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辉煌的秘诀(散文)

楚泽渊 2月前 158

最近看到一个短视频,说:这是座存在感极低,国宝却扎堆的宝藏级徽州古村落。这里拥有16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全国平均学历最高的村。古时候出了一个状元,48个进士,53位举人,现在更是有“一家五博士”“一村五院士”,这就是歙县许村。

我在去年的金秋时节,路过歙县,绕道来到了这个黄山南麓的古村,被这个深藏在大山里的千年古村珍藏的众多古迹和村子历史上的辉煌所深深震撼。

古徽州是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辉煌的徽州文化,众多的传统村落在这片土地上如群星般闪烁,辉耀着这里的群山众岭。许村,虽然藏在山深处,但毫无疑问是一颗最为亮丽的星,以“徽州进士第一村”的名号,以众多无与伦比的古建筑,显赫于世。我慕名而来,怀着好奇心,想看看究竟是什么原由让这里人才辈出?这片土地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诀,让这块山谷迸发出如此这般的能量?

许村的地理,粗看就是一块黄山南麓的小盆地,细究北依箸岭与金屏,南临天马与蒲山,东、西有石壁山和西武山相挟,可谓群山环绕,众岭簇拥。两条溪流在村中汇合,呈双龙戏珠的形态。据说东汉时这里就已建村,古称“富资里”。这里的资源果然丰富?如今这里狭长状地分布着多个村子,许村算是它们的总称吧。

来到村南,就是许村的一处亮点,两座石牌坊赫然立于村口。

一座是薇省坊,建于明嘉靖年间,它四柱三间五檐,上有众多花草瑞兽的雕刻。“薇省”是唐、宋时对中书省官员的褒奖与雅称。村人许琯,在明嘉靖二年(1523年)高中进士并官至湖广参政,他以“和气待人,理义行事”,被公认为“笃诚之家”。他52岁时,反对朝廷征收青苗税,罢官回乡。因他为官清正廉洁,忠心为国,死后朝廷赐建此坊以旌表。

与薇省坊南北并立的是三朝典翰坊。此坊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仅三檐,没有薇省坊气派,正反面分别题字“三朝典翰”“奕世承恩”。此坊是为明泰昌、天启、崇桢年间的中书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儿子而立的。中书舍人为明朝宫中的书记官,雅称“典翰”,汪伯爵的儿子汪德章也得到中书舍人的封赠,故称“奕世”。

从三朝典翰坊下跨过,就是铺着石板的村道,它一直向北往村里延伸,一栋栋翘角飞檐粉墙的徽派建筑矗立在路旁。房墙沉甸了时光,斑斑驳驳,我们像是走在老时光的隧道中,瞬间就沉浸在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古老村落里。

很快,一座古祠堂出现在路旁,它是大宅祠,也叫云溪堂。祠堂的门檐下挂着匾额“大宅世家”。据传,北宋庆历年间,西夏入侵,边关告急,大军出征粮草军饷匮乏,许村富商云溪公许克复慷慨捐献巨资“佐军佑国”。大破西夏后,仁宗皇帝为嘉其义举,钦赐“大宅世家”。

大宅祠内的金柱是一对方形“黟县青”石,堂柱上有多幅对联,比如“捐资助边策马三千里,仁宗题号垂范一族人”。正堂不仅挂有“云溪堂”扁,而且前梁枋上挂有“古歙巨族”扁,彰显了这个家族的显赫。

在大宅祠正堂里,布置有“我的家庭照片——许村老照片展”,展出了几十张个人肖像照或家庭合影照,是百年来许村人生活的缩影,似乎让人一瞬就回到了那个黑白照片的年代。在后堂的墙壁上嵌有十几块碑帖,就是著名的“云溪堂帖”,它们不仅记载了大宅祠的来历,而且有名家赠送的诗文。祠堂内还展示了王安石撰写的《古歙许氏宗谱传》。这祠堂就像是一个窗口,一个了解这个高阳许氏家族的窗口。

许村村中的祠堂还有大邦伯祠、大墓祠、观察第、敦睦堂和仁祠等多座。

大邦伯祠,又叫敦本堂。它建于明嘉靖年间,八字牌坊式门楼,四柱三间五檐,非常气派。内部三进五开间,木柱粗壮,规模宏大。祠堂的门楣上有四个门簪,祠堂内匾额很多,如“贡元”“讷庵遗泽”“麟阁储英”“敦本传家”“教泽流芳”等,好几块是明清时期的老匾,每一块匾额后面都是故事。从这些匾额,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家族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

