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散文)

柳云岫 2月前 67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的一个表哥曾经给我说:我现在不走亲戚了。我问他,为什么。表哥说,现在走亲戚和过去走亲戚不一样了,感觉亲戚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了。表哥说这话的时候,一副很无奈的表情。

对于走亲戚,其实我也深有同感。

如今过年,我们大家都感觉越来越没有年味了,但是有人却辩护说,年味还和过去一样,只是过去我们在父母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期盼过年,而父母亲和长辈们却日夜为过年操劳;如今我们变成了孩子们的父母,成为了操劳过年的人们,身心疲惫,所以感觉没有年味了。这段话听上去很有道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想不是。过去过年的时候,虽然缺吃少穿,第一点没有一群人限制一群人。现在哪,到处是查酒驾的,查放鞭炮的,查头盔的,拦路收费的,一路上就好像要过关一般,我想幸福感降低与他们乱查乱收费有极大的关系;第二,现在的社会风气,大都用金钱衡量人际关系,有钱人似乎高人一等,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高看两眼;穷人走到哪里都畏畏缩缩谨小慎微而且人微言轻,不仅如此,走亲戚带礼物还有给孩子压岁钱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项不小的开支。一个人如果有一万元钱,花上一两百元他可能不在乎;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有一百元而过年就需要花上五百元才能过年的时候,他就会有很大的压力。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有钱人不知道穷人有多穷!小时候看唐宋诗词里有三首词写到漂泊异乡的人不回故乡的原因,一是富不归,二是病不归,三是穷不贵。如今我把这三种原因套到走亲戚里面,也有几分道理。有些暴发户或者各种原因致富之后,忘记了自己的根,不愿意和穷亲戚来往了;有些出门创业的人,因为创业失败,漂泊异地,难以回归故乡走亲戚了;更多的是老实巴交踏踏实实的工人农民辛辛苦苦地活着,一年到头甚至一辈子都在为生存而奋斗,走亲戚已经成为一种负担;第三种原因,由于大环境所致,不仅大家都在东奔西走南下北上四处寻觅求生存的方式,而且时间紧迫,距离遥远,偶然回故乡几天,还要应酬很多聚会和酒席,一天要走好几家亲戚,说不上几句话,就匆匆别离,走亲戚已经流于形式,毫无增进感情的体现,因此,我感觉现在过年既没有什么年味,走亲戚也越来越没有价值和意义,与亲戚之间的感情越来越疏远了。特别是到了下一代,几乎很少来往,有些孩子与孩子之间,从小到大,没有见过几次面,走亲戚这种传承几千年的古老传统,估计再过几十年,几乎要消亡了。

今年春节期间,我没有回到故乡,也没有去走亲戚,但我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想念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是更加浓郁。我思念那片曾经养育我的土地,我怀念已经远去的亲人,特别怀念我的姥姥和我的父母,我非常想回到故乡去到他们的坟墓前烧点纸,祭奠一下;或者在他们的坟墓前坐上一会,表示一下我的感情。很多的夜晚,常常想起在故乡的岁月和生活,想起和姥姥在一起的童年,想起和父母在一起的生活。如今一切都远去了,远去了,再也无法追寻,在思念与怀念他们的同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无助感和无力感。但是姥姥和父母亲健在的那些岁月,走亲戚不仅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也是一项非常神圣的使命。那时候,家家户户的老百姓,只要是逢年过节,都要欢天喜地,非常隆重地去走亲戚。

