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除夕欢聚日,初一团圆时。阖家围坐饮美酒,品佳肴,话亲情,这一直是国人几千年过农历大年的传统。
可甲辰龙收尾,乙巳蛇吐信,挨近大年门儿的时候,女儿却作出了一个行千里路,过游动年的决定。对于我们老两口儿来说,无疑就是一个破天荒,七十多年人生头一回!
可能是趋于老年,思静懒动,原本就想着能消消停停猫在家里过安稳年,可女儿的决定,却也不乏道理。怎么能只满足于糗在琴房、演奏厅,游弋于五线谱之间呢,艺术灵感也得需要提升啊!适当放飞自己,零距离拥抱大自然,让心灵呼吸更加新鲜的空气,让情感沐浴更充满活力,对于艺术家,这可是不容忽视的一课。
伟人的语录虽年深日远,至今却仍言犹在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面对承载着希望和未来的一代,呵呵,我俩这古稀老梆子,还有何话可讲!
油门儿一轰,安全带一系,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行程就真的开启了。可去哪儿呢?大纽约周边的美东诸州,近几年女儿带我们差不多都走遍了。这一次,是南下,还是北上?呛咕来,研究去,还是听驾车的杀伐决断吧。结果她抬手一挥,“往北,去加拿大!”
纽约州与加拿大山水相连,去看名闻天下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时,连带着进出加国的第四大城市多伦多,都已经两三次了。老伴儿这次语出惊人,要不就去温哥华吧。哈,也太有创意了!温哥华与美西的西雅图接壤,横跨北美大陆,坐飞机都得六七个钟头,开四个轮子去?想啥呢!
“加拿大地域广阔,那咱就去看看他们的首都渥太华!”目的地总算是敲定了。
我搜索了一下谷歌,啊呀,不行吧,网上的答案再清楚不过,自驾车单程就得需要19个小时零53分钟!你前后的假期才有几天哪!不行不行,我不停地摇头。
“搞没搞错呀!我这儿的GPS 显示,才6个多小时,哪有那么复杂!”女儿这一句怼,叫我心生了一丝委屈。又不是我测量的,人家网上就是这么写的,还一溜一溜的,连着几条都是。
哦,如同国内的北斗一样,GPS就是美国这边逢车必备的导航仪。车已经进了北上的高速,可就此行目的地车程所需时间,能不能在有限的“年假”中,完成此行旅途,却还在争论当中。
女儿别看是一个丁丁香香的弱女子,可内里却非常特立独行。她又来了句叨骨头的话,这肯定是绕道走的时间,可能就是为避开高速路收费站的先生们,制作出来的“葵花宝典”!
网络信息的时代,不信网,可又该信谁呢?咋这一次的网复,却是大相径庭,差了十万八千里,怎么感觉就像是被南辕北辙了一样,也太不靠谱了!网言网语,不应该是妄言妄语吧?
二
GPS没负所望,7个多小时后,奔驰车真的驶入了渥太华市区。我在心里暗嗔,发混账帖子的先生们,合着是在捉迷藏吧,好玩儿吗,这不是在误导网民吗?进而又庆幸自己的思维升高了一步。看起来信息时代也不能凭一棵树吊死,靠一条信息定砣儿。还是得广搜博索,网上网下多方探查,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毕竟是加拿大的首都之城,市中心虽说与大苹果城纽约的车水马龙没法相比,但人气还是蛮旺的。匆匆而来,也没来得及先研读一下景点攻略,正觉着有点儿茫然,但寻觅到一处公众停车场,准备落锚停车时,一位开着本地牌号车的司机,给我们指点了迷津。
“来渥太华,国会山街区,是首选打卡地,不可以不看的!”噢,这不就是和国人常说的,到北京一回,不看长城就等于白来的意思一样嘛!
