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永远的二月十七

傅清尘 29天前 43

还有两天就二月十七日,对于普通百姓,这是一个极平常的日子。对于80、90、00、2010后出生人而言,教科书里没有?老师的口中也没有?他们对这一天毫不在乎。而对于上世纪40、50、60、70后出生的人,这一天却是难以忘怀的,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更是刻骨铭心。这一天,当我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之中时,穿着橄榄绿军装的军人,正用青春和热血谱写英雄的颂歌,正用战斗的豪情谱写保家卫国的史诗。

1979年的2月17日,中越边境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万炮齐鸣,地动山摇。一发发炮弹划破天际,穿过黎明前的黑暗射向敌军阵地,炸响了正义的怒吼,拉开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序幕!

46周年,弹指一挥间,谁还记得这个日子?!

记得,我们永远记得,人民永远记得,祖国永远记得!

难忘1979年的这一天,一队队壮士从广西、云南1300公里长的国界边防线上,向敌军阵地奋起还击。纵然前方是雷阵,是火海,是踏出去就回不来的生死线,他们也毫不退缩,勇往直前!他们在穿插,他们在正面冲锋,他们在侧翼战斗。他们在流血!他们在牺性!

1979年的2月17日,那是战火的炼狱!无数年轻的士兵为了祖国的尊严,人民的安宁做出了极大的奉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都是十七、八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啊!可他们还没有为父母敬过孝,没有与心仪的女孩牵过手,没有品尝过爱情的滋味,鲜血就染红了他们的军衣,染红了战旗,染红了南疆的土地;多少热血男儿来不及叮嘱战友们保重,来不及看一眼那枚闪光的军功章,就永远长眠在祖国的南疆。他们用英勇果敢的行动,用火红绚烂的青春诠释了保卫国家,寸土必争的铮铮誓言!

这一天令人感动、敬佩、震憾!

自卫还击是为了祖国母亲的安宁,打击敌人是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

红河水见证了什么是英勇无畏,木棉花见证了什么是血与火的洗礼,老山兰见证了什么是青春无悔!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应该记住这一天,记住人民子弟兵“宁愿前进一步死,不愿后退一步生”,“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豪情;记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骨气;记住“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风采;记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诺言。

这一天不仅参战的老兵、支前的民兵终身难忘,华夏民族的后代也一定要牢记心间。记住冒着炮火冲锋的勇士,记住长眠在南疆仍列阵保卫国家和平、人民安宁的烈士,记住把清澈的爱献给伟大祖国的先辈。我们要用最真诚的心、最纯真的爱向所有血洒南疆的参战老兵致敬!向为国捐躯的烈士致敬!向烈士的亲属致敬!致敬永远的二月十七!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那场战争幸存的战友兄弟们如今已是苍颜皓首,但却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自豪和风采。

致敬二月十七,让我们用英雄的精神洗礼躁动的灵魂,荡涤尘埃。重塑理想信念,重拾正确的三观,增强四个自信,兴军强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愿幸存的参战勇士们、功臣们及烈士的亲属们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

陈守刚,曾在原遵义市政府机关多个部门任职,历任办公室主任、民政局局长、教育局局长、群工部长、预备役团副团长等职。现为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遵义市音乐文学学会会长,贵州省爱国拥军促进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副会长,遵义市委党校客座教授,遵义红培学院特聘教授。散文、小说、诗歌、歌词、歌曲散见各大报刊。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