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龚的古与红(散文)

楚钧泽 2月前 129

走在后龚村的那些保护完好的古建筑前面,我明显感到因为曾经那支队伍的到来,让这些古民居古祠堂显得意义非凡。走在后龚村的田埂道上,村前的田地里插着的一面面红军旗帜,让我仿佛看见那支队伍的战士们曾经把这里作为操场,热火朝天操练备战的情景。

后龚村在金溪县左坊镇,坐落在国道206旁。这是一座红色的村,我在网上找寻它的史料,一股脑儿出来的全是九十年前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率领红军在这里驻扎和战斗的历史。

1933年1月,为了进行第四次反“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红一、三、五军团共计3万余人进入金溪,其中直属部队在金溪左坊一带驻防,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以后龚村为驻地,指挥部队作战。在金溪,红军先后经历了几次激烈的战斗,取得了红军军史上“金溪战役”的胜利,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此,后龚村不再仅仅是一座古村落,而是一座注入了革命激情的“红色后龚”。

如今,红色后龚是个革命传统教育的景区,包括若干村民小组,如后龚村、前龚村、詹家村、王家仓下村和北排村等。

这里属于丘陵地带,地势起起伏伏,水田交错纵横,村内村外茂林修竹,香樟等大树高大繁茂。

我从景区游客中心要了一面小红旗,握在手里摇晃着就往村里走去,开启了这次的红色之旅。

游客中心前的广场上,有两辆退役的坦克和装甲车,周围的围墙上有一些浮雕,描述的是红军英勇战斗和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场景。一颗巨大的五角星立在田头,红艳艳的,上面有“1933”,一见即明其意。

走过一段旁有竹丛的小道,就是詹家村。村宅面南背北,村前几口水塘漾着清波,水塘南就是那一大片平整的冬歇田地,田埂上插着的红军旗帜在冬阳下随风猎猎。

正对水塘的是两座连体的詹氏古祠堂,一座叫淑宁公祠,一座是詹文善公祠,它们大约建于清中期,三进两天井,砖木结构。淑宁公祠的门罩三檐,门楣上三个门簪,门扁上刻着祠堂名,而詹文善公祠仅门扁上的红砂石扁刻有祠堂名,它们无论是门面还是内部结构都比较简朴,没有精雕细刻的木雕。

这两座祠堂是红军卫生部旧址。现在,淑宁公祠内布置有手术室、病房等,力图呈现当年抢救和医治红军伤病员的场景,而詹文善公祠内则是“左坊镇廉政文化教育中心”。

祠堂东侧的一栋黄泥土墙的小民房,门口摆了几挺机关枪和迫击炮模型,墙上挂了好几块牌子,什么研发中心、培训基地,其中“少年军校”说明这里也是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其实,现在这里的老房子大都被利用起来,作为红色教育的场所或基地,如“红军服务社”兼做“青年之家”,“后龚红军食堂”是老年人的“颐养之家”。一栋门楼上隐约可见什么“世第”的古建筑,现在是红色后龚村史馆,布展有后龚村村史介绍,但更多的是介绍金溪战役、红军故事和红色人物等,详细讲解了九十年前的那场战役,生动叙述了红军官兵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

沿着村道继续往东,与詹家村隔壁的就是王家仓下村。这里的王氏祠堂是王稼祥旧居,而不远处的一栋古民宅是周恩来旧居,它们中间的一栋民宅是曾经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这里流传着两位红军领导相互谦让住处的佳话。

当年王氏祠堂的条件相对较好,王稼祥考虑到周恩来工作辛苦,特意安排他住王氏祠堂。周恩来却诙谐地说:“王家的祠堂自然姓王的入住合适。”王稼祥打趣地说:“你是客人,就让我略尽地主之谊吧。”两人相互谦让,最后周恩来说:“鸠占鹊巢,别人会骂我的。”见此,王稼祥只好自己住进王氏祠堂。

从王家仓下村往南,走过一段田埂路,一口池塘岸畔有一株繁茂的古樟,一座小山丘上树木郁郁葱葱,它们之间有一片古建筑,看过去隐隐约约的,古樟和山丘像是这些古建筑的天然屏障。

