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刚刚亮,鞭炮声声把我惊醒,原来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我的乡村,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烟火气。在这团圆的时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而在这温馨的餐桌上,一碟味美的紫菜苔,宛如一位娇羞的佳人,静静地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将岁月的温情与自然的馈赠,娓娓道来。
紫菜苔,这看似平凡的蔬菜,实则是大自然馈赠的独特美味。它生长在秋冬的田野,茎部紫红油亮,叶片绿中带紫,宛如大地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到元宵前后,便是紫菜苔最为鲜嫩可口之时。那脆嫩的口感、清甜的滋味,仿佛是对冬日的告别,对新春的迎接。
我家的紫菜苔,不是在菜市场里买的,而是我劳动的成果,是自己亲手栽种的,秧苗是同事送给我的。因去年的天气原因,我撒了两遍紫菜种,都没有出,高温把种子炕死了,所以在门口又问了好几家,都没有,还好那天在办公室聊天,说出此事,同事殷老师她说:“我明天带点紫菜苗子给你。”我高兴地回答:“那都好啊,我是最爱吃紫菜苔”。
今日元宵节,我要妻子炒一碟我的最爱——紫菜苔。傍晚时分,我俩一道走进那片生机勃勃的小菜园。菜园里,紫菜苔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她弯下腰,仔细挑选着最鲜嫩的菜苔,她的动作娴熟而轻柔,如同对待稀世珍宝。她告诉我:“要选那些苔茎粗壮、色泽鲜亮的,从紫菜苔的底部掐断,下次重新长出的苔更好,掐断的紫菜苔才最为美味。”我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忍不住伸手触摸那略带绒毛的叶片,欣赏着那绽开的小黄花,感受着它的生机与活力,接着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她微笑着看着我,那一刻,菜园里的紫菜苔,不仅是一种美味的蔬菜,更是我俩之间温馨的爱。
她将采回的紫菜苔洗净,把外层紫皮刨干净,切成寸段,准备烹饪。厨房里,她系着围裙,忙碌的身影宛如一曲温馨的乐章。她先将锅烧热,倒入少许菜籽油,瞬间,油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接着,放入蒜末爆香,那浓郁的蒜香与菜籽油的醇厚相互交融,为紫菜苔的登场奏响了前奏。随后,紫菜苔被轻快地倒入锅中,伴随着“嗞啦”一声,仿佛一场热烈的舞蹈拉开帷幕。接着她熟练地翻炒着,紫菜苔在锅中上下翻腾,渐渐由白嫩变为微黄,那清新的气息愈发浓郁。少许食盐、几滴生抽,简单的调味,却让紫菜苔的本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当那碟紫菜苔端上桌,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夹起一筷放入口中,先是感受到苔茎的脆嫩,轻轻一咬,汁水四溢,清甜的味道瞬间在舌尖绽放。随后,是叶片的柔软,带着淡淡的苦味,却又与清甜相互平衡,相得益彰。这独特的味道,如同生活的滋味,有甜有苦,却又无比真实。每一口咀嚼,都仿佛是在品味着田野的气息、家人的关爱以及岁月的沉淀,真正地品尝到了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美味。
在元宵这个充满欢乐与团圆的节日里,吃着这碟紫菜苔,思绪不禁飘远。它让我想起:早在唐代,红菜苔就已名扬天下,曾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被封“金殿玉菜”。而据说苏东坡兄妹游黄鹤楼时,为吃到紫菜苔,硬是多停留了几日等其上市。在徐毓华所著的《湖北乡土地理》中,更将紫菜苔与马鞍之煤、黄鹄矶头之鲤媲美。如此身价,蔬菜中可算绝无仅有。
紫菜苔在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洪山脚下的小村子里,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方十八,相貌娟秀、心灵手巧。邻村有个叫田勇的小伙子,勤劳朴实、热心助人。两人相互倾慕,早已相爱。
阳春三月,他们到风景秀丽的洪山游玩,被人称“恶太岁”的杨熊撞见。杨熊见玉叶十分漂亮,令兵勇将她抢走。田勇奋力拼打,将玉叶救出,拉着她就往山下跑,杨熊见漂亮姑娘得而复失,叫兵勇将两人乱箭射死。
顿时,田勇和玉叶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杨熊见出了人命,策马逃跑,突然一阵雷电,将杨熊一伙全击死在山腰。事后,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死难的地方,后来坟堆周围长满了紫红色的小苗苗,乡亲们常给它们浇水施肥。到了秋天,当地遇上大虫灾,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将坟堆周围的紫红色的苔秆采来食用,觉得甜脆清香,就这样村民们渡过了荒年。从那以后,家家户户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以纪念这对恋人。把吃不完的菜苔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吃到这种稀有的蔬菜赞不绝口,紫菜苔的名声越来越大,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元宵的烟花在夜空中绚烂绽放,五彩斑斓的光芒映照在餐桌上。而这碟紫菜苔,静静地摆在那里,不张扬,却有着动人心弦的力量。它见证着家庭的团聚,传承着代代相传的美食记忆。在这喧嚣的节日里,它是一抹清新的色彩,一份宁静的美好。
岁月流转,许多事物都在悄然改变,但元宵佳节吃紫菜苔的习惯,却如同一条坚韧的丝线,将家庭的情感紧紧相连。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眷恋。当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碟紫菜苔,心中满是对生活的感恩与对未来的期许。
在这个元宵之夜,就让这碟味美的紫菜苔,带着我们的思念与祝福:“我以真挚,我以虔诚,我以温暖,我以微笑,祝福远方的你、你们持有欢喜,恬淡美好,珍惜每一个团圆的时刻,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幸福篇章!元宵节快乐!”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