记得我小时候,姥姥带着我住在我家,每一次去舅舅家走亲戚,都要穿上新衣服,带着最好吃的礼物。从我家到舅舅家有八九里路,那时候没有车,都是步行。姥姥带着我,走一段,休息一会。我总是高兴地跑在前边,跑一会,在前边等着姥姥。只要进了舅舅家的那个村子的村头,就会有很多村里人问候姥姥,热情地嘘寒问暖,还要夸我几句。到了舅舅家,那时候一般是住在四舅家里,大舅大妗子已经去世我没有见过,其他四个舅舅和四个妗子全部围着姥姥,拿出最好的糕点和食物,招待我们。表哥表姐和表妹加起来一共十几个都围着我,给我好吃的,照顾着我和我一起玩,就是这样,几个舅舅和妗子还要千叮咛万嘱咐,让表哥和表姐不要惹我,不要爬高上低磕住碰住。我感觉每次去舅舅家里走亲戚,就像去参加一场盛会,热闹而且快乐,温暖而且温馨。几个妗子忙着做饭,在那个时代他们总是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好吃最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们。临走的时候,我的舅舅妗子和表哥表姐表妹总是从村子西头送到村子东头,依依不舍,有说不完的话。几个舅舅妗子总是邀请姥姥在家里多住几天再走,姥姥总是婉言谢绝。一路上,村子里的人,总是特别热情地给向姥姥问好,并且善意挽留。那种亲情和如今农村的冷漠,简直是天壤之别。

每一次逢年过节,所有的亲戚都会来我家走亲戚,特别是舅舅和妗子他们,有时候是一家一家地来,有时候是四个妗子一块来,有时候是表哥表姐,有时候是表妹,他们来走亲戚的时候总是带着贵重的礼物,非常敬重姥姥,而且还要下厨帮姥姥做饭。言语之间,处处显出真情。

记得有一次我的父母亲也在老家过年,那一次我家亲戚一共来了二十八个人,加上我家六口人,一个院子有十几个孩子,真是热闹非凡。我的表姐和表妹负责做饭,姥姥和母亲陪着妗子等女客说话,父亲负责招待舅舅等男客。吃饭的时候,孩子们是分两桌在院子里;父亲他们在堂屋里吃菜喝酒;母亲和姥姥与妗子、表姐表妹在西屋里拉着家常。那种久别重逢的亲情,那种新屋城府的坦诚,那种其乐融融的温馨,让我一辈子也难以忘记。

至今犹记姥姥家有一户亲戚,老家只剩下了一个老人,大约已经七十多岁,无论是哪一年,不管什么天气,他总是要来看望姥姥。虽然他很穷,姥姥总是劝他,年纪大了天气又不好就不要来了,那位亲戚总是说,老家亲人越来越少,见一面少一面,老亲戚再不走就走不动了。记得那位老人说这话的时候,我还觉得他大过年的说话不吉利,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才慢慢懂得那位老人说得非常有道理。老亲戚,就要走动,不走动不来往,亲情就会越来越淡。

我村里有一位老奶奶曾经给我说,亲戚就是要多来往,你不来,我不往,就不叫亲戚了。

记得有一年大雪天,父母亲和大伯大娘带着我去二十里外的姑姑家走亲戚,父亲拉着一辆架子车,大伯拉了一辆架子车。回来的时候,路上的雪下了一尺多厚,架子车的车轴里都碾进了雪和泥,越走车子越重,后来我和母亲还有大娘都下来帮忙推着走,二十多里路,走了一整天,天黑才回到家。那时候我们对走亲戚多重视啊!再看看如今走亲戚,开着车一天跑几家有的还一天跑十二家亲戚,哪有什么时间交流感情,只是蜻蜓点水一般走过场,完全没有了昔日的感情。

走亲戚,无疑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这不是一家一户的悲哀,这是这个民族的悲哀。尽管很多很多人依然重视感情,依然重视亲情,但走亲戚的过程却越来越没有了当年的深度融合与神圣感觉。

现在,我远在异乡,我是多么怀念当年那种走亲戚的情景啊,那些温馨的岁月,那些真情的场景,那些感人的画面,都已经渐行渐远。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但我对未来的走亲戚却充满忧虑。我既无比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我又十分怀念旧时代那种纯真温暖的感情。走亲戚,其实就是我们对待生命对待感情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心灵深处最向往的一种深情。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