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我去小区外面买菜。一位小商贩的四轮车里堆满了高高一大堆淮山、红薯和生姜。
我提起一小捆淮山,排队等候卖主打秤付款。
“27元。”卖主一边看着台秤,一边对我说。
我扫了二维码,付了款。
刚要转身离开时,突然想起家里生姜也不多了,于是顺手又拿起几块生姜。
“5元。”卖主高声说到。
我又扫了一次二维码,让卖主看了一下微信扫码记录,然后转身离开并前往水果店。
到水果店后,我选了苹果、火龙果和雪梨等,走到收银台前。拿出手机准备付款时,我突然发现刚才付款仅有生姜的5元钱,而淮山的微信支付没有记录。
我再一次仔细翻看,手机里的确没有27元的那条记录。我心里纳闷:明明我在手机上操作过了,怎么会没有记录呢?于是,我又翻阅了一遍微信记录,确认确实没有付款27元。
“不能买了别人的东西不付款。可能是网络有问题吧!”我心里这样想,然后决定立刻折返回去,穿过街道去找那位卖主。于是,我将水果放在一边,告诉水果店收银台前的那位女士我出去一下回来后再买单。
匆忙找到那位卖主,说明了情况,他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感慨道:"大姐,你原来是专门返回来付淮山的钱。我都没有留意啊!现在像您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谢谢您,谢谢您!”卖主一边道谢,一边拿起车里的一小袋红薯递给我,说:“大姐,这袋红薯我免费送给你,这么多年在外面跑,从来没有碰到过像您这样的好人!”操着一口地道的河南口音,那位中年男子笑着说道。
“买东西付款是天经地义的。你们做小本生意也不容易。”我接过他手里的红薯,回答道:“谢谢您的心意,我收了您给我的红薯,我将淮山和红薯的钱一并扫码给您!”
我拿起手机,然后扫码付给他32元,因为我看见他小四轮车旁边纸板上面写有“红薯5元一袋”的字样。
憨厚的卖主笑了,他又一次连声说道:“大姐真是个大好人。难得见到的好人!”周围的几个女士也随声附和。
我笑了笑,离开四轮车旁,转身继续去买水果。
回家的路上,冷风拂面,我的思绪却飘回到四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那件事就像一粒种子,深埋在我心里,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清晰如昨。
那件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快过年了,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置办年货。
有一天,母亲带着我和大妹去村里的合作社扯布,准备给我们做新衣裳。去之前,母亲跟我们商量说,过年给我做一条蓝色的咔叽布料棉裤,给妹妹做一件花布棉上衣。我们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穿的是母亲手工做的粗布衣服,而且,是大孩子穿过拆洗后给小的穿。在那个年代,能穿上“洋布”新衣服过年,那可是小孩子梦寐以求的美事啊!
我和妹妹一路手拉着手,跟在母亲后面,穿过三条巷子,很快就到了村西头的合作社。
我们进去的时候,合作社里早就挤满了人,柜台前吵吵嚷嚷,热闹非凡。
我们挤到卖布料的那一头,远远地看见售货员房老伯戴着一副老花镜在店铺的另一头小百货那边忙碌。他一会儿打煤油,一会儿称盐,一会儿包白糖,一会儿称水果糖,时不时地,他用手指扶起滑落在鼻梁下面的老花镜,然后从花镜镜片上面看秤上面的星星,或忙着收钱或者找零钱,他踮着步子跑来跑去,一刻也不能停歇。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好不容易等到房老伯从小百货那边来到布匹这一头。柜台前挤满了久等买布料的人群,他们一边极力地往前躜动,一边扯着嗓子对着房老伯喊:“这边,这边,该到我啦!”
