挂红灯笼、放鞭炮,就会挡住老人的魂魄回自己的家。还有,老人去世,家里人要守孝三年,为了表示心里悲痛,因而要避免喜庆的红色、不能放代表欢庆的鞭炮。

大年初二这一天,除了有新主的本家和亲戚,都要前来,一是为老人安置新主,让去世的老人的牌位回归到祖先的主位之中。这意味着,从此以后,老人就和从前故去的祖先一样,逢年过节接受子孙后代的拜祭;二是看望并安慰失去亲人的一家人,让他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节哀保重,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作为安新主的人家,年前就会做好安新主的准备工作。如摆放好新牌位,祭拜时需要的香烛、纸札、祭品等,还有招待客人的饭菜、烟茶、零食等。当主人看到有本家、亲戚进门,热情地欢迎,接过客人手里提的纸札和拜年礼物,带着客人来到供奉着故去老人的牌位前。此时主人拿出三柱香,恭敬地递给客人,自己退到一旁,静静站立,客人就会在灯烛上点燃香柱,插入香炉,后退几步,恭敬地跪下,磕三个头。这时,在一旁的主人家辈份低的、年龄小的,也要跟着客人一起磕头。

祭拜结束,主人将客人带进暖和的房间,客人首先给主人家的老人们拜年问好。主人也要向客人拜年、问好,然后开始招待客人喝茶,吃零食。孩子们呢,也许早都跑出去玩了。

在喝茶吃零食的时候,主人客人少不了聊天,至于聊天的内容,首先是围绕着故去的老人。

“唉!你看快不快!转眼间又过去两三个月了!人这一辈子,真是太快了!”客人伤感地说着。

主人也回想着往事:“是啊,真是快呢!去年夏天,老人还能下地干活呢!谁知一生病,那么快就走了!”说到老人,主人忍不住鼻子一酸,流泪了。

客人见状,赶忙安慰到:“是啊,我想起来也难过。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好在老人没有受太多的罪。咱们也不年轻了,身体都走下坡路,你们也得保重身体啊!”

……

诸多回忆,许多事情,伴随着一阵又一阵的长吁短叹,老人生前的件件往事,一些特别感人的细节,一一地被提起。老人的人品,老人的心愿,老人的功劳,老人对子女、对亲戚的情分,感染着每一个说话的人。在场聊天的人们,多多少少都说了不少话,都动了容,也有忍不住落下泪来的。大家想起老人在世时,对自己千般好万般好,心里着实是感激涕零。这时,一定会有人说,老人走后,多次梦见老人,在梦中,好像回到了从前,说着说着,声音哽咽了,眼里闪现着泪花……

正当人们沉浸在回忆当中,总有一位出来说道:“说了这么多,都别难过了!老人活着时,大家都在老人跟前尽孝了。现在老人走了,已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和祖先们在一起了。他们肯定会相互照看,相互帮扶,咱们就不用过多操心了,也不要再悲伤了!”

对啊!人死不能复生,逝者已矣,活着的人,生活还得继续。再说,老人也不希望子孙们沉浸在悲痛之中,老人盼望的是,子女都能幸福如意。

于是,刚才话题改变了,人们的心情渐渐变得轻松起来。主人客人之间,相互问候,家里老人身体可好,去年收成怎样,儿子女儿有没有对象,什么时候结婚,孩子身体可好,上几年级了、学习怎样,年前冬天都忙了些啥,最近又有什么新鲜事等等,家长里短的一番话,让人们的心思回归到生活的常态。

姨妈去世后第一年的正月初二,我照例去姨妈家,参加表哥们给姨妈举行的安新主仪式。当我走进姨妈家,看到供桌上摆放着姨妈的照片时,不禁流下了眼泪。那张照片,是姨妈生前去西安,住在三姐那里,三姐带姨妈在西安大雁塔拍的。看到姨妈那和蔼可亲的面容,我悲伤极了。我想起了最后一次看望姨妈时的情形。当时,姨妈已经查出了胆结石,面容消瘦了许多。医生说姨妈年纪太大,做手术风险高,没有医生敢做这样的手术。那时,姨妈几乎吃不下饭了!那一次,姨妈坐在屋檐下,面朝太阳,我和先生坐在姨妈对面,听着姨妈讲述自己的病情,语调平淡,脸色平静。与平时不同,我也看到了姨妈的眉宇间有一种深深的忧愁。

听着姨妈说自己的病情,看到姨妈脸上的忧愁,我的心情变的特别沉重,仿佛压着一块巨石。可是,对于医生都无能为力的病魔,我只能是无可奈何!也许,对于生老病死,无人能逃脱,无人能改变。

到了中午,大家坐在一起吃饭。饭菜当然是按照拜年走亲戚的招待标准准备的,比平时讲究的多。吃饭的时候,恰好姨父坐在我旁边。姨父一边吃饭,一边絮絮叨叨,说着姨妈生病的经过,说着姨妈去世的前前后后的事情,我耐心听着,不断点头。看着姨父悲伤无助的样子,心中又涌起了许多悲痛,想起了姨妈对我的各种关心和帮助。在此时,我心里也很沉痛,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安慰姨父。也许,耐心听一听姨父的诉说,也能让他内心的悲伤减轻一点吧……

吃过饭,男人准备纸札和供品,女人准备拜祭的花馍。换了白衣服,大家一起来到姨妈的坟地。男人拿铁锨,给坟堆培一些土,铲掉坟堆上及周围的杂草。接着在坟前将祭品摆放好,烧掉纸札,最后磕头。女人们则跪在男人后面,磕头哭泣。

一丘坟堆,阴阳两隔!看着姨妈坟堆上的新土,坟堆上的花圈,纸札差不多脱落了,只剩下花圈架子,在寒风中摇晃着。坟前插着的孝棍子,还在整齐地排列着,也只是剩下竹架子。当那些纸札燃烧之时,这一次,我更伤心,慈爱温和、为子女为家庭操劳了一辈子的姨妈,的的确确是长眠于地下了!跪在姨妈的坟前,想着再也见不到姨妈,我又一次悲泣不已!

我想,有时候,故乡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也是一个伤心之地!因为在故乡的土地上,埋葬了那些故去的亲人!

在我伤心哭泣之时,善良宽厚的二表嫂走过来,她把我拉起来,说道:“好妹妹,别难过了,不哭了,大冬天的,小心伤风感冒。你姨妈都知道了,她也不希望你这么伤心!”是啊,逝者如斯,活着的人又能怎样呢!听了二表嫂的话,我停止了哭泣。

从坟地回家的路上,二表嫂一直拉着我的手,和我聊天,她不断地安慰我,劝导我。慢慢地,我的心情平复了。

回到家里的供桌前,人们再次烧香,跪拜新主。

到此为止,初二安新主的仪式就全部完成了。

大年初二安新主,是合阳老家非常隆重、非常严肃的一件大事。这样的大事,可以让人们对故去的亲人多了一份怀念,知道了故去老人的归宿,让故去老人的魂灵得到妥善安置,也让子孙后代安心。安新主仪式,也让亲戚们更好地团结,和睦相处,相互之间获得一份心里上的支持。在此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在亲人的心里,则多了一份温暖,多了一份坚强,成为支撑每个人前行的力量。

二〇二五年二月八日星期六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