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照谚语预兆,有人估计今年的正月十五还会是洁白的雪花飞满天。天象如何虽然是自然规律,与人的休戚祸福并无什么关联,但是雪花飘飘毕竟会阻人步履,并且让十五的灯明的不够彻底敞亮。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抱憾的事!如果正月十五天气不晴朗,甚至雨雪交加,我心里自然会减少许多如意。
去年正月十五也是雪打灯。十五那天扬风掉雪,雨加雪裹挟旋转,寒气袭人。雨雪载途铺满艰辛,我去乡下给静卧荒野的父母坟头“送灯”,愣是没有完成心愿。朔风吹,大雪飘,扑人面。我骑着自行车,在打滑的雪地上踽踽独行。从城里到乡下二十里来里路,行至一半路程,到了城西大河桥上,就实在是无法继续前行。只好下到大桥的下边,点燃纸宝,点燃香火,点燃蜡烛,向着父母坟地的方向跪拜。蜡烛灯在朔风的淫威中亮的瑟瑟缩缩,火苗坚挺不到几秒钟,就黯淡下去,需要一次次重复点燃。烧纸钱的烟雾熏得人泪流满面。
正月十五“送灯”的习俗由来已久。思绪穿越到过往,小时候“送灯”的情景历历在目。农村正月十五非常热闹,晚上要放烟花,放鞭炮、小孩放滴滴金,放地老鼠。家家户户还要到各处去“送灯”。家里家外,祖坟林地、沟沿河畔等等都要把灯点亮。
绝大多少人家只是正月十五“送灯”。讲究的人家,尤其是生活富足的人家会连送三晚,十四、十五、十六连续三天都送。他们“送灯”要送“三鼎甲”,他们“送灯”要送“三阳开泰!”
我小时候照明,点的是煤油灯。用小瓶装满煤油,捻一个纸捻子从瓶盖小洞里伸出一二指高,灯头有豆粒般大,黑暗中就有了光明。十五送的“灯”,需要用胡萝卜、青萝卜或者白菜疙瘩雕刻。雕刻成功的灯里边插着用火柴棒缠着棉花做成的灯芯,灯窝里放的大多是人吃的各种油类。当然有的人家也直接倒上煤油点燃。其他地方的“灯”可以把一根蜡烛截成若干小段,安放在一个个小萝卜灯窝里,点燃放到各处地方即可。
非常讲究的人家会用白面或地瓜面蒸出各种图案的面灯。面灯十二生肖居多。用火柴棒缠裹上棉花做成灯芯插在里边,里边倒上豆油、棉籽油、炼好的猪油。这样的面灯用过了削去被烟火熏黑的部分还能吃。要是倒上煤油,面灯壳就要喂牲畜或者扔掉。
放在院子的天地尊位上的灯造型往往比较独特。大人说这是送给上天乃至三界全神的灯盏。所以无论用面上过锅蒸的,还是使用萝卜经刀雕刻的,造型都十分艺术。蒸个龙虎或者其他生肖,用豆子做成动物眼睛,用饭帚枝做成动物须子,力求惟妙惟肖。用萝卜雕刻三个窝的长方形萝卜灯,四周要刻出花边点缀。给家里的一家之主灶君爷要刻一个大窝的圆形萝卜灯,灯芯要做得长长的,闪闪烁烁的灯花如果突然打了一个爆响,说明来年庄稼定是好收成。还要刻一个大萝卜圆灯放在堂屋里。大人会端着这盏大萝卜灯满屋子各处照,口里念叨着偈语:“胡萝卜灯、辣萝卜油,照的蝎子不露头!旮旮旯旯照个遍,一年五毒全不见!”大人照遍了屋子,最后还要给小孩们挨个照一遍。给小孩照灯也是有偈语的:“照照头发头发密,照照脸蛋脸蛋俊。照照眼睛眼睛亮,照照鼻子鼻闻香。照照嘴嘴吃肉,照照耳朵听四方。照照身个长的高,照照全身长得胖。”那时候长得胖是生活富足的象征,所以“胖”是优点。这盏萝卜灯放在漆黑黑的夜晚,摇曳着一缕缕微弱的光,氤氲着一丝丝灰白的烟雾,驱散黑暗,照亮希望。