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也是父亲“尽七”后我第一次回到家乡。
凌晨六点四十,天刚亮不久,我也才洗完脸,就接到张卓的电话,说他父亲去世了。说起张卓,他比我小六岁,按农村的辈分来算,还是我的长辈,应该叫爸,张卓的父亲我自然得叫爷爷了。从张爷爷去世的时间来说,我接到电话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按照农村习俗,家里去世了人,第三天就得下葬。若遇到“抢七”,就得提前或推后一天,张爷爷没有“抢七”。
我没有和往常那样,在灶房演奏锅碗瓢盆的交响,直接整理好自己常用的药品,出门吃了一口早餐,开车去祭拜张爷爷。
到庄里的时候,刚刚八点,我找了一个宽阔地停好车,便去祭拜。张卓是一个老实人,嘴紧,从不议论张家长李家短的,所以我到的时候已经是人头攒动。灶房里、院子里、堂厅里,一切安排都井然有序。村支书在指挥着人群,安排不同的活计。我和大伙打了招呼后就进门进行祭拜,点上三柱香,举过头顶,面对灵堂三鞠躬,插香,退回一步,跪,等待伴者点纸,纸烧成灰烬,再三奠茶、三奠酒。奠茶奠酒时,右手握杯,左手轻扶右手腕,身体前倾,沿灰盆上方,手从左到右平移的过程洒下茶或酒,同时点着头以算拜礼,最后双手着地,三叩头默哀。
对张爷爷的祭拜我很虔诚,比父亲去世还虔诚,原因那就得从张爷爷生前的一桩小事说起。
我们村子向北有一条大路,可以并排行驶两辆三轮车,也是唯一通往田间地头和北山的通道,据老年人讲,那是刚刚解放后,大队组织村民修的唯一的一条路,主要是为了生产的便利。庄稼收割后的运送、农肥土粪的输出,可以人力、也可以架着牛或者马拉着架子车,这样就减少了肩扛背背。距离村庄三里地的地方,正好是田地与树林的分水岭,路边有一眼山泉。山泉不大,可以平放一只木桶,山泉的四周有二尺见方的石条围着,上面盖着的大石板上长满了小树、杂草和青苔,时不时飘过的树叶在清流里徜徉。这一眼山泉到底是什么时间出现的,没有人考证过,更没有人在乎过,但这眼山泉的存在,证实了在很久很久的以前,这个北山里有人类居住,山泉的现状就是有力的证据。
人类是一个群体,在繁衍中进步,在进步中繁衍,这种反复交错的进步与繁衍,就形成了某个地方的荒无人烟和某个地方的繁荣昌盛。但不论是荒芜还是昌盛,都留下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文明。这眼山泉见证了多少人、物的更替和时光的流逝,时过境迁,已然成为历史,但我知道的和无法忘却的是,这眼山泉看着我长大,见证着张爷爷一生的朴素与豁达。
山泉水不深,有一尺多。泉的四周有许多桃树、杏树和野山梨树。每到春天,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如雪,红粉白迭起,在有风的日子里荡漾着独有的春的节奏。尤其在花落之时,一阵春风吹过,洋洋洒洒的红的挑花、粉的杏花和白的山梨花扬起一道道花瓣的屏障,漫天飞舞,羞得蝴蝶飞的远远的。孩子们的笑声,大人的笑容,少女的裙摆,少男的情怀,在这一片飘散的花瓣的舞蹈中黯然失色。即使有苦大仇深的人路过,看见这飞舞的红粉白的流苏,心都会静了许多许多。
人的修心养性并不是在书本凝结的哲理中形成,也不是在人事约定俗成中获得,更不是在金钱和权力的热火中诞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就是这个理。
祭拜完张爷爷,我悄悄地走出房间,沿着向北的大路前行。在全面“乡村振兴”的目标推进下,这一条路已经硬化,山泉的前面建成了一个二百平米的广场。山泉用围栏围着,只留下一个可以取水的通道。山泉四周有蜿蜒的几条小径,在桃林、杏林和野山梨林里穿过,小径的两侧安装了护栏。山泉对面的广场上建了一座约二十米的长廊,长廊里有一排干净的水泥搭建的坐廊,坐廊上边搭有简单的厅顶,树枝瓦的,显得古朴而和谐。
这眼山泉,流淌着这个村庄的文明,更流淌这这个村庄的传承。张爷爷就是这个文明与传承的身体力行者之一。山泉是清冽的,在酷热的夏天,饮几口山泉,整个夏的闷热就悄然而过;山泉是激情的,在精疲力尽的时候饮几口,就会力量倍增;山泉是温暖的,在冬日的寒风里饮几口,暖流就会流遍全身,僵硬的身子就软和多了。
清泉的自然特点就是冬暖夏凉。
不是所有的清泉都会保持这一特点的,清泉的冬暖夏凉是像经营日子一样需要经营的。泉水的自然流动,会积淀的泥沙,树叶飘零的腐朽会改变水质和味道。好的泉水需要有人不断的对泉里泥沙进行清理,捞出飘落在水面上的树叶,这才是清泉保持清冽甜润的本质,张爷爷就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山泉四周的桃树、杏树、野山梨树的茂盛,一直在春天保持着独有的挑花红、杏花粉,梨花白的自然之美,那也离不开张爷爷的辛勤付出。每年冬天,张爷爷都会拿着镰刀,在树林里把多出的杂草、树苗、藤条一颗颗的砍掉,躺在树下慢慢的腐朽,“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张爷爷的引领下,有许多种庄稼的人加入这个群体,他们以自己的双手为过往行人带去一份清凉和温暖,带去一份赏心悦目。
我在年轻的时候,每一个春天,都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在这里逗留几个时日,让他们和我一起感受这份独有的自然的飘逸和浓浓的乡土人情,让自然的美和浓郁的情在心与心的碰撞下产生激烈的火花。文明的起源源自于自然,人类美好的传承源自于这份浓浓的情。希望这美丽的自然能够携手人类的文明与传承穿越天涯,穿越海角,镌刻在每一颗心灵颤动的瞬间。
夜幕降临,寒气来袭。我坐在搭建的帐篷里,僦着一盆煤火温暖着身子,这时村支书走了过来,告诉我,他已经和镇上说好了,给村里要了一个名额,专门对北山口的山泉和树林进行维护。现在,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我们村的山泉和桃树、杏树、野山梨树就是我们村的希望。
但愿张爷爷的付出,能够成为我们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远的中坚力量,像那春风里扬起的红的、粉的、白的花瓣筑起的屏障,记忆着村庄发展的历史,见证村庄文明与传承的史诗唱响。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