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不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风景秀丽,乃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度融合体。作为道教圣地,它因峰顶太和宫与太极始祖张三丰而神秘莫测、名闻遐迩、令人神往。
双休日,随朋友前往一游,有幸得以目睹它的风采,领略它的神韵,参悟它的玄机。
登上绿皮火车,接近湖北地界,就听见了外边暗夜里传来滴滴答答的雨声,临行匆忙,未来得及带雨伞,一路上一直担心雨下个不停而影响登山问道。谁道天公作美,十几个小时的行程后抵达目的地正值清晨,却是雨过天晴,碧空如洗,放眼武当山麓,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峰顶云雾缭绕,险峰若隐若现,恍如仙境,更加令人向而往之。
之前,先恶补了一些有关武当山的知识:武当山,得于道、兴于道,名于道。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创始以来一直鼎盛不衰,至明朝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据说明成祖就自诩为真武大帝。而武当山之所以名满天下正是得益于这个时期。——相传明永乐年十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宫,建成后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封这座建在绝顶上的道宫为“大岳太和宫”,这一嘉封,使武当山的地位一举成为当时的五岳之首。依此,可将武当山分为三大部分:太和宫、南岩宫、太子坡。其中尤以太和宫最为雄伟。
太和宫位列武当胜景之首,理当率先前往。游人如织,急慌慌排队买票,匆忙忙登上缆车,悠悠然“飘”往峰顶。居高临下,更见绿树葱葱,流水潺潺;往上看,天空湛蓝清澈,云朵轻柔洁白,峰顶云蒸霞蔚,恍若张三丰手握拂尘、峨冠长袍、须发飘飘,自云端翩翩而来。
至高峰太和宫建筑群处,下了缆车。便见“宫门‘’处有大岳太和宫俯瞰图,导游说;这是航拍的太和宫全图,谁能看出它像什么?对,像一只神龟!传说玄武大帝就是龟蛇合体,而太和宫就建在这只神龟之巅。有很多外国的学者都不得不赞叹武当山的鬼斧神工……愈发对圣地武当及大岳太和有一种敬畏和神往。拾级而上,山高坡陡,顾不上领略沿途风景,气喘吁吁直至峰顶,太和宫。
太和宫整体建筑布局依据天险、随山就势,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构筑上借其峻险而添其隆重,以达到肃穆庄严、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素有“千层楼阁空中起,万叠云山足下环”的美誉。如今的太和宫,乃明朝嘉靖年间之扩建而成,以金顶围墙为界,墙外面的称为“太和宫”,墙里面叫“紫金城”。古有“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之说,可见当时大岳太和宫地位之重要仅次于北京的紫禁城。
太和宫可分为金殿、皇经堂、铜殿三部分。金殿为主体建筑,又称朝圣殿,据说为纯金、黄铜打造,共用黄金360公斤、黄铜80公斤,故称“金顶”。善男信女多在此朝拜问道。彼时游客众多,朝拜者络绎不绝,我未能近前,因而便不曾亲见玄武大帝“真容”。但确见大殿顶端金光灿灿,富丽堂皇。
皇经堂是道徒们每天早晚颂经的地色方,也是武当道教一处重要的祭祀场所。它的隔扇门上全部浮雕着珍禽异兽和道教神仙故事,其工艺精湛又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色彩。皇经堂内神像、供器、法器琳琅满目,均为铸造艺术和雕刻艺术的精品。据说,殿内正中高悬的“生天立地”的巨匾为清道光皇帝亲笔所书。 所到之处,皆有游客虔诚跪拜、捐助。但是,显然很多游客并未认真听导游的讲解,因为他们的朝拜方式依然是拜佛而不是“道”。
人最多的当属铜殿。这是太和宫小莲峰上的一殿房,也叫“转运殿”。据说这座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的铜殿为仿木结构,是研究元代铜铸艺术的珍贵实物,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铜殿。由于它原来置于天柱峰上,明朝建金殿时将其转运到这里,“转运殿”便因此而得名。借着它的谐音,许多香客和游人都到里面转一圈,摸一摸殿墙上的铜柱,以求时来运转。当然了,信不信是一回事,灵不灵是另一回事,图个吉利,随着虔诚的游客,我也微笑着手抚铜柱绕殿一周,心里默默为朋友亲人祈福。
难怪导游说“凡来过武当山的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空间学专家、建筑专家等无不惊叹大岳太和宫所反映出的建筑思想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度的统一”,它的雄奇、秀丽,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你身临其境才会有深刻的体会,这座“紫金城”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古杰作”!
游完太和宫,由于体力不支,我没有像其他朋友那样徒步下山,而是依然坐缆车。至山下集合点,等了好久徒步的朋友才陆续集合齐,用过午餐已是下午三点多钟。稍事休息,急匆匆徒步下一景点——南岩。太和宫是真武大帝讲经论道的圣地,南岩宫则是他得道飞天之所,也是武当上36景中最美的一处。又名紫霄岩,因其朝向南方,故名南岩,全称全称“大圣南岩宫”,是武当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得最完美的一处。
南岩远没有太和宫高耸险峻,徒步不是很费劲,加上导游精彩细致的讲解,没有觉得很累,因而得以欣赏沿途风景。果不其然,南岩的确风景秀丽无比。行至一处,见石阶山道边有一小石碑,上书“天一湖”。据说:当年真武帝在此修道时有一着装十分暴露的女子百般挑逗,见真武帝不为所动,甚是羞恼,一气之下欲湖自尽,见此情景,真武帝奋不顾身跟着跳下,奋力托起女子,正在此时,湖里忽然跃出两条巨龙将二人托起,女子得救,而真武也因为经得起考验继而得道飞天,故称“天一湖”。随后,众人纷纷至碑前拍照以示留念。再前行,不远处又见山壁有四个繁体字“万山来朝”,众人不解。跟着导游的指点,眺望武当山顶,果见众多山峰趋向太和宫,真真是“万山来朝”!奇哉,怪哉!