照亮庄户人对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冀;照亮人寿年丰、六畜兴旺、家宅平安的良好愿望;照亮全家老小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当然还要刻一大批小萝卜灯窝,里边分别放着一小节蜡烛。院里屋里各处要放上灯。门神、床妈妈、催生娘娘的神灯不可少。就是猪圈槽头、柴火垛旁、阴沟等等都要放上萝卜灯。一盏盏小小的萝卜灯,承载了太多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因此有风刮灭灯火、有雨雪浸灭灯火或者从旁边走过闪灭灯火都视为大大的不吉利。
家家户户都要去给另一个世界的列宗列祖送光明。据说活着的子孙后代送的灯,能让幽暗的冥府明亮如昼。人们在正月十五通过给祖先“送灯”的活动,传承着慎终思远的古风。十五的晚上有许多人挎着笎子穿梭在冬季的旷野“送灯”。十六的早晨有人会挎着筐子漫田遍野“拾灯”。拾灯人寻找燃尽的残灯,蜡烛渣块捡拾回家生火,萝卜灯壳捡回家要么推些豆沫做小豆腐,要么切碎了喂喂鸡鸭鹅。
关于十五的灯,还有许多讲究。出嫁的女子绝对不允许回娘家看娘家十五的灯。老一辈说出嫁的女子“看了娘家的灯,娘家穷个坑!”如果娘家人散财破,人丁不旺、家道不兴,六畜不旺,家禽遭遇霍乱,家里诸事不顺,会把总帐清算在早已出嫁、十五回娘家看了十五的灯的女子身上。那个时代女子在婆家受尽蹂躏也不敢轻易提出离婚的原因之一,就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女人婆家的路走死了,回娘家的路也会堵死。不像现在的文明好社会,女子可以吃住在娘家,可以自由观看自己娘家十五的灯盏。
我的父母没有儿子。我祈盼在冥府的父母也能等来正月十五的明灯。所以我年年要到父母的坟地去送灯。只不过这些灯都是白天送去的。城乡遥远的距离,崎岖不平的小道,阴森森的夜幕,窸窸窣窣的大树,如影随形的深度恐惧我一直战胜不了,这些迫使我不得不借着白昼的光明完成本该在夜晚举行的仪式。
电灯电棍早已亮遍城乡,本地十五送灯的习俗仍旧保留着。尤其是农村,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基本说的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现在送灯大多数是蜡烛灯,还有酥油灯,陆陆续续出现了电子灯。各种样式的灯亮度普遍强过以往,但虔诚度却弱了许多。人们匆匆点一下蜡烛,想着“心到神知”,就算心事已成。
许多年后,儿子说起照亮城乡道路的送灯经历,往往仍旧兴奋不已。我们在城里买了楼房后从农村搬到城里居住,正月十五回乡下老家过元宵节。乡下的年味本来很浓很浓,元宵节再次把年味抬到最高潮。十五的灯盏亮遍家家户户,还有许多烟花璀璨在漫漫长空,景观十分让人亢奋。那年我在在乡下各处一一送好灯,我就步行着回城里,遇水遇桥遇一十字路口都要送灯并烧纸钱。在十字路口送灯寓意四通八达。遇河遇桥要送灯,寓意路路通。转盘路要送灯,寓意千折百回,终将一片光明。儿子惦记我步行十几里,让他爸爸用摩托车载着追赶我一路护送。但见村村成群结队的人群出庄到十字路口送灯烧纸烧香,红红火火红光普照。这种现象与文明契合还是有悖姑且不论,热热闹闹的传统里的藏着许多需要深思的东西。
正月十五“送灯”,点燃的是心灯。人生在世,心灯应该长明。
2025年1月18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