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老师的作品,总会给人以深刻思考和漫长回味。她的标题设计精巧,内容流露着生活的无奈,吸引我们去感受生命的真实与美好,穿过表象的痛苦,直抵命运的本质。
面对失去亲人的割爱痛苦,大多数人都有撕心裂肺的体会,这种情感往往令人无法自拔,但又必须重振旗鼓面对一切。有些人选择通过旅行来过渡悲伤,而更多的人则是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适应,让新鲜事物平复内心的忧郁与痛苦,减轻自责和固执。旅行固然美好,但它赋予每个人的意义和目的却各不相同。旅行中的人和事,沿途的花草芬芳、阳光明媚、建筑独特、民情风俗、怡人景色,都是对心灵的滋养。平凡的故事、普通的生活以及不经意的发现,都会无意中触动我们的神经,引起我们关注,引导我们思考,启发我们洞察。
我们经历的一切,都会编织成许多传奇且色彩斑斓的故事。然而,讲故事却需一定能力,它需要实践和构思,需要体会和感受,琢磨和反思。三次阅读,一次比一次理解了人物和内容,明白了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洞察了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变化。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作者创作的艰辛,对人物设计、相互关系及因果逻辑的构思,都是为了让读者感动和回味。
三山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对作者而言,“红泥泉”不仅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更能抚慰灵魂,疗愈心神。文章的中心却是盛产煤炭、空气污浊的乌塘小镇,这里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环境恶劣,生产生活形式简单,大大小小的二十多座小煤矿,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希望。青壮年男人冒着地下作业的危险下矿受苦,女性和老弱群体则通过小本生意维持家庭。这样的地方,没有人愿意去,但作者却因火车道路封堵而滞留于此,这既是巧合也是天意,更是旅行的宿命。面对现实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她以寡妇身份,融入这个寡妇巨多的小镇,探究生活的乐趣。搜集鬼故事和民歌是深入生活、开展民俗调查的形式,去集市体验风土人情,穿梭在回阳巷、紫云街、月光街,所见所闻让人震惊,更让读者感动。由此,乌塘镇也成为了作者的精神福地和生命圣地。
蒋百嫂是乌塘镇的核心人物,她贯穿于作者在乌塘镇的始终,她的喜怒哀乐和流言蜚语,都加深了作者的观察和反思,激发了怀疑和好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刺痛了矿工家眷的心,蒋百嫂是最鲜明的代表。作为矿工家属,蒋百嫂为了生活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因独自承担蒋百的失踪隐情,让她在漫长的夜晚中绝望,她不得不借酒消遣,听鬼曲或与男人鬼混,这一切都是精神所致,她的诡异的行为让人可怜,无法倾诉的痛苦只好独自承受。没有电的夜晚,她比别人更敏感,夜晚对她来说,简直是折磨和痛苦。从她的故事里,作者得到了思想和情感的慰藉和感动。相互对照之后,作者意识到自己是幸运的、理智的,精神和灵魂是轻松和安静的,豁然开朗后继续启程。沐浴在三山湖的红泥泉中,不仅可以洗涤精神和心灵,更是完成旅行的终极目标。那个靠变戏法卖火山石招揽生意的云领,引起了她的关注,只因魔术结缘,了解云领父子的家境以及他母亲的离世后,感动作者的不仅是他们悲惨的家庭变故,更是他们坚强的生活勇气。农历七月十五夜晚与云领一起为爱人送河灯,带去她的思念,了却了她的担忧,让她心神超然。至此,圆了自己的梦,永别于清流表明作者已走出伤痛。
失去亲人和挚爱这样的家庭变故,生活中并不罕见,但走出伤悲的确是艰难和痛苦的,亲人永远是我们的精神领地。全文带给我们很多悲惨的故事,魔术师的车祸、跛足驴菜农、蒋百的失踪、周二面部烧伤、肖开媚被打伤、陈绍纯被画砸死、卖笤帚的女孩、断腿的住客、云领的父母,不自觉地引发我们的思考。人生就是这么无常,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任何变故都可能出现,但是仔细思考人生、婚姻、苦难,悲伤毕竟是一段记忆,终将过去。
全文以女性视角描写女性,人物刻画细腻具体、关系紧密、故事生动、悬疑布局构思精密,女性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她们更能反映真实的底层生活和苦恼。回归现实,作者也是一名饱受婚姻伤害的女性,“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道出了她的痛苦、无助、艰难,然而她却完成了突破自我的使命,并带领读者擦亮了观察世态的眼睛,让我们学会正视人生和无常。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