这座祠堂是为了纪念许伯升(1332年—1383年)的。他名启,号讷庵,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任福建汀州知府。任上,他一边劝课农桑,减免赋税,一边推行教育,将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学风在汀州推广,他面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引譬剖析,率耻且格,期年讼简”,并且打击倭寇,让汀州这个曾经的“难治”之地,成为“四境安宁”之乡。可惜他年仅52岁“勤劳卒于官”,“柩归,汀人攀挽送百里余”。有人比喻:许伯升之于汀州,犹如汪华之于徽州。他的为官之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作为楹联挂在祠堂,彰显着他忠心为国的精神。

大墓祠,又名邦宪第,堂号为惇伦堂。祠堂的匾额也不少,如“庄椿燕桂”“年高德厚”“寿庆百龄”“燕后承先”等。它是座支祠,纪念许美祖(1370年—1436年)。许美祖是许伯升的第三子,父亲去世时他才十三岁,但他“泣血扶柩返,不除衰绖不入家居”,在父墓旁结庐守孝三年,每日粗茶淡饭。因孝,他被载入县志孝子传篇。现在祠堂内是高阳许氏的来龙去脉与各支派衍的介绍,还有明崇祯版的《许氏家规》。

观察第,也就是敬爱堂,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为时任观察使许天相的府第,现祠堂是明嘉靖年间在原府第旧址南侧所建,目前是“许村历史博物馆”。

许天相是遗腹子,他母亲笃志守节,不曾跨出家门一步,在这里含辛茹苦地将他抚育成人。所以敬爱堂,体现了一个“节”字,祠堂前梁枋上的匾额“齿德达尊”,是后人对这位母亲高寿高德的赞誉。

当然,作为“许村历史博物馆”,这里展出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许村地理、历史、人文及历史名人,其中“许村十二景诗”“许国,明代著名政治家”“许家泽一门五博士”等让我眼前一亮。读着这十二景诗,尤其是《黄山蕴秀》《西溪渔唱》《箬岭樵歌》《幽窗夜读》等,仿佛这个美丽山乡的古景徐徐展开在眼前。而许国,作为古代徽州地区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在徽州古城里耸立的八脚牌坊——许国石坊,举世无双,是他的至高荣誉。许家泽在清末担任过两淮盐运使,他思想开明,重视教育,他的五个儿子在国外留学,均获得博士学位,且都回国效力。

观察第后墙下有口古井,叫福泉井。此井曾经是观察第墙内的家用井,后来许天相让家人将后墙拆了内移,让这口井成为村里的公用井。所以福泉井是一口积善的井,是一口幸福的井。

从大邦伯祠的忠,到大墓祠的孝,到观察第的节和大宅祠的义,游览了这些祠堂,就像翻阅了许村厚重历史中的几页书卷,从中阅读到了许村人的“忠孝节义”之品。祠堂既是最重要的宗族活动场所,也是一个家族的中心,所以这“忠孝节义”的品德,也就潜移默化在了许村人的内心深处。

另外,许仕达(1418年-1464年)也是许村人的骄傲。他是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擢御史,历任福建左参政,山东、贵州左、右布政使。他为政雷厉风行,执行法度,整风肃纪,打击贪官污吏。在福建为官时,他遭人诬告,皇帝派人前来核实,当地百姓知道后“耆老数千人乞留仕达”。后来他卒于贵州任上,年仅46岁。灵柩运回许村时,停棺于水口庵。皇帝下诏赐建“豸绣坊”,并永久免去水口庵停棺地的赋税。

许村现存的古民宅也很多。如存心堂,是许钜垣家族建造的建筑群,有房宅、私塾、义仓,有花园、佛堂、磨坊等,房宅之间有门阙相通,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族聚族而居的生活形态。

许声远是许钜垣的长子,他的家宅现在是国家文保单位。走进这座古宅,厅堂里的布置古色古香,粱上挂着木制的红灯笼,正堂有“存心堂”匾,扁下是“松鹤鹿图”,侧旁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麟子凤雏羽毛成就,紫芝朱草花叶茂荣”。香案上摆设:东瓶、西镜、钟居中,应是“终身平静”之意。厅两侧的房板上,挂着多幅书画作品,富有文化韵味。天井四周的木雕,牛腿、雀替精雕细刻,厢房的隔板与格窗不胜其烦地雕刻着花草、花瓶和人物故事等,令人叹为观止。屋内挂了许多家人的老照片,厨房里的摆设也是那种复古的模样,实景展示了当年老屋里人家生活的样貌。现屋主人很好客,耐心地向游客介绍与解释。