这里就是后龚村小组,龚氏祠堂、朱德旧居、红军井等就在这里。

这里最重要的建筑,毫无疑问是龚氏祠堂。龚氏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祠堂的规模与格局基本上是清光绪年间重修后的。祠堂坐南向北,祠堂前的那口池塘形状像是一块金元宝,背后的山丘原来是龚氏的祖山,难怪山上林木繁茂葱郁,就像龚氏族人在这片土地上兴旺繁衍一样。龚氏祠堂实际上是三栋连体的祠堂,分为西祠、中祠和东祠,相互间有回廊、甬道相连相通。东祠也叫“元宗公祠”,上下两厅一天井,砖木结构,内部十分简朴,也不宽敞。这里现在也布展金溪战役的大事记,给原本昏暗的祠堂增添了热烈的氛围。中祠实际是龚氏家族的库房,两侧的厢房其实是粮仓,足有十几间,二楼也是储物间。

从中祠出来后一个拐弯,拐角处就是那株古樟,原来它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树龄,树干上长满翠绿的苔藓,还攀附着藤与草。樟树的绿阴下是龚氏祠堂西祠的大门,门楣上是“龚氏祠堂”石扁,门罩三檐,也很简朴,但门墙上挂了三十多块牌子,除了“金溪战役纪念馆”“总司令部旧址”,就是各种教育基地等,就像胸前挂满勋章的英雄人物,彰显了这座祠堂的意义与分量。

西祠是龚氏祠堂的主祠,上中下三进,有三个天井,还有戏台,青砖、石板铺地,厚实的石磉上木柱粗壮,比东祠要大气恢宏许多,是龚氏族人祭祖和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当年不仅红军司令部设在这里,而且红军宣传队在这里演出革命戏,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指挥作战时的紧张情景,也可以想象红军官兵和老百姓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看戏的场面。

现在,这里的厅堂与厢房,不仅简要还原当年红军驻扎时的“作战室”“警卫室”等,还有很丰富的“红色记忆”介绍,让人在这宁静的氛围中,追忆那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与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令人热血沸腾。

从祠堂西侧门走出,是一个鹅卵石铺地的大操场,墙上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红军标语。这个操场不仅是适合龚氏族人开枝大型活动的地方,应该是来此参观学习的团队组织活动的场所,但当年红军作战室的一道道命令,就是通过红军官兵在这里来来往往的忙碌身影传送出去的吧?

从这里绕过龚氏祖山,南侧就是前龚村。据说,此地的龚氏人家,是南宋淳祐四年从资溪龚坊迁徙而来,始祖先定居在甘家洲,也就是现在的前龚村,繁衍三代之后分居出后龚村。

在龚氏祠堂东侧是一片龚氏人家的民房,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朱德旧居。朱德旧居靠近龚氏祖山,门前一片竹林。这栋房子是清代建筑,分后厅、上厅和下厅,当时的屋主人是王冬香,他是后龚村的外甥,其中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就住在其中的一间小房里。为了防止敌人空袭,朱德带领红军战士在后山挖了个防空洞,里面摆上桌子可以几个人开会。

这里至今还流传着多个朱德总司令与后龚村的故事,如“朱德与村民龚超前交朋友”“朱德特招龚联芳参军”“朱德为龚友贤说情”“朱德访贫问苦”“朱德与百姓话别”等。龚友贤是王冬香的邻居,因为年纪大了,不符合参加红军条件,但他软磨硬泡,朱德只好在周恩来面前为他说情。后来龚友贤在浒湾战斗中牺牲,成为革命烈士,他家的老屋现在是烈士故居。还有,朱德发现村民饮水困难,带领战士在池塘边挖了一口水井,取名“红军井”,至今这口井里的水还可以饮用。

从朱德旧居再往东,还有一片古民居,它们东倚毛竹翠绿的山岭。在山脚的空地上,为了旅游建了个红军操练场。我登上其中的瞭望台,俯瞰这些青砖黛瓦的老屋,我喜好观赏它们的古色古香,但也因为这些老屋里曾经的红色历史与故事,我总觉得老屋里还散射着一股战斗的激情。

虽然红军只在后龚村驻扎了二十多天,但这一红色的经历不仅让这里的村民了解了红军这支革命的军队,并积极报名参军,而且这一抹鲜艳的红色,把这里染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后龚”,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富有特色的基地。

红色后龚作为一个景区,其特色十分鲜明,红军的足迹与红色的故事是这里最为亮丽的色彩,而老宅老屋老祠堂是它的古色古香,它们作为古迹,作为承载岁月与历史的古建筑,与这些红色相融相合,红色与古色交相辉映,让后龚村在金溪这个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的县域内,显得格外的熠熠生辉。

我手摇着小红旗原路返回停车处,再次走过后龚村这些珍藏着红色记忆的古建筑,又一次把它们过目了一遍,就像学生复习知识一样,要把它们牢牢铭记在心。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