依据那位白人小伙儿,步行也就只需要十几分钟的的建言,我们开始走马观花渥太华了。
渥太华从地形图纬度上看,比纽约高了五度,与冰城哈尔滨的纬度基本上是同一个层面。可没想到的是,这儿的温度,怎么感觉比纽约还暖和。与哈尔滨的冷,也好像不在一个档次。窃想,是不是因为旅居加拿大的国人太多?网上的这条信息或许没错,华人已经占了加拿大人口的十分之一还多。而今天又恰逢中国人的农历除夕,天若有情天亦暖,所以才特意网开了一面,收敛了一点点淫威,给人们带来了这隆冬腊月并不常见的温情与祥和。
只可惜老天还是没能做到权倾朝野,风神就藐视了他的威严。气温虽然不那么低,可这里的风却是超级的大,还是那种叫人懵圈的风。没有西北风那么刺骨,倒有些像暮春时节,松花江要开江跑冰排那几天,刮起来的尚带有料峭春寒的大风。直刮得叫人瞬间就感觉到了悠悠天地中,那只属于他一家独大的淫威恣意,所向披靡。
“哎呀!不好了!”老伴儿惊叫起来。刚刚站在繁忙的路口等信号,一阵突如其来的巨风,简直就像是从高山上窜下来的力大无比的巨兽,鼓着肚皮,张着大口,憋着气力,猛地吹过来似的。路口竖立着的钢铁骨架的圆形交通指示牌,瞬间就被刮得垂下了头,弯下了腰。更可怕的是,一个背着双挎包的少女,忽地就被风吹到了马路上,踉踉跄跄地收不住脚了。幸亏此时路上直行的汽车,先已经驶过去了。
我极力控制住身子,竭力想稳住腿脚,拼尽全力向老伴儿靠拢,用肩头顶住紧紧拥着女儿的老伴儿,那就要支撑不住的身子……
啊,长舒了一口气,总算没被刮跑!过了路口好远,还觉着有点儿后怕。先给一个下马威,送了这么一个大礼包,渥太华如此迎接远方来客,是不是太不厚道了!
不过,也得理解释然。大自然的风,别说是渥太华的城,就是加拿大的总理,又能奈其若何!接下来的行程,这加国首都不是早已给人们准备好了吗?那由一幢幢恢宏壮丽的,被誉为凝固音乐的建筑饕餮筵宴,才是东道主展示出的盛情之风,是那种令人叹为观止,匠心独运,颇为难得的,在北美大陆秀起来的古韵欧风。
很显然,用蔚为壮观这个词,来形容渥太华国会山街区的建筑,远远不够。最想告诉对研究洋建筑情有独钟的国人朋友,这一定是一个会让您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起源于11世纪下半叶法国,13~15世纪开始风靡于欧洲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这里,远离欧洲本土的北美,竟得到了最完美的演绎,与最精准的诠释。而国会大厦和圣母大教堂,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佼佼者。无怪乎享有世界最精致哥特式建筑的美誉。
国会大厦始建于1859年,后毁于1916年发生的一场大火。现在矗立在人们面前的,是在原址按原样重建,1922年竣工的复制品。奇峻陡峭的屋顶上,尖拱和肋架拱顶,瘦削奇竣。那高高耸立,代表着哥特式建筑最突出特点的数座尖顶塔楼,错落有致地拱卫着整幢大厦中央,气势巍然,高达90米之巨的和平塔。仰而观之,一种“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惊愕感,不禁叫人油然而生。
与北美洲美加两国的多数教堂都钟磬悦耳一样,和平塔顶楼,也同时装有一座体积庞大的四面钟,和由53个小钟铃组成的钟琴,每天下午一点会准时演奏。爽人胸襟,沁人心脾的动听福音,回响于整个城市的天空,播撒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给城与人带来了宁静与祥和。颇觉遗憾的是,我们却无缘得以赏听,来到大厦面前,已经是下午四点钟了。
圣母大教堂的全称是巴西利卡圣母大教堂,这座大教堂是1841年修建的。仅仅是走马观花粗略地一瞥,我的眼眸就被紧紧地吸引住了。两座同为哥特式风格的尖尖的塔楼,昂首指向天空,护卫着教堂的躯体,向上帝宣誓着忠诚。与多数常见的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明显不同的是,这座建筑,在其独特的尖拱和肋架拱构件的基础上,整个外墙,尤其是那精致的门楣,和窗框的细部雕饰,纷繁而复杂的图案,真是不畏其工,不厌其细,不拒其精。如同精妆细扮,披着一身珠光宝气,雍容华贵的贵妇人,伫立于通衢长街,凸显了别具一格的华丽优雅,散溢着超凡脱俗的气质,简直称得上美轮美奂。
突然感觉,这位“贵妇人”,让我眼前一亮,与头脑中以往积淀的建筑知识产生了共振。我分明感到了那种唯巴洛克式风格所特有的音符,在这里涌动。这样一座强调宣示着哥特式主调,又采用折中主义手法,和谐吸纳融汇了巴洛克华彩元素的建筑,称她为渥太华,乃至整个加拿大的国宝,当毫不为过!
