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佘村,初听此名,很自然地联想到《杨家将》中的巾帼英雄佘老太君,莫非此村是佘老太君的故乡?其实,此村与佘老太君并无任何关联,但为何命名佘村?答案竟藏在一个神秘的传说中。
相传,明朝初年,龙村地处深山,交通闭塞,只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可以通向山外。村民们以打柴、种地为生。彼时,村头住着一户人家,姓王名大宝。他十五六岁起就随村民一同进山砍柴,一同进城卖柴。及至成年,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日子虽过得拮据,但夫妇俩相濡以沫,孝敬高堂,生活倒也其乐融融。
就在大宝娶亲的第二年,他妻子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这下可把大宝一家人乐坏了。某日,来了位道士,道士大笑道:“恭喜,恭喜,你家出贵人啦!这孩儿天庭饱满,两耳垂肩,此乃帝王之相也。”天下没有不透风之墙,这个消息就像插上了翅膀,不几天就传遍了周边十里八乡。很快也传进南京城,传进皇宫,传进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怒不可遏,急忙登殿升朝,随即派军师刘伯温去打探虚实。刘伯温一行马不停蹄地来到村口,那里长怎敢怠慢,一五一十地把近几日发生的奇事叙述了一遍。刘伯温思索片刻,拿定主意,胸有成竹地叫道:“来人!”他对江宁知府、龙村里长等一干人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那里长由惊变喜,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谢恩,最后爬起来,一溜烟地向村中跑去。
原来刘伯温要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竹林”。既然竹林里藏着千军万马,我就来一个“釜底抽薪”。第二件事,就是“切断田埂”。既然九条田埂是九条小龙,那我在龙的背上插上九把铁锹,切断龙筋,看你还能活得成?第三件事,就是“开山烧灰”。那青龙山系卧龙也,迟早要腾云驾雾呼啸而起。我在你的脊梁上开凿石块,煅烧石灰、燃烧龙脉、扼杀天命,看你如何兴风作浪?第四件事,就是“焚毁兵器”。凡村中百姓家中的大刀、铁矛弓箭等兵器,都须上缴,集中焚毁。第五件事,就是“改村名”。龙村的“龙”字,有犯上之嫌,他高声对乡民们说:尔等今后不可再称龙村,你村中多数姓“佘”,不如就改称“佘村”吧!佘村村名从此载入史册,延用至今。
二
佘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坐落在群山之中,东傍青龙山,西挽黄龙山,北靠横山,南临双龙湖,乃风水宝地。云水起伏间,古村650年来就这样静静地隐于乡野。
在导航的指引下,从句容出发,一路向西,经过四十几分钟的车程,我们便来到了佘村。果然,一派早春气象,方圆开阔,阡陌相连,田野里绿意潋滟,油菜长得十分娇嫩,青翠欲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些勤劳的老农正在田间忙碌,侍候着那些正在蓬勃生长的生命。
村口,一辆逼真的卡车模型停在黄土地上,煞是惊艳!车身布满各种色彩斑斓的图案,车门上是一朵俏丽的春花,花蕊处一个“佘”字暗藏其中,代表“佘村”之意。车身看似随意涂鸦,实则也是巧布妙写,一个英文单词“LOVE”精彩呈现。车箱上矗立着一个木制牌子,上面书写:要疯要野要自由要浪漫。多么富有青春气息的宣传标语,多么富有浪漫情怀的率性表达!这是一个集自由、奔放、诗意于一体的村子?!我猜想,村口的这个车形广告,应该传达对八方来宾的热烈欢迎,让工作疲累的人们在此放飞心灵,释放压力,返璞归真,遇见一个最真实最纯粹的自我。初见佘村,一见如故,满满的舒怀,不必设访,尽情畅游吧!
车形广告旁有个门状设计,上写“三牛农场”,我乐了,“农场”,多么生态的字眼!往北走,村级公路的两侧良田千顷,庄稼翠绿。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一只黑黄相间的小花猫慵懒地斜卧在路中央,眯缝着眼睛朝游人看了一眼,并不怕人,反而“喵喵”地叫唤,好像在说:你走你的路哈,我躺我的地盘。岁月静好,互不打扰!
