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战争观

叶熙辰 1天前 7

自从有了人类开始,战争就如影随形的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存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也是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成立、发展、壮大的。当然,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战争几乎都是内战,像蒙元、满清,当年是异族入侵,现在其实都是一家人。哪怕什么匈奴、突厥和乱华的五胡,后来也都被中华民族同化了,成了我们民族血脉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经受过的最深重的灾难,无疑是抗日战争。在那个最危险的时候,我们的先辈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怒吼,用鲜血和牺牲洗刷了百年耻辱,饱受战乱摧残蹂躏的古老文明才得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领导人就对外宣称,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对外绝不开第一枪。当时国际上有很多反华的政客,都认为那是我国弱小时候的无奈宣告,是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的政治智慧,但实际上,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已经达到了世界大国水平,在国际上也已经开始展示自己的大国担当,但还是一直秉承着不开第一枪的原则。当然,经过几千年文化沉淀的中华民族,尤其是经过二战洗礼在战火中成立的新中国,是并不害怕战争的,刚诞生就敢硬抗世界军事霸主。现在,中国的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多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顶尖水平,我们更可以霸气地说出“不给敌人开第二枪的机会”。说到底,中华民族是一个反对战争又不害怕战争的民族,我们不惹事也决不怕事。

中国的反战思想是有见证的。从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反战的《采薇》篇,到盛唐雄风时,诗人热衷于写边塞诗,有人会讴歌军人的勇武和爱国豪情,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写边塞生活的艰苦和离人思妇的感伤,属于反战题材。到杜甫的《兵车行》,简直就是战争的控诉书,直接痛斥皇帝的穷兵黩武以及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武皇开边意未已”之句,更是明确表达了中国人对领导人好大喜功和侵略战争的反对。中国的反战思想,首先来源于战火对民众的伤害。中国历史上有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兴亡周期律,当朝代到达盛世时,就会物阜民丰,国家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当朝代到达末期,就会战争不断,国家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战争最残酷的时候,战士们死亡枕藉流血漂橹,百姓们饿殍遍地易子而食。战争这个魔爪,始终伴随着中国历史,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来祸害一下百姓和社会。战争,带来的必然是社会财富的大量毁坏和人员的大量死亡,是百姓和普通兵士的苦痛和灾难,是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是社会发展的停顿和倒退。所以中国流传“宁做盛世狗不做乱世人”的说法,可见百姓对战争的深恶痛绝。

中国人从骨子里反对侵略战争的原因,还是基于我国的地缘文化。众所周知,农耕文明本身就是一种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文明模式,而海洋文明则是进取开放富含侵略性的文明模式。中国历史上一直盛行非常发达的农耕文明,因为我们地大物博,能够自给自足,而且可以过得很好。从华夏民族成立一直到满清时代,中国不需要对外交流,因为中国不需要外来物资。中国古代为什么万邦来朝,是因为那些周边小国都知道,天朝大国要的只是脸面,并不图进贡的那些物品。他们进贡了,我们就会赏赐,而且赏赐的要比他们进贡的多得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强盛的中国是以自己的富庶吸引着周边地区,吸引着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国家主动和中国做着生意。古代的中国是合法等价的引进着世界各地特产,那些东西也只是我们生活中增添的情趣,并不是生活必需品。明朝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将大明的威名夸示海外,并不是真正要开拓商路或进行掠夺,所以郑和的舰队军力虽然很强,但没有侵略任何一个国家,因为明成祖不需要侵略,大明朝已经非常富庶。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侵略传统,因为没必要。墨子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家里非常富裕,有华美的服饰,有精美的肴馔,却去偷、去抢邻居的裤头和馒头,那是有病。中国的中原地区自古就非常富庶,而周边相对较穷,像我国的西南西北地区,即便到现在都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就是需要国家养着他们。所以,单纯从经济上来讲,他们独立了,反而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就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来反对左宗棠。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我们不会容忍失去哪怕一寸国土。所以说,中国自古的传统就是,我们不会去抢别人家的东西,因为不划算,也不去抢别人家的地盘,因为那些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既要我们花钱养着那些地盘上的人民,还要防着他们叛乱,不值得。而西方不一样,西方从文明诞生起就是一个个小城邦,物资匮乏无法自给自足,所以他们需要商品的交换,需要贸易,于是他们勇敢的迈过大海,去寻求世界各地的瑰宝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是海洋商业文明,充斥着进取和掠夺精神。商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尽管中国领先了世界几千年,但资本主义还是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让西方工业列强超过了农业中国。技术大革命带来了工业产品的极大丰富,更需要世界大市场,于是西方出现了探险家,航海家,他们用掠夺或互换的方式与世界做着交易。人都是逐利的,其实这些探险家本质上都是强盗,他们依靠自己的武力在全世界殖民,才有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文明的不同带来观念的差异,当西方人以他们的眼光看待中国,总觉得我们强大了,就会去掠夺别人,就像他们曾经做过的事情一样,那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中国人反战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以“仁”为主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适应黄土农耕文明,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统治思想和主流文化传统,这种文化本身就是反战的。仁者爱人,儒家从来都是强调统治者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强调对百姓应该实行春风化雨般的礼乐教育,强调温良恭俭让以达圣人之境作为人的表率,强调社会各安其位以达到人间大同。儒家从来不喜欢战争,甚至不喜欢争斗,认为好勇斗狠是小人行径,认为战争和杀戮更是人间犯罪。这是渗入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钢印。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即便是中国的兵家,以赢得战争胜利、消灭对方士兵从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为目的的军事家,都首先强调“兵者,国家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就是说,连中国的军事家都反对战争,对战争采取审慎的态度,除非逼不得已,否则不要轻易言战。这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即便在战争过程中,中国的军事家们也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说,能通过战争之外的手段制止敌人,是最好的手段。所以,中国人自古反战。