哲人说过,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于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建筑,远在教堂建筑并不鲜见的家乡哈尔滨,南岗的东大直街,和道里的新阳路,都有为人所熟悉的身影。其后,当漫步于纽约最热闹的曼哈顿街头时,那比东土故乡更加宏伟不凡,同为哥特式家族成员的教堂,更是触目可见,比比皆是。但是,在这座加国首都的圣母大教堂面前,他们的定位,却都只能是小巫见大巫,自愧弗如了。
三
出门在外,吃好睡好自然非常重要,女儿在这一点上从不含糊。观看了国会山街区的哥特式建筑群,浏览了圣母大教堂,我们又到了与其仅一道之隔的渥太华众议院的大衙门。由表及里,细细观赏了这座与哥特式完全不同,以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精华为主要内涵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庄严肃穆,而又卓显大气厚重的建筑。
虽然意犹未尽,奈何天色已晚,女儿便驱车带我们去了预定的大酒店。边开车边说,“不是舍不得吗?还总算计着省,别看就是打打尖,住一宿,那也不能委屈了你们,也是四星级的!”我俩相视一顾,眼神儿碰到了一块儿,旋即莞尔一笑。既没说一声谢谢,也没发一句唠叨之语。真的,没啥可说的呀!女儿是“我本一心向明月”,当老人的,总不能叫女儿“奈何明月照沟渠”吧!老少同欢,跟着享福,领情知足,这你都不会,不是离痴呆不远了吗!
正当我们还被那种浓浓的,温馨的幸福感,包围笼罩着的时候,耳畔却突然响起了消防车发出的刺耳警笛声。一台着一身警红戎装的大家伙,赫赫然爬上了人行道,停靠在一座门庭炫然的大厦门口。头顶钢盔,一个个满身披挂,全副武装的消防员,正迅即推门而入。
既无烟尘,又没火亮,咋招来了消防斗士!我俩心里“忽悠”一下,别是真出了啥幺蛾子吧?
“快掉头!远点儿离着,不安全哪!”
可女儿却答道,“我订的就是这儿,还不知道是咋回事儿,干嘛要先撤退!”说着把车也开到了酒店门口,而距离那台消防车就只有咫尺之距,我心里真为她捏了一把汗。
女儿跳下车,先跟一个魁梧的消防员打了招呼,询问了情况,又若无其事也推开了酒店大门。
透过车窗和酒店的落地大玻璃,虽然看不到酒店大堂有任何慌乱的迹象,女儿也是在和一个穿着制服的酒店员工正常交谈,可我俩的心却还是不能落挺。越急越添乱,又一台消防车也开到了现场,把女儿的车刚好夹在了中间。与他们如此近距离为邻,我俩的心又坠上了铅砣子。这要是真着了火,女儿的车不就成了夹馅儿饼啦!