我们的脚步不疾不徐,继续向前,呼应着早春的节奏。不经意间,看见一群人正围着两只鸟逗乐呢,走近一看,那两只鸟真是亮瞎人的眼球啊,一只全身五彩斑斓,极尽妖娆;另一只一袭绿衣,自是清丽。原来是两只可爱又迷人的鹦鹉!那只彩色的头部红黄交织,褐色的小嘴;那只绿色的头部灰白相间,粉色的小嘴。它俩像一对姐妹,在栏杆上走来走去,态度矜持,其步态俨然似模特,轻盈,洒脱,飘逸。我问鸟的主人:既是鹦鹉,它们会学舌么?答:不会学人说话,也不会高飞,只在栏杆周围散步。听罢,我看着已被驯化的两只鹦鹉,如此乖巧,失去了学语的本领,也不向往外面的世界,心甘情愿被人投喂,不再追求本属于自己的自由的天空,我的心里说不清是何滋味。
走走看看,一个很大的集贸市场出现了,原来是当地生产的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有沃柑、草莓等水果,还有各类加工的食品,另外还有各类蔬菜等,产销两旺,顾客盈门。我们买了一杯现榨沃柑汁,入口丝滑,甜甜蜜蜜,沁人心脾,妙极妙极。
三
不知不觉间,一方不规则的椭圆形水塘出现在眼前,水清如镜,几只鸭子悠闲地浮在水面,不时“嘎嘎嘎”叫唤几声,仿佛与水面绵绵絮语,又像与游人热情地招呼,我不由想起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是此时桃花未见,却见一树红梅正在岸边灼灼盛开,每一朵梅都开成了早春的模样——娇俏、明艳、优雅。红梅、鸭子、水面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入眼入心。满树的红梅投影于水中,亦真亦幻,梅的清香悠然滑过水面,向周遭漫漶,扩散,我能清晰地觉出,香息顺着我的鼻尖径直渗透到五脏六腑,感觉我整个人都被梅香托起,飘飘然,仿佛随风曳动,美妙极了。就这样,我被佘村早春的梅弄醉了,醉在一方清亮亮美艳艳的水岸。
眼前的这方水塘勾起了我缱绻的遐思,逆着时光漫溯从前,我的老家门前也有一方水塘,岸边也长着一棵古色古香、虬枝盘旋的红梅,年年初春,花开如期。彼时还是稚童的我对红梅的迷恋可谓如痴如醉,每每花开时,我总是绕着梅树左看右看,百看不厌啊。梅,深红色的花瓣,冷艳婉秀,不惧春寒,璨然怒放。我不仅仅看梅,还绕着树跑啊跳啊,因为在我稚嫩的眼里心中,梅何止是树,它更是一个妙人儿般的存在,我喜欢它的脱俗绝艳,喜欢它的暗香浮动。而我是一个内向安静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不愿出去找小伙伴玩,宁愿绕着梅树蹦跳、奔跑,它入骨的香息萦绕着我,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我对着它说绕口令,唱童谣,背古诗,特别带劲,我常陷入自我感觉无比美好的境界里不能自拔。
那天,我又绕着梅树跑跳不停,可是由于前两天下雨地面湿滑,我一不小心直接从梅树旁像坐滑滑梯似的栽入水塘中,我惊哭一声后,再想呼救根本发不出声,那一瞬间我万念俱灰:完了,全完了!可是,命不该绝,我的惊哭声和落水的“扑嗵”声太大,惊动了屋里正在做针线活的外婆,她一个箭步冲出门外,循声发现我正在水中苦苦挣扎,外婆吓坏了,她疯狂地呐喊:救命啊,救命啊,香儿掉塘里啦!说时迟那时快,正在不远处田间干活的一个人影飞奔而来,跳入水中稳稳地将我托起,我得救了!再看救我的人——我的舅公(外婆的弟弟)全身湿漉漉的,他看我颤抖得不停,赶快将我抱进屋里,殊不知春寒料峭的节气,舅公也冻得直哆嗦。外婆感激地望着舅公,激动得泪流满面,不知说什么才好。
外婆帮我洗了把热水澡,让我好好睡了一觉后,身体才慢慢缓过劲。第二天,外婆专门做了几样可口的菜招待舅公,聊表谢意。从此,一看到梅,我就想起了外婆,想起了舅公,两位老人家已离世二十余年,但旧日情景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外婆和舅公如同两株早春的梅,盛开在我的心田,永不凋零,芬芳馥郁。
四
快看,早樱开了!老公的一声欢呼将我的思绪拉回现实,我定睛一看,果然花团锦簇,满树的粉樱正热烈地开放!如火如荼,千娇百媚,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像不计其数的精灵从九天外的瑶池仙苑降临人间,粉嫩嫩,娇滴滴,笑盈盈。这样的柔美绝伦,是让人心融化的节奏啊。
此时,一位约四五岁的小女孩,像小燕子一般“飞”到樱花树下,粉扑扑的小脸,水汪汪的大眼睛若一池湖水荡漾。小女孩用胖乎乎的小手指着其中一大团樱花叫道:耶,樱花开了,好漂亮的樱花!她这么一叫,好像满树的樱花开得更欢了,小女孩是樱花仙子的化身吗?年轻的妈妈高兴地应和着说:是啊,美美的樱花!小女孩仰着小脸看着樱花,摆出了各种俏皮可爱的造型,多么灵动、多么朝气、多么动人的天使!“咔嚓咔嚓”,年轻的妈妈为小女孩摄下了一张张纯真纯美的瞬间。此时,樱花、小女孩形成了花人合一的画卷,构成了这条路上最生动的风景。