中国人不喜欢战争,但从来没有害怕过战争。大唐盛世经历了安史之乱,同样是杜甫,一直反对战争的杜甫,又在歌颂大唐将士们的平叛战争。杜甫这时候的心态是扭曲的,充满着矛盾。看他最著名的三吏三别,可以明显看出他骨子里满怀着对遭罹战乱的百姓的同情,对他们的苦难感同身受,但又支持唐王朝不得已的强制征兵政策,对士兵的英勇和百姓的付出做出肯定和歌颂。骨子里的反战和现实中的支持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其实也不奇怪。中国人虽然反战,但中国从来不缺少战争,百姓见惯了战争,加上中国的富庶让人垂涎,所以我们总是受到周边野蛮部落的外来侵略。面对侵略,儒家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大仁大勇精神也已经融入民族血脉,中国人总会和入侵者战斗到最后一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族的铁蹄之下,百姓的生命如草芥,但小草又是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华民族一方面以宁死不屈的精神抵抗着外来侵略,即便一败涂地走投无路以后,民众也会让自己先进的民族文化同化着外来侵略者,直至民族一体,满汉一家。军事上的失败,与文化上的反噬相伴相生,从而让被欺压的中原文明吸收了强悍的草原文明,让外来的统治者成了我们文明的一部分。对拒绝民族融合、试图灭亡中华文化基因的入侵者,必然会驱除鞑虏再造中华。纵观整个世界所有的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连绵不绝,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对外来侵略反抗到底的精神和意志,有着不屈的民族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多次遭遇到困境甚至绝境,让反战的中国人民不得不再次拿起刀枪,甚至做好陷入绝境的打算。抗美援朝时,中国刚历经多年战乱,国家满目疮痍,经济还未恢复,甚至将士们的伤病还未痊愈,我们的领袖就不得不命令英勇的军队再次出征,去抵抗世界第一军事强国;面对苏联的核恐吓和核讹诈,我们的人民没有屈服,已经做好了陷入绝境的准备。苏联人想用原子弹把我们国内炸成一片废墟不能居住,那我们无可奈何之下准备实施以地换地的策略,当时百万大军陈兵国境,如果真的出现最危急的情况,全军突袭打开缺口,中国人民全员搬至敌人国土上生活。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我们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力量、意志和决心,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艰难险阻中成长壮大的。伟大的中国人民、英明的开国领袖高瞻远瞩,始终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在贫穷落后的建国初期,在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极端恶劣条件下优先发展核武等国之重器,保障国家军工的优先发展。现在我们拥有了核武,不再害怕核威慑;我们有了北斗,不再害怕精确制导;我们有了航母,有了飞船,不再害怕上天入地的全方面立体战争。我们不喜欢战争,但不害怕战争,唯有能够战胜敌人,才能避免战争的到来。事实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强悍的军事力量,我们才拥有了和平的发展环境。

历史是今天的见证,鉴古可以知今。纵观中国的历史和经典,无数事实证明,中国有反战的传统,更有忘战必危的千古明训。再读《兵车行》,我们会看到战争带来的必然是苦难。当战争这个人类的恶瘤到来,面对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战止战,是毛主席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而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永远比敌人强大,让敌人永远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