不过,我在许村遇见最热情好客的人,还是那位老大姐。

这是“沈文元宅”,进屋就看见一位衣着清新雅丽的妇人端坐在门内的凳椅上,她面容俏丽,盘头束发,端庄干练,落落大方。有女性游客禁不住夸她年轻漂亮,一定是位大家闺秀。其实她七十多了,但心态好,精神头好,看上去就像五十多岁的人。原本快人快语的她,似乎是被人夸来了兴致,非常热情地介绍她们家的情况。她们家的老屋其实并不大,但布置得古朴典雅,相当有生活气息。她爱人是竹编艺人,她也喜好编织,她们家是“许村老手艺”摄影点。当我们聊起她家房板上贴着的多张当年的“语录”时,她由此跟我聊起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事,说起了她们当年开山造田栽种茶树的劳动场景,她们就像铁娘子一样,那股子劲头不输男人。她还把我们带到她家后门的平台上,指导我们观赏溪河上的壮丽景观。老大姐的乐观开朗,确实很感染人,我也由衷地夸赞她是美女,她说现在老了不是美女,我说老了也是美女。

她家后门临溪,往北几十米就是许村最为著名的景观区,有高阳廊桥、双寿承恩坊、大观亭和五马坊,都是国家文保单位。

高阳廊桥是一座双孔石拱桥,桥上有廊,开有格窗,半封闭状态。桥中间位置很特别,北侧开有圆形孔洞,便于人们站在桥上欣赏远山、近水和古建的风景;南侧设有神龛,供奉着观音菩萨,上面挂有“永镇安流”扁。此桥以“高阳”为名,应该是对许氏先祖的追忆。另传说,一次发山洪,观音菩萨化身老妇人焦急地在桥上徘徊,最终选择保护百姓平安,而让洪水冲毁了自己的塑像。村人感念观音菩萨的恩德,后来重修了大桥,并将桥上的观音菩萨像从面南背北,改为面北背南,以便看管住“水怪”。“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几百年来,高阳廊桥渡过了无数南来北往的村人与客人,尤其是那些游子远行与归家的悲欢离合,在高阳廊桥上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回,所以,高阳廊桥是承载许村人乡愁的具象物。

双寿承恩坊就在高阳廊桥的东桥头,正对着廊桥,从廊桥的门洞看牌坊,它们似乎浑然一体。此坊四柱三间五檐,气势恢宏,上面雕有“松鹤延年”“狮舞寿球”“龙凤呈祥”“猴献寿桃”等十几组图案,工艺十分精湛。它建造于明隆庆年间,是为旌表许世积夫妻而建。话说“仁者寿”,徽商许世积乐善好施,时年101岁,他夫人103岁,他被皇帝勅封为“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并赐建牌坊。这种为两位百岁夫妻而赐建的牌坊,可谓稀世。

双寿承恩坊东北角就是重檐飞翘的大观亭。此亭八角,一层墙体有八卦卦象,所以俗称“八卦亭”,二层为阁楼,三层为虚阁。亭子飞檐上的脊兽小巧玲珑,风铃叮叮当当好似在复述着历代许村文人在亭下的吟诗诵词。

五马坊在大观亭北,也是一座四柱三间五檐的石坊,上面的雕刻也很丰富,其中檐角上的一对“哺鸡兽”,说是明代重要建筑的标志。“五马”是古代知府的雅称,此坊也是为许伯升而立的。

在这一块小小的区域中,集中了四座国保的古建筑,不能不说是许村最精贵、最炫彩的地方。游览至此,就像是一首曲目在此处达到了最高潮,令人赏心悦目,振奋人心。

许村还有不少古建筑,比如许氏宗祠“敦睦堂”、大郡伯第门坊、彤史垂芳坊、许家泽故居等,都是值得参观的,也都是有故事的。

离开许村前,我爬上了村西的金尖顶观景台,全景欣赏许村。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秋风,悠然飘荡着的几朵白云,东边连绵的山岭像是摆在村前的一座绿色屏风,许村仿佛被捧托在一个聚宝盆里。在这个聚宝盆里,许伯升、许国、许琯、许仕达等古代官员们,他们清正廉洁,忠心为国;薇省坊、五马坊、三朝典翰坊、双寿承恩坊等一座座古牌坊,是许村人的一座座骄傲的丰碑;大邦伯祠、大墓祠、观察第、大宅祠等每一座祠堂既是家族的圣地,也是承载家族历史与荣耀的殿堂。这个聚宝盆里,哪一颗不是价值不菲、熠熠生辉的珍宝?这聚宝盆呀,真是太丰饶了!

许村十二景诗《幽窗夜读》说:“锦里人称许,诗书自一村。”我想歙县许村人既具备了“忠孝节义”品德,又秉承“诗书传家,养正于蒙”的家训,应该是它世代人才辈出、家族显赫的秘诀吧!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