途径几篷翠竹,数株茶花,我们来到佘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潘氏住宅。这座建于明末清初的建筑群,就是被人称作“99间半”的潘氏住宅。宅子很是精美雅致。潘氏住宅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白墙黛瓦,古色古香,始建于清初顺治年间,由巨商潘恒才建造,咸丰年间部分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后又重建。此处曾经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如今再也无处寻觅,那些繁华和热闹早已消逝在时光深处,徒留寂寥。
潘氏住宅由三个宅院组成,每宅三进,共计60余间,占地约75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可以想象以前住在深宅大院里的姑娘,人在闺阁,任花开花落,春去春归,纵有满腹的才情,空耗青春,惟有无尽的怅惘,溢满晨昏。
保存较好的是西边宅子,每进有门楼,门楼上均有砖雕石刻,饰以人物、花卉、禽兽等精美图案,镌刻楷书“天锡纯嘏”、“福禄申之”等吉语,其他房间则是当年的大厅、客厅、住房、厨房、杂屋等。不过现在上面都布满了尘灰,曾经的欢声笑语、曾经沸腾的生活场景,都化作历史的尘烟,飘荡在时空的隧道里。偶有雀鸣声起,在幽静的宅子回荡,宛如箫音穿破夜空,溅落一地伤感。
东宅里的一棵古花特别引人注目,那是一株硕大的牡丹,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年年枯枝焕新绿,每年谷雨节气时,牡丹便如期怒放,十二层的花瓣层层叠叠,无比丰润华美,流光溢彩,美得不可方物。而每逢闰年,花瓣则变成十三层,更加富丽妖娆,倾醉了时光。遥想当年宅子里的老爷、太太、少爷、少奶奶们手挽着手,款款而行,才看罢西宅的柳叶青青,梨花若雪,又欣赏东宅牡丹缀满枝头,惊艳绽放,然后彼此会心一笑,齐诵刘禹锡的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抑或是低吟李白的佳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与美好相依相伴的温馨时光多么浪漫,多么诗意。只是如今空宅寂寂,只有屋檐下的风铃还在不倦地述说着岁月里的故事……
五
如今的佘村,正在轰轰烈烈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努力实现“美化小院子,富裕钱袋子,幸福一家子”的小目标。的确,家家小院绿植环绕,花开妩媚。沿路设置了各种赚钱密码,让游人边游边吃边享受,边消费,游人乐而为之。如路边有卖缙云烧饼的,有开面馆的,店名很接地气又意味隽永,曰“村里面”,店里生意十分兴隆,客人们盛着各种口味的面吃得欲罢不能,如青菜鸡蛋面、牛肉面、青椒肉丝面、兰州拉面、刀削面等等,真是面面俱到,无面不欢。
“蝉·山间”,真是情趣满满,意境满满,这是一家位于山坡间的民宿加休闲咖啡厅,依势而建,竹林挺秀,嘉木参天,露营帐篷支起来,成为一个个包间,让游人宾至如归,又像赴野外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有不少是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一个帐篷包间,纵情享受假日时光,也有三五个好友小聚在帐篷内,边喝边吃边谈古论今。“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小巧清幽的布局,惬意轻松的氛围,真好!
“山野厨房”这名起得很是大气,闪烁着乡野山庄野性质朴的光辉,游人很是喜欢,纷至沓来,把屋内屋外的十来个桌子围得水泄不通。“才出古风旧堂巷,又见农舍炊烟香”,这是正宗的农家饭菜啊,大伙吃得有滋有味,唇齿留香。
我们去了一家“蒸味餐馆”吃午饭,“蒸味”其寓意蒸蒸日上。选择这家餐馆的原因是,店名富有文化气息,且餐馆布置得很是玲珑别致,一堵玫瑰花墙直接将氛围感拉满,馆内环境温馨,雅韵袅袅。我们落座后,点了两样菜,其中一样是青菜豆腐圆小火锅,另一样是油炸大虾。小火锅吃出了童年的味道,大虾烹出了香酥软糯的质感。店主人很是热情,说农家大锅灶烧出的锅巴很脆很香,要不要来一块?要的,当然要!于是,我们一人攥着一大块锅巴,这锅巴太好吃了,一咬嘎嘣脆,想起了小时候的锅巴香,那是外婆做出的锅巴啊!
这就是佘村,佘村人优良村风代代传承,子孝孙贤,崇美爱文,热情洋溢,勤劳持家,如今农耕与经商两不误,他们正走在奔小康的大道上,一个崭新的古风与现代风相融的田园乡村正璀璨崛起。如若长眠于地下的刘伯温有知,他该欣慰了,他以一己之力拯救的村庄终如他所愿,一切都在向好向美,梦想正照亮现实。
一次触碰,便喜欢上了这里——佘村,田园的、有机的、文化的、热情的、烟火味十足的田园乡村。踏上归途,我忍不住频频回望村口的车形广告,我试图读懂它:佘村如车,在时代春风的召唤下,正风驰电掣地行驶在幸福的原野上!当车形广告渐渐消失于我的视野,我在手机里温习着佘村的画卷,也在心田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