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逢年过节人们都图个喜庆吉祥,尤其更注重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年前,我买了一个百福图的地垫,祈求富贵平安、福到我家。打开后,看着紫红色烫金的百福图,简直爱不释手。
我赶快把它放在预定的位置上,脱下鞋子美滋滋地伸脚踩在上面。
“呦!你踩疼我了。”
“啊?谁呀?什么情况?”
我赶快缩回脚,几乎是从地垫上跳出来。然后坐在了地上,审视着百福地垫上每一个“福”字。
看着不同书写体的“福”字,它们好像活了起来,仿佛历代书法家挥毫泼墨,笔走游龙,将“福”字镌刻,简直是中华福字文化的视觉盛宴。
据悉,百福图汇集了自晋唐至近现代的书法名家作品。如王羲之行书飘逸洒脱,柳公权楷书骨力遒劲,赵孟頫的圆润典雅,清代邓石如的篆书古朴浑厚,现代毛泽东的草书豪放恣肆。其中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因暗含“多子多寿”等五重寓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单字。这些字体涵盖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形成书法艺术的微型博物馆。
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看着,不禁自省,怎么可以将“福”字踩在脚下,那不仅仅是对历代书法家的亵渎,更是对中华文字的严重辱没。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我赶快小心翼翼地双手把地垫拿起,像贴年画一样将它粘在了一面墙上之后,端详了好一会儿,心里总算舒服了。
然后,我环顾了一下客厅里各个角落,目之所及,文字无处不在。书架上的书籍,像一座知识宝库,每一本书上的文字都闪闪发光。轻轻翻开一本书,指尖摩挲着那些散发油墨香气的文字,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激情澎湃和深沉思索。
书桌上的台历,用简洁的数字和文字,告知我珍惜每一个今天;茶台上的茶具和茶盒,一壶一盏水润茶香,一句诗词铭文,寄托对茶文化的诠释和情感;小零食外包装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和文字极具诱惑力,有时不知道是感受舌尖上的滋味还是触摸色彩和文字的满足感。
我信步走进厨房,柴米油盐酱醋茶上的文字,飘着浓浓的饭香;卧室里床单被套、服装鞋帽上的文字温馨又浪漫;甚至卫生间里的洗漱用品等等,到处都有文字的身影。我觉得自己被文字包围并宠爱着。
二
我要出去看看,刚推开门,门对面墙上小广告的文字在跳动,左右邻居门上贴的福字在眨眼睛,楼道墙面上挂着温馨的标语牌,提示我出入小心,安全第一。
我来到大街上,远远看到沿街店铺门头上的名字,就知道这些店铺经营的风格、品味和文化特色。那些招牌上风格各异的字体争奇斗艳,有的古朴典雅,有的现代时尚,它们宛如城市的名片,展示着商家的特色与魅力。公交站台的指示牌和候车亭的广告栏、地铁站的标志标识,文字以其简洁明了的方式,为人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文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在这文字的盛宴中,我也看到了令人痛心的一幕:在繁华地段,每天都有人站在街头发广告宣传单,凡是路过的行人硬往手里塞,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有些人接了随手丢在地上,任由路过的行人践踏,随风飘到马路中间,被行驶的车辆来回碾压,纸张扭曲文字哀嚎,仿佛在诉说自己的悲哀与无奈。有些大爷大妈接到宣传单回家叠成垃圾盒,上面的文字被侵蚀的面目全非,之后被无情地丢到垃圾箱里。
还有,肆意张贴在墙壁、电线杆上、天桥步道栏杆上等等,将原本整洁的城市环境破坏得面目全非。最最让人揪心的,临街的幼儿园、学校的马路中间赫然写着“注意儿童、注意学生”,这几个字每天被车辆反复碾压,在风雨中被侵蚀,我不想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我只想说文字是有灵魂的,别好心办坏事。因为文字是智慧的符号!
