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烤烟香碉楼高(散文)

言楚暮 1天前 6

我旅游,够挑剔了。可能是看多了千景一面,便有了猎奇的心理,我喜欢独特的风景,特色是我的喜欢和追求。去往开平,喜欢上了那里的烤烟花,喜欢那里的碉楼。便认为,开平的“开”是烤烟花开;开平的“平”是平地拔碉楼的奇崛。

开平,顾名思义,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这个以碉楼名闻遐迩的地方,最应该游览的当然是碉楼,是平原上提拔的生动主题。

使用木石、钢铁,或混凝土建造的防御性建筑物叫碉堡,那么,碉楼,当然也是为了防盗防灾而建的。与碉堡不同,碉楼还可以居住。

鉴于贵州千户苗寨的旅游情形和自己的旅游经验,这一次我们没有选择买票进入赤坎古城景点,因为这个景点经过华侨城集团的打造和建设,门票已经高得离谱,商业气息太浓。还有,在门口可以看见里面的碉楼,也被集团整修得崭新亮丽,早已不是原始碉楼的模样了。我想看的碉楼,应该是它原本应该有的模样,看到碉楼本身沧桑老旧的面目,看到它岁月沉淀的历史痕迹。

于是,我们先在一个村子里随意转了一下,看到了两三栋比较古老的碉楼,大体都有三层楼高,拍了照片。和现代建筑相比,这些碉楼的窗子、柱子、屋顶都很有特点,雕刻着华丽繁复的花纹,明显有着欧式建筑的特点。碰巧的是,此时正值黄花风铃木盛开,拍出的照片上,既有古老的碉楼作为主体,还有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作为碉楼的陪衬。碉楼里已经无人居住,只剩下空楼矗立着,静悄悄的,听风吟唱,听鸟鸣叫。我们这些游客的到来,它是否内心也激动呢……

在村子旁边的菜地里,我竟然看到了久违的烤烟。其实,首先是那一朵美丽鲜艳、硕大的粉红花朵吸引了我。我想,这到底是什么花呢?太漂亮了,以前怎么没有见过。凑近一看,它的叶子像烤烟叶,难道这就是烤烟花吗?

烤烟,对我来说,曾经是十分熟悉的经济作物,我们家依靠它,解决了好几年的经济来源问题。可是,在那个时候,为了让烟叶长得大一些,厚实一些,等到烤烟叶变黄、开始成熟的时候,就得掐掉烤烟树的顶。烤烟没有了顶,烟叶与烟杆之间就会冒出一个又一个烟芽,为了不让烟芽耗掉烤烟的养分,又不得不断地掰掉烤烟芽子。所以,那时忙于打理烤烟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烤烟花开,也不知道烤烟花开放时是什么样子。为了确认这种花的名称,我用手机上的花色软件专门识别了一下,结果毫无疑问:烤烟花。

烤烟的年代,我还在上高中。那时为了烤烟多卖点钱,成天为烤烟辛苦忙碌,从来没有想过烤烟是不是会开花的问题。四十年之后,当我已经退休,来到开平碉楼的旁边,才可以欣赏到如此漂亮的烤烟花。可见,人生境遇不同,个人关注点不同,看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

也许,烤烟、罂粟、大麻,这些让人上瘾的植物,都会开出艳丽的花朵。而这些妖艳的花朵,都会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诱惑着意志力薄弱的人们。然而,有更多的人是智慧的,他们发现了苦味食物、茶叶、咖啡的独特作用。于是,经过采摘与炮制,这些苦味的东西,先苦后甜,慢慢品味,方能体味其醇厚的清香。仔细想一想,人生也是如此,先苦后甜,付出辛劳和汗水,方能体味到收获的快乐和真正的幸福!

烤烟,作为一种危害最小的经济作物,成为开平的特色产业。烤烟花香,碉楼拔高,这种搭配,赋予了开平最鲜明的特色。

接着,我们到村子里面随意走走。村子里没有多少人,有狗狗在院子里,汪汪地叫两声。有趣的是,村口大树下面,有一个小小的祭台,我以为是祭拜土地神的地方,也可能是祭拜大树。仔细一看,祭台两边的水泥平台上,贴着一幅小小的对联,上面写的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间凹陷处,又有一个突出的平台,上面安放着一个小香炉,里面有烧过香的痕迹。祭台上方的大树上,系着不少红色的布条,有的已经褪色,有的颜色鲜亮,在空中飘拂。也许在春节的时候,村民在这里烧香祭拜,祈求来年丰收,一切顺利,生活幸福。

然而,我总觉得刚才看到的碉楼太少,似乎没有过瘾。上网查了一下,附近的三里门村竟然有一栋最早的碉楼——迎龙楼。我们于是导航过去,进入三里门村。

和想象中的江南村庄一样,村头路边有一块不到一米宽、两米多高形状好看的红砖碑,上面有迎龙楼简介。村道的左手边,有一棵大榕树,树下有几条石凳。大树后面和左边,是一方清澈的池塘;村道的右手边,是村委会,村委会的后面和右边都是房屋。房屋前面,有三三两两的村民,聊天,照看孩子,守着小店。小店门前,有猫有狗,有玩耍的孩子,真是一派安静、闲适的村居生活。

