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小人书(散文)

笑傲张 2月前 69

现代学生读书,我感觉是痛苦的,有一种被逼迫感。网络、手机的冲击和诱惑,使得很多孩子不喜欢读书了,读书的快乐赶不上网络给与的多,即便认真读书了,也往往是带着功利性的,或者是被家长强迫的,不得已而为之。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读书,与今天孩子的读书真不一样,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

我小的时候跟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最早的启蒙书籍就是小人书。小人书巴掌大小,以图片为主,下面配上文字,有时候人物说话还出现气泡,说的话在图片里。那时候电视剧《霍元甲》和《陈真》热播以后,小人书就随之出来了,一张张电影图片印在小人书上,图片下面是文字说明,简洁有趣,毫不拖泥带水。我们小孩子认识的字不多,纯粹看图片,模仿里面的一招一式。看《西游记》也是如此,当然,图片都是黑白的。故事就带着情感色彩,黑白不要紧,也没觉得低级。

那时候,一听到拨浪鼓“波楞楞”的声响,孩子们知道是走街串巷的货郎来了。货郎通常是老头子,他们推着独轮车,一边一个箱子,箱子是玻璃盖,能看见里面的针头线脑、小糖丸、小玩具,还有小人书,可以拿钱买,也可以拿旧货换,也有些调皮的孩子偷家里的鸡蛋来换玩具,被妈妈发现了,拿着笤帚满村子追着打,鸡吓得飞,狗吓得逃,留下一群大人和小孩跟在后面看笑话。

老头看着,满脸是笑,也不言语,或许他在庆幸自己的诱惑力,说不定。

货郎丁老头戴着斗篷,大长脸,喜欢碎碎叨叨,无论跟谁聊天,都急于表达,话说得快,像机关枪,吐字不清楚,含糊,嗓门还很大。他的这个特点,倒是找来不少的顾客。

他卖的东西比他的相貌好,谁也不计较。我们小孩子的眼睛都紧盯着他货担子里的小人书,眼睛都直了,恨不得趁着他转身时伸手拿一本。

小人书大都是两毛钱或者两毛五,我们往往一分一分地攒钱,等到攒够了钱,整天盼望着货郎赶紧来,一听到那拨浪鼓的声响,兴奋地不能自已。买来的小人书,那就是个宝贝,不知道要翻上多少遍,真可以用倒背如流来形容。你有一本新的小人书,小伙伴们眼馋得要死,争相把自己的书拿来换着看。这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农村孩子们的相似经历,小人书的启蒙意义不能忽视。

秋收过后,颗粒归仓了,大人们已经把粪肥拉进田间地头,犁地的五零拖拉机拖着铁犁开始忙活了,“轰隆隆”的声响响彻整个田野。我们小孩子们还坐在田埂上,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看一本少头无尾的小人书,还不时比划几下,甚至争论里面的故事情节。

读书在地头,这是现在所没有的景象。所谓的“耕读传家”,这是最直接的画面。

我读四年级的时候,刘廷转到其他学校读书了,我是副班长,跟几个同学一起给他写信,有时候他周末回来,我们去找他玩。买点什么给他呢?那时候杀人魔头“二王”的事情震惊全国,我们凑钱给他买了一套小人书《追捕二王》,几个人聚在一块,争分夺秒把那套书看了一遍。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跟刘廷之间的友谊一直保存着,经常联系,前段时间他母亲病逝了,我虽然没能回去,委托班长老柳寄托了我的哀思。

老家的房子几经翻建,当年的那些小人书都不见了踪迹,应该是当做旧货卖掉了,可是我知道,我的关于小人书、关于童年的那些回忆将永远保存在内心底。

现在,如果谁手中有一本小人书,一定是古董,虽没有留住小人书的本本,但它穿透了岁月,依然在心底响着哗啦啦翻看的声音。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