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都,北京和南京游览多次,去年游玩了西安,也就洛阳没有光顾,这次返回九江特意计划绕行洛阳,实现由来已久的夙愿,畅游中国四大古都。从开封趟着积水上了高速。雨越下越大,大雨滂沱,从开封到洛阳四条道,两座河南古城之间相隔两个多小时路程,大雨中车水马龙。后面的车超越而过,一阵雨雾飞溅泼洒到挡风玻璃上,雨刮器开到了最快速度,雨雾迷茫依然遮挡了视野。前车都打开了双闪灯,我上了高速也开了双闪和雾灯。曾经在大雨中走过高速,没有像今天遇到这么大车流。尤其大卡车,只要速度低于大卡车,那庞大车身插肩而过,瞬间扬起漫天的雨珠,像一堵雨帘遮住了前挡风玻璃视野。我只有提速,从六十码加速七八十码,行驶在最左边的快车道,紧贴护栏快速一马领先,想尽快摆脱眼前困局。驱车一个多小时遇见服务区,雨天路滑,速度太快不安全,决定进服务区等雨小点再赶路。
在服务区休息几十分钟,雨渐小,刚才紧张的精神得到缓解,便继续驱车上高速,个把小时平安泊车白马寺停车场。穿上雨披带背上摄影双肩包,从停车场走到白马寺正门。
洛阳东十许里地,一片古木林中老树盘根错节,远远隐现出巍峨的殿阁和宝塔。那古老树木枝丫光秃秃伸向阴沉的天空,从漫长岁月走来,似乎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坚毅和顽强,愈发显得苍劲有力。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便坐落在古树参天之中。雨中的白马寺人流如潮,一座马头墙红黄色砖石混建拱券三门洞寺院大门洞开,顶部为单檐歇山式,覆以灰色筒瓦,展现了古朴而庄重的风格,大门正中郝然镶嵌黑底古铜色“白马寺”三个大字。红墙黛瓦,古色古香,厚重的大门隔开了外面世界红尘浮躁喧嚣。门前左右相对两匹雕工精细高大的石马,头戴辔络,身置鞍鞯,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寺院对面屹立高大牌坊篆刻“中国第一古刹”,两旁镶嵌“正道”、“善行”。
步入寺院,白马寺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相结合的形式,砖雕和石雕工艺尤为精湛,庄严古朴佛殿香烟袅袅绕梁磬人心脾,这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据《汉书·元帝纪》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寺”作为汉代政府机构。中国“僧院”泛称为“寺院”起始白马寺,佛学界普遍公认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而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
相传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所梦为佛,遂遣蔡愔和秦景使臣前往古印度寻求佛法。途中在今阿富汗境内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邀请这两位高僧前往中国宣讲佛法,两位高僧牵着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行程万里,历经千难万险跋山涉水,在公元67年抵达当时东汉的京城洛阳。
刘庄在东汉时期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位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兴办教育,接受中国第一批外国留学生,开创国际教育先河。印度高僧的到来,他在京城洛阳郊外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官办佛寺,因白马驮来佛经和佛像,遂命名为白马寺,还修建了中国第一座齐云塔,引进塔类建筑中国始于东汉。刘庄同时又严格限制佛教的发展,严禁汉人出家为僧,在白马寺都是国外僧人打坐念经。直到一百多年后,三国魏时期,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设戒坛白马寺,今河南禹州人朱士行率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汉家沙门第一人。朱士行破了汉明帝严禁汉人出家为僧的戒律,从带发修行剃度为僧皈依佛门。
时光定格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隆重举行,这是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天,披上袈裟的朱士行虔诚登上戒坛,依照中天竺僧人柯伽罗创立羯磨法受戒,法号八戒。朱士行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苦行僧,朱士行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打破了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从此了却红尘恩怨,寺院深深,青灯古佛,在木鱼声声中诵经念佛,与世隔绝,寻求内心的平静,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走出这一步!
朱士行出家受戒以后,潜心钻研讲解《小品般若》,深感意犹未尽。当初翻译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很多,讲解起来词不达意。朱士行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经》,便下定决心远行西去寻找原本。西天取经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可足以和后来的法显和玄奘相媲美。较之东晋法显和尚早近一百年,距唐朝玄奘和尚近四百年。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遥远艰险,朱士行只凭一片真挚之心,穿越荒芜人烟流沙荒漠,九死一生,凭着对佛教执着的信念抵达于阗国,也就是今天今新疆和田一带。朱士行果然得到《大品经》梵本,废寝忘食抄写《大品经》90章,共计60多万字。朱士行抄写完派弟子弗如檀等僧人送经本回洛阳,自己因体力不支留在于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冒雨游白马寺,斜风细雨,烟雨中白马寺香火缭绕,烟雾轻笼,仿佛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今白马寺是一座誉满国际的著名的寺院,行走在古老的寺院,感受佛门弟子三戒此身。流连寺院五重大殿院落,庄重肃穆大雄宝殿,高深莫测的佛法,俗人永远无法释义佛教巨大的魅力。
在唯物主义没有诞生前,宗教作为唯心哲学思想,灌输人身修行精神戒律,佛认为贪为万恶之首,要与人为善,就得三戒其身,达到人生无我的最高境界。佛教术语中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贪”是指对色、声、香、味、触五欲贪恋。人性往往从贪婪开始损人利己,佛教认为人的贪婪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源。戒贪是修行的首要任务。“痴”又称“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的状态,使人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陷入错误的认知和行为。痴是一切烦恼的基础。“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嗔会使人身心不安,它是三毒中最严重的一种,也是最难根治的心病。戒嗔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
置身白马寺西院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不同风格佛殿楼塔洋溢异国风情。白马诗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一千多年来,白马寺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佛教从白马寺向世界各地辐射,四方佛教信徒朝圣而来,让白马寺成为国际化的一座寺院。上世纪末日本出资在白马寺修建了的钟楼,缅印泰三国则各自出资修建了本国风格的佛殿,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建筑的地方,这是游览参观所有寺院最具特色的佛殿。
古今多少兴衰事,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北魏、唐、宋达到一个鼎盛时期,寺院殿堂巍峨辉煌,香火鼎盛,僧众千余名,僧人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佛诵,悠扬钟声飘荡远播数里,闻之心旷神怡,遂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后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新中国成立后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唐代张继写了一首著名《宿白马寺》。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唐代白马寺金碧辉煌,香火旺盛。安史之乱后,白马寺遭到战火摧毁,只剩下断碑残墙。张继在“安史之乱”后漂泊唐东都洛阳,夜宿白马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情景交融诗抒怀诗。凭吊古今,感慨万千,诗人目睹兵燹之残状,联想到白马驼经的辉煌过去,自己浪迹乱世之中羁旅异乡,一阵浓郁的乡愁扑面而来。
千年古刹沧桑地,白马驮经印度来,雨中游白马寺,初春的风雨,温湿而清新,此时,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场春雨中视觉盛宴,栉风沫雨,沐浴千年佛教文化,倒让我惦记江南早春三月桃红柳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