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吃羊肉吗?”
儿时的我,对羊肉的喜爱可谓深入骨髓,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我开玩笑,捉弄着我。那时要想吃上一碗二毛五分钱的羊肉,也成了一种奢望。
不过,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着意外与惊喜,后来的我,竟成为一名小羊贩子,在贩羊的生涯里摸爬滚打了两三年。在这段独特的时光里,我有幸品尝到了许多免费的羊肉,那些羊肉的鲜美,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那独特的香味,仿佛是岁月馈赠给我的珍贵礼物,每一口都饱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那时的我,刚刚初中毕业,恰逢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高中停止招生,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的求学之路被迫中断。无奈之下,我只能回家,投身于农业社的劳动之中。那时人们过着“吃大锅饭”的生活,许多农民缺乏劳动积极性,出工不出力,形成了一种消极怠工的风气。每天,大家只是机械地聚集在一起,混日子般地度过一天又一天,仿佛生活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天空依旧湛蓝如宝石,大地依旧深沉而广袤,然而,粮食产量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农民们每年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在扣除公粮、购粮、籽种以及牲畜饲料后,所剩无几,分到手中的粮食甚至无法维持半年的生计,只能依靠挖野菜来勉强填饱肚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只要能在一天的劳作中挣到十分工,便觉得心满意足,万事顺遂。
刚从学校毕业的我,生产队考虑到我的年龄和体力,给我安排了一天六分工的轻微活儿。这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混工分、求生存的方式。有时,即使偷懒不干,也不会受到过多的指责。毕竟,生产队并没有对我们这些小孩子寄予太大的期望,在大人们眼中,我们的工作分量微乎其微,他们稍微帮衬一下,就能轻松完成我们的任务。
在同宗族里,有一位叔父,他比我大两三岁,头脑灵活,办事能力强,总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独特的赚钱门道。他时常穿梭于猪羊市之间,担任交易员,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赚取一些微薄的收入。每次交易成功,他都能获得一元八毛的报酬,这看似不多的收入,却相当于在农业社辛苦劳作两三天的所得,而且工作轻松。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样的赚钱方式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当时,在农业社里,人们辛苦劳作一天,挣得十分工,到了年底结算时,一天的收入也不过五六毛钱,能达到一天一元收入的生产队,简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叔父深知猪羊市的潜力,于是经常偷偷前往,从事交易员的工作。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生产队的管理极为严格,这种私自赚钱的行为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一旦被发现,就会面临严厉的批判。幸运的是,叔父年龄尚小,在队长眼中,他在生产队的存在与否并无太大影响,即便他不去上工,也不会对生产队的整体运作造成干扰,因此队长对他的行为并没有过多地追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叔父在猪羊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逐渐发现了一个商机:从一个地方低价购入的羊,然后拉到另一个地方出售,通过这种差价,能够获得一笔的收入。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赚钱的门路。
然而,羊是活物,它们有着自己的习性,一旦遇到青草,便会停下来进食,如果一次拉上两三只羊,羊常常会耍赖不走,一个人根本无法应付,需要花费大量的力气去赶。而且,在那个挣钱艰难的年代,贩羊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这对于叔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叔父将目光投向了我。一来,我们同属一个宗族,年龄相仿,平日里相处融洽,交流起来毫无障碍;二来,我为人勤快,做事认真负责,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合作伙伴。
叔父向我的父母提出了这个想法,我的父母欣然同意。他们认为,这不仅能够锻炼我,增长见识,还能为家庭带来一些额外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我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好奇。一想到能够走出家门,去外面的世界闯荡,逛街市、看繁华,我的好奇心便被彻底点燃。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并且信誓旦旦地表示,无论多么辛苦,我都不会退缩,起早贪黑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那时的集市,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的产物,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集市从原来的两天一集改为了一星期一集,每到集日,整个集市便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独特的生活交响曲。叔父带着我来到集市,我看到他在人群中如鱼得水,与许多人都相识。他熟练地穿梭于羊群之间,时而摸摸这只羊的脊背,感受它的肥瘦;时而掰开那只羊的嘴,仔细查看它的牙齿,以此来判断羊的年龄。起初,我对他的这些举动感到十分好奇,不明白看羊嘴有什么意义。后来,经过叔父的耐心解释,我才明白,通过观察羊的牙齿,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羊的年龄,这对于交易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不同年龄的羊,价格也会有所差异。
我站在羊市中,呆呆地望着周围的一切,眼前的景象让我感到既陌生又新奇。人们大声叫嚷着,声音此起彼伏,有人为了一两块钱的价格而争执不休,讨价还价声、吵闹声不绝于耳。