还记得儿时,信息闭塞,通过街道相关部门在墙上贴报纸获取信息。可是,我去乡村走亲戚,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致。那时大部分人的日子都比较窘迫。尤其住房简陋、徒有四壁,满屋的报纸糊墙、糊棚。过年的时候,墙上再贴上几张年画,有鲤鱼童子,也有伟人画报等。现在想来,那些糊墙的报纸、年画,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年少的生活。尽管废旧的报纸也出现在厕所里让人感叹,可是它毕竟承载了那个年代的一种情怀,也具有时代的烙印。
三
回溯历史,文字和纸张的伟大发明凝聚了古人无上的智慧和不懈地努力。
仓颉造字是古老的传说,我更相信是上天的恩赐。文字的出现,犹如千年暗室的一束光,让人们从野蛮时代跨入文明时代,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有语言和文字。
纸张没有发明之前,文字刻于甲骨、铸于青铜器、书于竹简木牍、写于绢帛、石头之上,这些早期的书写载体,记录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是中国历史的见证。
每一个方块字都是智慧的象征,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寓意。比如:“静”字,是争而不静,还是静而不争;“稳”字,是急而不稳,还是稳而不急;“惭愧”两字更有味道,斩除心中之鬼,是为“惭愧”。
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是为了提升书写的效率和便捷性,满足人们的书写需求,使得文字更加易记易写,不易遗忘。
而繁体字的构造不仅记录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还承载了更丰富的文化、历史与哲学意涵。比如“懺”字,左边的竖心是告诉我们,忏悔时要把心竖起来,右边的人与人之间的怨恨、斗争、是是非非,是我错了,我改!非字下边一横是向上提,犹如报销账目中销账的意思,一笔勾销。意思是:弥天大罪,一忏即消。而简体的“忏”字,是不是少了很多味道?
千年的等待,终于迎来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纸张的发明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文字,终于如愿和纸相拥。
而一张纸的诞生并非易事,就从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来说,以植物纤维为主,包括:松木、杉木等现代造纸技术;麻、竹子、稻草、甘蔗渣等古代造纸技术。
据悉,古法宣纸是经过108道工序的千锤百炼而成,每一道工序都透着古人的智慧和工匠精神。
每一张纸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和匠人们的心血。提倡节约用纸,实际上在间接地植树造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环保意义。
纸张的出现,使得书写变得更加便捷,知识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诗词歌赋到经史子集,从书法绘画到民间契约,文字和纸张的组合才是完美的契合。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情感与梦想,串联起往昔岁月的点点滴滴,是任何方式无法替代的。
在这一方方洁白的纸张上,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抱负;工匠艺人精心绘制,展现精湛的技艺与创造力;普通百姓记录生活,留下家族的记忆与时代的印记。
古代人对文字和纸张的敬畏与珍惜,真令人动容。曾有《惜字纸良规》,专门劝化世人要爱惜字纸。
在私塾里,先生会教导学生们小心翼翼地书写每一个字,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写完的纸张,即使破旧不堪,也不会被随意丢弃,而是被收集起来,送到专门的惜字塔中焚烧,然后将火焚化成的灰,装到袋子里或埋净土,或送到河里海里让鱼虾吃上,可转世为人。在他们看来,文字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教诲,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
这种对文字的敬畏之心,不仅体现在日常的书写中,更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信仰中。因为有文字记载,让我们得以触摸古人的心跳。
惜字惜纸从自我做起,现代社会,没有条件像古人一样焚烧和掩埋。我们可以教导孩子们从小就要尊重字和纸,不要乱写乱画,随意撕扯和丢弃纸张。记得儿子上初中计算数学题需要大量的演算草纸,我让他使用小学用过的铅笔字笔记本演算,钢笔字可以盖过铅笔字,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纸张。我也经常带着他走路的时候,将沿路地上被丢弃的包装纸捡起来丢到垃圾箱里,以免被路人反复践踏。
关于惜字惜纸,我还得向我妈学习,她老人家有一个专门的袋子,生活中凡是有字的包装纸、有字的塑料袋等,她都会叠得整整齐齐放到这个袋子里,装满以后将袋子扎紧,恭恭敬敬地放到垃圾箱里。超市里买完东西打印的小票,她都带回来,小票纸翻面是空白,它可以用来写她想记录的事情。妈妈常说珍惜字和纸,增长智慧。
四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不珍惜文字和纸张了。计算机的普及让人们的书写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除了学生,成年人已经很少拿起笔写字。键盘敲击声逐渐取代了墨香,文字也变得越来越廉价了,电子屏幕上显示的文字,一个删除键迅速消失。有时工作中整理的资料忘记保存,突然断电或按错键,就会让我们的心血和汗水付之东流。
而且网络上还充斥了大量低俗的语言、虚假的信息,文字被滥用、恶意言论如野草般肆意生长,文字失去了原有的尊严和价值,人们在不良的信息海洋中迷失了方向。
当我们在电子屏幕前流连忘返时,不妨抽出一点时间,拿起一本书,感受一下纸张的温度和文字的魅力。
一次朋友们边闲聊边刷手机,都说如果没有电,整个世界将陷入瘫痪,目前人们的“衣食住行”太依赖于互联网了。有个朋友打趣说我家有囤蜡烛,如果真的没有电,我送你一根蜡烛。我接了一句如果文字消失了,你知道蜡烛是什么吗?我们要倒回到蛮荒时代吗?
我们不禁思考,中华老祖宗酷爱用文字记录历史,文字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才让我们五千年历史文化没有断层。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用汉字征服了全世界。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让我们在自己的文房四宝中,寻找那份失落已久的文化记忆,续写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