池塘旁边的水泥路上,停着两辆汽车,估计和我们一样,前来游览迎龙楼的。我们将车子停在路边,进入村子。

不知道方向,就直接向前走。很快就碰到有拿着相机戴着眼镜的游客,问了一下,他用手指着身后,说就在前面。果然,穿过一个小巷子,高大古老的迎龙楼,便矗立在眼前。

楼高三层,一二两层由红泥砖砌而成,是原始的建筑。第三层则为青砖,是后来加建的。整栋大楼是砖木结构。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塔楼的第二、三层,开设了一些小小的射击孔,用来防御外敌。楼顶是传统硬山顶式,碉楼的整体建筑风格方正、厚重、拙朴、实用。

由于村子地处潭江下游冲积平原,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水涝灾不时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上当时盗贼猖狂。于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即公元1522-1566年间,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拿出自己的积蓄,建起了迎龙楼。碉楼建成后,一旦有匪情或灾情,村民就可以躲进楼里暂避。据记载,在1884和1908年,开平遭遇了两次大水灾,洪水淹过屋顶,但因有迎龙楼的庇护,乡亲都平安无事。

给楼取名“迎龙”,主人期望它能给村民带来平安和好运。

站在这被风雨吹蚀、斑痕驳落的古老碉楼旁边,我想象着当年刚刚建成时雄伟的姿态:方正结实崭新的红砖,厚重的墙壁,深邃的射击孔,气派的楼门……在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当年碉楼落成时主人和村民的欢声笑语,庆祝典礼的鞭炮声,还有设宴款待村民时杯盘碰撞的叮当声……

是啊,如果不是匪患连连,如果不是洪涝灾害接二连三,人们何必在这炎热开阔村庄里建成这样墙壁厚实、窄门小窗、通风透气采光都不是很好的碉楼呢?

时光荏苒,社会变化天翻地覆。今天的开平,村民早已不用躲进碉楼躲避灾祸了。当地现在房屋的建筑样式,早已是典型的南方小楼样式,墙壁很薄,有利于散热;窗子比较大,可以更好地通风采光。可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碉楼,时时提醒着人们,此地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承载着曾经的历史。关氏祖先关圣徒夫妇献出全部积蓄,为村民建造一个躲避灾难之所,确实是出于一片热爱家乡、庇护村民的仁慈之心,他们之所以能在开平民间留下了美名,代代相传,确实是实至名归!

孔子作《春秋》,认为贤者应该尽到更多的社会责任,所谓的春秋大义,常常是责备贤者。所以,在封建时代,乡贤们不仅要尽到自己的家庭责任,还要为一方百姓提供服务,做更多的事情,帮助有困难的人们。关氏夫妇建造的迎龙楼,确实也是为村民着想,为村民提供了方便,他们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再看眼前的迎龙楼,历经风雨,门首匾额上面的“迎龙楼”几个字,已经漫漶不清。外面墙壁上红砖的棱角,早已掉落风化,变黑发霉,墙面上斑驳霉迹,也在诉说着它过往的历史。至于楼门、窗户,感觉早已生锈变腐,不堪一推了。

四百多年过去了,这栋碉楼依然高高地耸立着,沉稳、大气、安静。可见,当初建造碉楼时,主人在它上面耗费的大量心血,体现了当时房屋建造的高超水平。它的建筑风格与前面看到的几栋碉楼不同,完全是中式的,实用型的,简单质朴,还没有加入西式建筑那些华丽繁复的装饰、雕刻花纹的风格。

看过迎龙楼,我们到村子里面随意行走,走了不到一百米,就来到村子的另一边,照例又有一些大树,大树边上还是池塘。这个池塘,比刚才看到的池塘大了许多,仿佛整个村子就在池塘包围当中。池塘边,有七八个人,有的围坐在那里聊天,有的在池塘边洗东西,应该是他们劳作之余休息时间。

望着眼前清澈的池塘,我真羡慕南方村庄的水草丰茂,池塘众多。在我的家乡,一个村子,往往只有一个小小的涝池。遇到干旱的年份,涝池的水就少得可怜,甚至干涸。假如有大半年不下雨,田野里也变的一片荒芜。而此地,雨多水多河流更多,人们常常忧虑的,大概是洪涝灾害的发生。

在三里门村,仅看到了这一栋最早的碉楼,所以是免费的。但是,迎龙楼作为开平碉楼的代表建筑,确实非常值得游览。可能每个人取景的眼光不同,未必陈列于风景区,加上最美修饰的东西才好。我喜欢从斑驳的陈迹中读出芳华,在年久的碉楼下看历史的风云……

二〇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星期五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