猪羊市的旁边,一位大叔牵着一只羊,正准备离开。我好奇地走上前去,与他攀谈起来。大叔告诉我,他也是来买羊的,听说这里的羊价相对较低,于是他不辞辛劳,跑了十多里路赶来。他看中了一只羊,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成功地将它买下,此刻正准备带着羊回家。他指着拴在大木桩上的羊,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不知不觉中,太阳渐渐西斜,余晖给整个集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猪羊市上的人逐渐减少,一些人牵着羊,心满意足地往回走;那些没有卖出去的猪仔,又被主人无奈地放到架子车上,拉回家去。忙碌了一大晌的我,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我想起出门时带的两个馍,便迫不及待地拿出来,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在饥饿的驱使下,那两个普通的馍仿佛变得格外美味,我吃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就将它们消灭得一干二净。
叔父趁着集市快要散场的时机,又以低价购入了两只羊。他兴高采烈地走到我身边,对我说:“今天多亏有你守着摊子看羊,让我省心了不少,我又多买了两只,现在一共六只羊,足够咱俩拉回去了。”看着他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为他感到高兴。
晚上,我们找了一个废弃的破羊圈,将羊关了进去,然后锁好门,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我们谈论着今天的收获,对未来的贩羊生意充满了期待。
那是一个初冬的季节,大田麦苗一片翠绿,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给人带来一丝生机与希望。庄前屋后的树木,几乎都落光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路边的小草也变得干巴巴的,失去了往日的鲜嫩与光泽。此时,生产队的活明显少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缓慢起来。愿意干活的人就去生产队劳作,不愿意干的人则可以在家休息,生产队的管理也不像以前那样严格,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
第二天,我们按照计划早早地起床,摸黑赶路。一路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和羊的叫声在黑暗中回荡。天边渐渐泛起了鱼肚白,微弱的星光洒在大地上,给我们的旅途增添了一丝温暖。当我们赶到那个镇子时,天还没有完全亮,然而,卖羊肉泡馍的摊位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这个镇子很大,从早上六点天还黑着的时候,羊肉泡馍摊就开始营业了,一直到天黑,生意都十分火爆。那时不准私人卖羊肉泡馍,整个大镇只有国营的两家食堂才有资格卖,所以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
叔父将羊验收交了之后,又来了两个交羊的人,我看着羊圈里,最少有三四十只羊。这里有专门杀羊的,也有专门卖羊肉的,当然,还有像叔父这样专门联系收羊的人。他们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这个独特的羊肉产业链。
早上十点多,叔父点好钱,手里拿着两个牌子,我一脸疑惑,不知道这牌子是干什么用的。叔父拉了我一把,将牌子递给卖羊肉的,只见卖羊肉地接过牌子,转身递给我们一人一片锅盔。我和叔父将馍掰碎,递了过去。卖羊肉地望着叔父笑了笑,然后熟练地将羊肉冒好,又额外往碗里加了两片肉。我看着那碗羊肉泡馍,只见肉汤上面漂着一层厚厚的羊油,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也许是因为肚子太饿的缘故,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叔父看着我,白了我一眼说道:“你急什么,慢慢吃,又没人跟你抢,现在羊已经交了,我们有的是时间。”我没有理会叔父的话,只顾着埋头吃着,那碗羊肉泡馍的味道实在是太鲜美了,肉多汤香,每一口都让我陶醉其中。用农村的话说,那碗羊肉汤上面的油,“一口吹不透”,我一个半大小伙子,吃得肚子胀胀的,再看叔父,他不紧不慢地吃着,时不时拿起桌子上的大蒜,就着馍一起吃,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知道叔父赚了多少钱,心中虽有好奇,也没有敢问。叔父对我说道:“你现在还小,拿钱也没什么用,我跟你爸说好了,以后赚的钱,我都交给他。”我笑了笑,没有说什么。其实,我并不在乎钱,我更在乎的是能够跟着叔父出来闯荡,见识外面的世界,还能免费吃上美味的羊肉泡馍。
又过了一个星期,我和叔父再次踏上了贩羊的旅程。这一次,我们又吃到了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临走时,我听见卖羊肉的头儿对叔父说,入冬以来,羊肉的需求量大增,卖得特别快,问我们能不能三天送一趟羊来,并且尽量每次多拉几只。叔父听后,心中既高兴又犯难。高兴的是,这是一个难得的商机,能够赚更多的钱;犯难的是,要满足对方的要求,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而且还要想办法避开工商所的检查。
回到家后,叔父四处打听附近几个集市的情况,每次赶集他都带上我。我跟在他身后,看着他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学习着他的经验和技巧,我只盼望着每次都能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羊肉泡馍。
然而,好景不长,不知是谁向工商所举报了我们,说叔父搞投机倒把贩羊。工商所得知后,立即展开调查,还派人在半路上拦截我们。如果被他们碰上,羊就会全部被没收,我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吓得不轻,只能暂时停止了贩羊生意,躲了半个月。那家羊肉馆见我们许久没有送羊过去,便派人上门询问情况。他们了解到我们的难处后,让我们半夜来送羊,他们半夜收,并且还适当加了些钱。
为了能继续做这笔生意,我们只好冒险一试。
从那以后,我们把羊买下后,不敢往家里拉,只能随便找个地方圈起来。半夜,我们趁着夜色,赶小路从麦地走,一路上小心翼翼,生怕被人发现。天快亮时,我们赶到了羊肉馆,将羊交给他们。这段日子,我们就像搞地下工作一样,两头不见天,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为了生活,为了那一份微薄的收入,我们只能咬牙坚持。
第二年,叔父又叫上我一起贩羊。经过一年的历练,我已经轻车熟路,能够熟练地完成各项工作,为叔父分担了一半的重任。我们也积累了一些资金,每次拉的羊也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叔父发现我在很多方面都能独当一面,有些地方甚至还得靠我帮忙。渐渐地,我们挣下的钱开始平分。
第三年,我渐渐长大了,也变得更加成熟。叔父对我说:“你现在已经能独立干了,这家羊肉馆你也熟了,你自己试试,锻炼一下自己吧。”于是,我开始独自尝试贩羊。可惜的是,那年我只贩了两次羊,就遇到了一家乡镇企业招工。大队推荐我去,我考虑再三,最终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去乡镇企业工作。
如今,每当我吃羊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贩羊的经历。那些与羊为伴的日子,那些在集市上的讨价还价,那些为了躲避检查而担惊受怕的夜晚,都成为我最珍贵的回忆。虽然那段日子充满了艰辛,但也让我收获了成长和经验,让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
贩羊是我昔日的记忆,是我幸福的感受。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