“没事儿啦,下车入住,虚惊一场!”女儿一脸的淡定。
有惊无险哪!原来是一位房客使用烤炉烤糊了食物,打开了房门,把冒起来的大烟,放进了走廊,触发了酒店的防火装置,
被“惊弓之鸟”们报了警。
至此,我们心里的那块石头才真的踏踏实实落了地。可为什么酒店的客房,竟能够允许客人私自动用电器烤制食物呢?我的脑子里又画起了魂儿。
豪华的酒店,果真气度不凡。可当我们贴上房卡,推开房门的时候,却又发了愣怔一一
房间怎么变成公寓啦?与传统的酒店客房完全不同,闯入眼帘的是,门斗、卧室、走廊、与厨房一体的大厅、盥洗间。啊呀,这不就是典型的两室一厅的民居吗!
过日子,男人总归细不过女人 老伴儿像验收刚装修完工的家居似的,把厨房里所有的配置看了一个仔仔细细。锅碗瓢盆,煤气炉头、菜板刀叉电冰箱,四把椅子加餐台一应俱全。啊呀,连洗碗机也装上了!更叫人意外的是,连纽约那边的租客们,也通常享受不到的洗衣机、烘干机,这里也都给预备好了。这不就是一个拎包即住,入门是家,过日子的感觉嘛!
在酒店自带的地下停车场停好车,女儿兴冲冲地说,这是一家全球连锁,地处渥太华最昂贵黄金地段的酒店。酒店的老板很能与时俱进,面对世界范围的旅游城市,自办民宿异军突起的市场竞争,他们便精心营造了这样一种,既不失传统酒店的豪华,又具有普通家庭亲情的温馨,与普通民宿相结合,让客人真正能有宾至如归感觉的新型入住氛围。
上电梯时心里还画着的“魂儿”,至此方画上了句号,怪不得发生了烤糊了食物的烟,钻入了防火的“鼻子”,感情人家那是在过日子呢!我来了一句戏谑的嗑儿,今儿不是大年三十吗,抽屉里要是有擀面杖,我这就给你们包一顿除夕夜的饺子!
无意的话,却勾动了胃里的虫子,
“该喂肚子了,哈哈,得琢磨三十的年夜饭啦!”
老伴儿是女儿的铁杆儿粉丝,尽管我满心想去唐人街吃饺子,可那娘俩儿却是不约而同,异口同声,换换口味吃洋餐!我也只能耷拉膀子自我解嘲了,哈, 西中合璧过大年,添点儿色彩,想想也不错嘛!
依据酒店前台的推荐,土洋结合的年夜饭,选在了离酒店不远的一家当地较有名气的英式餐厅。举架颇高的餐厅的内部装饰,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建筑元素的风格,庄重考究。特别是分隔墙面的若干被做了变形处理的方形凹槽立柱,柱顶都采用了古罗马的科林斯式柱头的细部雕塑。偌大的餐厅座无虚席,多为白人的食客,虽然并不是那么安静地在相互交流,飨品美食,但氛围却不乏暖意与温馨。
白鱼籽、野生虾沙拉、烧鸭、牛排骨肉意大利粉等一道道加拿大式的英式西餐菜品,摆满了餐台。最后上的甜点,是英式的蛋糕和鲜姜冰激凌。无酒不成席,尽管都不胜酒力,女儿还是特意点了一瓶法国红酒。
当举杯互祝,“蛇年吉祥,新春快乐”的那一瞬,不知怎么,我却泪眼迷离了。遥想大洋彼岸,冰城故里,此时已是大年初一。高堂双亲已去“高处不胜寒”的地方,但亲朋好友们,还有因缘而遇,闯入生活,聚散未卜的人们,都在互道吉祥胜意,蛇年平安快乐的情景,我的心池已漾起了圈圈涟漪,浮起了几丝酸楚。酒未醉人人自醉,直觉得心血涌动,醉意朦胧了……
2025年乙巳正月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