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年节后第一天上班,为自己走了一个关于薪酬变动的BPM流程,这次薪酬变动是因年满25年燕化龄而晋升一档。这让我不由慨叹:时光真是如流水啊,不知不觉间,来燕山竟已25个年头了。
“命苦,不能怨政府。”每当好姐们半开玩笑地说出这句话,我的思绪总会飘回到那个毅然决然踏上新征程的时刻。从河北省地震局,到扎根燕山石化,从繁华热闹的石家庄,奔赴宁静质朴的燕山小山沟,初来乍到,生活的苦涩如影随形。可正是这份苦涩,在岁月的沉淀下,慢慢发酵出回甘的滋味,引领我在燕山中实现了自我的重生。
◎翻越“隔行”山:破茧新生
曾经,我在地震行业的领域里深耕细作。五年的专业学习,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八年的实践磨砺,让我在流动地磁、大震速报等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大震速报“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更是对我过往努力的高度肯定。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成就的时光,每一次数据分析、每一次实地监测,都凝聚着我的心血与热情。
然而,生活的轨迹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改变。为了孩子能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2000年12月下旬,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踏入了燕山这片陌生的土地。新的工作——投资控制,对我来说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没有同行的交流探讨,没有熟悉伙伴的陪伴鼓励,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横波、纵波、震级等地震专业名词,在新的工作需求面前,不得不被我努力地从脑海中清除,转而塞进工程造价与投资控制等的全新知识体系。
面对一个个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一道道复杂繁琐的施工工序,以及一条条精细严谨的定额量价,我没有丝毫退缩。从最基础的项目经理和预算员工作学起,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识。白天,我在工作中积极向同事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夜晚,当家人都已进入梦乡,我还在台灯下埋头苦读,不断充实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遭遇了一些小插曲。由于我是外来人员,加上孩子父亲的身份,引起了某位领导的特别“关注”。他安排与他关系亲近的办事员和我竞争,那位办事员因熟悉厂区,被分配去学习安装专业,而我则负责建筑工程。在燕化这个曾经辉煌的石化行业龙头企业,两者的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我选择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这一切,我始终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位领导竟然禁止我在上班时间看书学习,只允许所谓的“聊天联络感情”。但他的这一行为并没有让我气馁,反而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斗志。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个新领域证明自己。于是,我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每一分每一秒,克服了多年来工作养成的惰性,开启了艰苦的深夜学习模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01年1月拿到燕化的第一份工资,到2005年,我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一年中一举拿下了“注册造价工程师”等三个国家级资格证书。当我手捧着这些证书时,心中满是感慨。这些证书不仅是我努力的见证,更是我成功翻越“隔行”这座大山的有力证明。它们为我在燕化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在新的领域中站稳了脚跟。如今回想起来,我心中对那位领导充满了别样的感激,如果没有他的“鞭策”,我或许还在舒适区里安于现状,无法实现自我的突破与成长。
◎跨越“无助”岭:破风成长
作为一名女性,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寻求平衡始终是一场艰巨的挑战。来到燕山之后,我对这一点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2005年,孩子的奶奶不幸去世,为了孩子上学能够更加便利,我们匆忙搬了家。那时,孩子年仅9岁,还是一名小学生,而家中还有瘫痪在床长达12年之久的爷爷需要照顾。与此同时,由于公司领导的决策问题,与燕化主体单位的关系紧张,而孩子的父亲作为工程管理副经理,几乎常年在外奔波打工,家庭的重担便全部落在了我的肩上。
那段日子,我仿佛成为了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在单位、家政和家庭之间不停地旋转。每天,我早早地起床,为家人准备好早餐,然后匆匆赶往单位上班。下班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中,照顾瘫痪的爷爷,处理各种家务琐事。由于爷爷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照顾起来难度极大,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走马灯似的,每一次更换保姆都意味着我要重新适应新的照顾方式,同时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各种问题。
2007年,孩子升入初一,成为一名中学生。有一次下午,学校召开家长会,我想着学校离家很近,便在会前熬上了粥,想着开完家长会就能及时回家给老人喂饭。然而,那次家长会的时间比我预想的要长,当我回到家时,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崩溃。锅里的粥已经熬干,整个屋子弥漫着刺鼻的浓烟,丧失语言功能的老人,被吓得见到我就哇哇大叫。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无助和自责,但我知道,我不能倒下,我必须坚强面对。我强忍着泪水,迅速安抚好老人的情绪,然后重新为他准备饭菜。
在2008年老人离世之前的那三年里,生活的琐碎和艰辛如潮水般向我涌来。孩子生病时的焦急、老人身体不适时的担忧,各种突发状况接连不断。但正是这些看似艰难的经历,让我和孩子都得到了成长。如今,孩子已经出落成一个独立勇敢的青年,我想这与她在那段艰难岁月中的经历密不可分。她在生活的磨砺中学会了坚强和独立,而我也在照顾家庭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和担当的含义。同时,我也明白了,作为一名女性,必须要自立自强,不要对那些不懂得自省、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人的人抱有过高的期望,因为最终受伤的往往只会是自己。
◎登顶“怨恨”峰:破雾释怀
一个人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年龄的增长上,更体现在内心的强大与平和。在燕山的二十五年里,我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后,逐渐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曾经,我心中充满了怨恨,觉得命运对自己太过不公,为什么自己要经历这么多的挫折和磨难?那些生活中的不如意,就像一团团乌云,笼罩在我的心头,让我无法看到生活的阳光。
2009年,原单位的解散让我陷入了短暂的迷茫,但很快我便重回主体单位。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职工文学研修班,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在山东学习时,王轻轻主动握住我的手,那一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驱散了我多年来独来独往的孤寂。从那以后,寿江老师、思敬老师、马大姐、周大姐等众多朋友的关心、鼓励与指导,如同一束束明亮的光芒,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他们的真诚和热情,让我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在与他们的相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怨恨和生气其实都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过去的我,总是深陷于那些不如意的事情中无法自拔,让自己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而现在,我学会了放下过去的怨恨,以一颗宽容和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如今的我,内心充实而满足,精神世界日益丰盈,灵魂也变得更加纯净。我不再被过去的阴霾所困扰,眼中看到的更多是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
燕山,这片承载了我无数欢笑与泪水的土地,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翻山越岭,历经了无数的磨难与挑战,但也收获了满满的成长与幸福。那些曾经让我觉得难以跨越的坎,都已成为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我感恩在这一路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是他们让我的人生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展望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感恩与热爱,继续在燕山这片土地上勇敢前行。无论前方还会遇到怎样的风雨,我都坚信,只要心中有梦,有对生活的热爱,就一定能够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因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已经实现了自我的重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