我和妹妹早就看好了那卷果绿底色上面开着一朵一朵粉红色牵牛花的布料。这种布料在当时以黑、蓝、灰色为主流颜色的布料群中格外醒目,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让母亲给我们买一块那样的花布。
终于轮到我们了。母亲逐一指着想要的布料,一口气报了要扯的五块布。房老伯扶起老花镜,一手拿着布料,一手用木尺量布,然后将扯好的几块布摞在一起,拿起算盘噼噼啪啪拨响了一阵算盘珠子后,说道:“五块布,总共13元3角6分。”房老伯的声音沙哑而疲惫。
母亲数出皱巴巴的纸币递过去,房老伯匆匆收了钱,又去招呼下一位顾客。
回到家,母亲展开布料整理时,突然"咦"了一声:"这布怎么多出一块?多了一块蓝底白碎花的布。"母亲发现房老伯多给了一块蓝花布。
我和妹妹一听,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一块蓝花布,正好也可以给我做一件花棉衣!我兴奋地拽着母亲的袖子:"妈,咱们留下吧!反正这块布不是咱们偷的,是他自己多给我们的!"妹妹也连连点头:"是啊,这么多人买布,他肯定不记得了!"
母亲摇摇头,语气坚决:"不行,咱得给人家还回去。"
我急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那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难得做件新衣裳,这多出来的一块布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我赌气道:"别人家要是多得了这块布,肯定不还!咱拿回家啦,没有人知道的。"
母亲从我们买好的五块布底下抽出那块多出来的布,取出尺子量了一下,正好是七尺。
母亲看见我坐在一旁的凳子上哭起来,便走到我跟前,轻轻擦掉我脸上的泪,说:"孩子,别人是别人,咱们是咱们。咱不能拿着别人的布不还给人家。"
“为什么啊?"我急得直跺脚,“我们好不容易才等到做一件新衣服,这块布不是正好吗?"
母亲顿了顿,接着说:"这块布不属于咱们的,咱不能要。人做事不能昧良心,昧着良心做事人都睡不踏实。家里再穷,也不能做昧心事!"
正在这时,父亲也从外边回来,见我们母女三人神色不对,他问清了缘由,然后笑而不语。
我和妹妹都静静地等候父亲开口。但父亲不急不躁,他慢悠悠地将手里拿着的报纸放在桌子上,然后拿起暖水瓶给我和妹妹各自倒了一杯水递给我们,接下来用非常平和的语气对我们说:“暖暖手吧,等一会儿手暖热了,我带着你们一起去合作社给你房伯伯把布送回去吧!你妈说得对,这七尺布看起来不多,但如果不还,就是昧了良心占了别人的便宜。人常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啊。咱不能因为几尺布就失了德行!”
我和妹妹低着头不说话,心里却还是舍不得那块花布。父亲看了看我们,又说:"你们想想,房老伯一个月工资才多少?这七尺布,得让他白干好几天。咱们要是昧下了,他可能就得自己贴钱补上。"
这句话让我心里一震。是啊,房老伯年纪大了,整天在柜台前忙得直不起腰,要是因为这七尺布被扣了工资,那多冤枉!
母亲见我们神色松动,便催促父亲说:"你看,孩子都想通了,你现在就赶快带她们去还布。"
外面天气灰蒙蒙的,不知何时已经飘起了轻盈的雪花。父亲把布仔细包好,揣在怀里怕被雪打湿。我和妹妹跟在后面,踩着轻轻薄薄的一层积雪,拐过一条巷又一条巷。
合作社里,房老伯正准备关门,见我们回来,他惊讶地问:"落下什么东西了?"
父亲掏出布,说明原委。房老伯愣了好大一会儿,然后摘下老花镜,擦了擦眼角:"老党啊,你们这一家子真是与众不同。”他声音有些嘶哑,"我干了这么多年,多给少收的事儿时有发生,可主动回来还东西的,你们是头一个。"
父亲笑着说:“孩子们长大啦,她们很懂事,是她们要还给你布的!”
我的脸热辣辣的,但渐渐地我的羞愧感被一种自豪感所代替。
离开合作社的时候,房老伯顺手拿起一些碎布头要送给我们,说留着打补丁用。这一次,父亲没有拒绝。
几天后,母亲用我们带回去的碎布片给我和妹妹每人拼了一个书包。有了新书包,我们那个春节过得格外开心。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父母早已离开我们数载。可是,每当面临选择或者诱惑时,我总会想起那个飘雪的傍晚,想起我们退还的那七尺蓝花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手机支付让交易变得更加简单便捷,但也让人更容易忽视诚信的分量。可无论时代怎么变,社会怎么变,有些道理,终究是不会变的。就像那七尺花布,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一块布的归属,而是人这一生,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心。
2025年1月22日晚
2025年3月26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