待行至南岩宫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南岩宫几处景点已经准备关门,不再接待游客。无奈导游只带我们去了两个主要景点:南岩神井和龙头香。那神井,据说井水乃天赐甘露,不管旱涝,历经几百年不曾干涸,井水清澈,甘甜,取井水煮茶更是清香悠远。前国家领导人就曾取该井水引用,盛赞其清澈甘甜。众人甚感奇妙,纷纷上前一探究竟,却不曾看出子丑寅卯。
南岩龙头香乃南岩一大奇观。是南岩一座伸出悬崖的石雕,叫龙首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头香”。据导游介绍,此乃古代工匠采用圆雕、镂雕、影雕等多种手法凿刻的浑为一体的两条龙。这两条在万仞峭壁上悬空伸展龙,传说是玄武大帝的御骑,玄武大帝经常骑着它到处巡视。正因为龙头香的神秘和其地位,信士弟子们为表虔诚,每次来朝武当,都要烧“龙头香”而走上那阴阳生死的边界。由于下临万丈深渊,烧龙头香的人要跪着从窄窄的龙身上爬到龙头点燃香火,然后再跪着退回来,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至清康熙十二年,为保百姓平安,川湖部院总督下令禁烧龙头香,并立碑戒告。碑文告诫人们说,神是仁慈的,心诚则灵,不一定非要登到悬崖绝壁上烧香才算是对神的崇敬;所以不要复蹈前辙,毁掉宝贵的生命。禁烧龙头香碑不仅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珍爱生命。因为天色向晚,寺门关闭,我们未能近前看南岩龙头香,只远远地将它定格留念。
游览太子坡,已是第二天早饭后的事情了。
比起太和宫和南岩宫,攀登太子坡太容易了,基本没觉得累。一路悉心听导游讲解,了解关于太子坡的许多知识。首先是它的由来。相传,净乐国太子15岁受他的师父紫气元君的点化,来到武当山修炼,最初就住在这个坡上,所以就称为“太子坡”。太子在这里修炼一段时间后,曾一度灰心,意欲下山还俗,当走到磨针井时,紫气元君化成老婆婆借铁杵磨针点化他后,复回山中静心修炼,所以太子坡又叫“复真观”。由此可见,问道武当,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净乐国太子先在太子坡修炼,然后在南岩得道飞天,最后在太和宫传经讲道。
太子坡四景甚是有名,即:十里桂花香,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是上山第一景,抬头看,果然可见石阶山道两旁郁郁葱葱长满了桂树,只是时令不对,我们不曾闻到浓郁的桂花香。据导游说,每当八、十两个月份,桂花盛开,满树洁白,十里飘香,可见这里的一片峥嵘;继而,沿阶而上,便可见石阶之上墙体厚重的红色门楼,共有四道,意寓入道、问道、悟道、得道,这便是修道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生修道的过程吧!其实,我觉得,得道之后还应该行道才是。四道门,门洞天圆地方,寓示道家关于天地自然的思想,其门红墙灰瓦,墙体斑驳,足可见其时间的久远。走过四道门,呈现眼前的便是根据山势的蜿蜒起伏而修建的夹墙复道——“九曲黄河墙”。丹墙翠瓦夹着蜿蜒石级,弯弯曲曲,犹如波浪起伏,煞是壮观。据说,其实从山门到庙殿这段路的直线距离很短,只有短短71米。但是古人在修建时,就依山势起伏而建夹墙复道,构思和布局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气势非凡,同时,弯曲高大的红墙,使游人能产生“遥远深邃”的感觉。这九曲黄河墙的由来,据导游说是武当道教认为,凡给道教庙宇布施的道衣、经书、造像、建筑、法器、灯烛、钟磬、斋食、香表的人,都可得到神灵的佑护,称为“九种功德”。所以,“九曲黄河墙”也体现了这种道教思想。
而一柱十二梁,据说是五云楼的梁枋有十二根,交叉迭搁于一柱之撑,结构奇特,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导游介绍,这是我国古代建筑之谜,它历经数百年,仍完整结实,成为中国古建筑史在力学上的一大创造,也是复真观里的一大人文景观,堪称太子坡闻名遐迩的一景。若不是导游讲解,面对这些个斑斑驳驳的古建筑,我们真的无法体会它的价值与厚重。
由于时间关系,太子坡其他诸如回龙观、磨针井、老君堂、八仙观等景点,我们未能一游,但是,仅此太子坡“四大景观”已足以让我感受它的厚重与风骨。
于每一个问道武当的游客来说,如果不能亲临张三丰修行的道观,无疑于没到武当山。 可惜的是,依然由于时间匆忙,我们只草草浏览了一下那座宏大的道观。关于道观的人文地理,悠久历史和诸多传说,导游也不曾详细讲解,甚是遗憾。我只知道,当年张三丰在这里讲经论道,苦练太极功夫,门下弟子众多,香火空前。闭了眼,仿佛可见偌大的场院里张三丰带领弟子们苦练功夫的动人场面;还了解到,2017年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在此举行,据说当时场面甚是壮观,影响非同一般。至我们游览时,当时因论坛搭建的台子和其他设施尚未拆尽。走过论坛台子,步入大殿,可见殿内威武肃穆的真武大帝,其前一年老的道姑微闭双目,为朝拜的香客一声声敲击着什么,发出慢而空灵渺远的声音。
我不曾参拜,却认真地往堂前的捐助箱里献上了自己的一份虔诚。步出道观,踏上归途,却一直在想那位年老的道姑:她悟了一辈子的道,该是参透了道理,也悟透了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