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桌宴,氤氲着温馨快乐的年味(散文)

秦羽弦 2月前 101

除夕一大早,外出买菜的妻子回来,满脸笑容告诉我,今天我们将与乡亲们共襄长桌盛宴。顿时,我心中涌动起一股暖流,这不仅是一顿饭的邀约,更是邻里间深情厚谊的展现,是远离家乡的人,在异乡土地上找到了一份归属感。想象着“村长”老两口那慈祥的笑容,和乡亲们围坐一堂的温馨场景,我仿佛已经闻到了家的味道。

去年冬天,我从寒冷的贵阳来到三亚吉阳南丁中村,在一个小院里租房住。当时,那里住了十多户人家,几乎都是贵阳人,号称“贵阳村”。而年近古稀,身体强健,古道热肠的苟德高,要是谁家遇到停电、漏水啥的,只要找他,他就会提着自备的小工具箱上门,乐此不疲帮忙维修好。除此之外,老苟还喜欢人多热闹,凡遇过节都会召集大家举办长桌宴,大家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去年过年,他就在小院里摆了长桌宴,深受大家欢迎,一来二往,大家都亲热地称他为“村长”。

今年我和妻子有事耽误,晚来了几天,去年租住的房子已租给了其他房客,无奈之下,只好在离小院数米远的地方另租房居住。快过年了,没听到苟村长召唤,心里就乱七八糟的猜想,难道是我们离小区远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抑或今年来的人多了,不宜集中?不,有可能是村长有事或不愿自讨麻烦。不管啥情况,反正是散场响锣——没戏了。这下好了,妻子带来的好消息让我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随后,妻子告诉我,回来之前,她顺道去了小院一趟,小院内外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们正在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她走进几户熟人屋里一看,家家都在忙着做菜,香气四溢,过年的氛围好生浓烈。妻子一边说,一边叽咕,我家做啥菜好,你也想想吧。我不假思索,对她说,昨天,你不是买了一只土鸡和几条黄鱼吗?蒸盗汗鸡,炒糟辣鱼是你的拿手戏,就做这两个菜吧。妻子点了头,表示赞成。

吃过午饭后,我看妻子早早在厨房里忙碌着,就一边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边对她说,按传统习俗,除夕吃的是年夜饭,做两个菜要不了多长时间,还早着呢,不着急。妻子笑着说,要说做菜,你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这菜要是做不好,到时丢人现眼,那多尴尬。你看这鸡是只老土鸡,至少要蒸四五个小时,蒸时火候要适中,这样蒸出来的盗汗鸡才香味可口。青椒吵黄鱼这道菜倒是花不了多长时间。现在已是午后,等把这两道菜做好,不正好赶上吃夜饭。

下午五点过钟,菜做好后,我和妻子估摸着长桌宴时间到了,就每人手里端着一道菜走向小院。正如妻子所说,院子大门两边的门柱上贴着红红的春联,门头上挂着两只大红灯笼,数十平方的院子中间,早已摆上一排长长的桌子,桌上摆满了咸菜蒸肉、青椒肉丝、排骨萝卜等家常菜,还有清蒸螃蟹、爆炒龙虾、清炒虾仁等海鲜菜,真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一看这架式,菜品更为丰富,感觉这年味比去年更浓。

苟德高见我俩后,笑着迎了上来,一看我们手中的菜,伸出大拇指,说去年就吃过我妻子做的家常菜,那味道让他回味无穷,至今想起垂涎欲滴。你们今天做的这两道菜,瞧上去色香味俱全,非同一般,狠不得马上就来几口。他一边夸我天生有福,娶了一个会做菜,又贤淑的老婆,一边从我们手中接过菜,摆放在长桌宴的中间,随后热情地招呼我们入座。

不一会儿,门外空坝里鞭炮响起,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举目一看,长桌宴上有三四十人,与去年相比,的确多了不少新面孔。开席前,老苟提议,先让每个人作自我介绍。话音刚落,一位个头中等,脸色红润,满脸笑容的女士大大方方举手站了起来:我叫乔娥娟,旁边这老头儿名叫汪乔成,别人称他叫“搞得成”,是我的另一半,我俩都退休好几年了。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欢度新春佳节,实在是三生有幸。话毕,像古代侠士一般,抱拳转动身子,点头向大家致意。

乔娥娟幽默有趣的介绍,使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在座的其他贵阳人纷纷站起身,按照顺序自报家门。最后,轮到“村长”,他以为大家都认识就高高举起酒怀,直奔主题,提议大家举杯共祝新春佳节。那料坐在他旁边的黄兴成一下子站了起来,笑着说,唉,苟村长,你是马列主义的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哈,自己都还没介绍,就宣布开席了。你还是给大家介绍一下嘛。大家一听,认为他的话在理,都举双手拥护。

席间,大家边吃边互相碰杯交流,有的还站起来说上几句祝福的话或介绍自己制作的菜。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来自贵州黔东南的苗族老人王德昌,他说,长桌宴是他们家乡独特的饮食习俗,家乡人常以长桌为媒,以美食为引,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从而加深了客人与苗族同胞的情谊。没想到能在这里吃上这么丰盛的长桌宴,感觉就像回到自己的老家一样。他和老伴忙活了半天,做了蒸腊肉和酸汤鱼两道家乡特色菜,请大家品尝。听他这样一说,我赶忙夹起一块苗家腊肉,那醇厚的肉香与微微的烟熏味交织在一起,香味可口。尤其是酸汤鱼,酸辣适中,鱼肉鲜嫩,汤汁浓郁,不愧为央视推荐的“舌尘上的美味”。

人们吃得津津有味,来自仁怀的田为高老人站了起来,说他老伴桂贤茹年轻时是开餐馆的,今天特意用五花肉搭配南瓜制作了“蒸蒸日上”,这道菜入口即化,老少皆宜,祝愿大家蛇年日子越过越红火。还有“同心共筑”这道菜,含有鸡蛋糍、印子糍、香芋糍,几种糍组合为一盘,甜咸适中,美味可口。大家来到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就象这道菜品,休戚与共,同心相连。他的一番话说到了人们心坎上,大家赶忙品尝了这道菜。

苟“村长”两口子想得更全面周到,他们做了两大盘红红的汤圆。他说,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统称为吃金元宝。饺子和汤圆虽做法和样式各异,但意愿相同,都代表新一年阖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平安健康。同时,也代表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别的可少吃点,可别忘了吃汤圆哈。

苟“村长”刚坐下,来自贵阳市区的退休老师皮凯好趁着酒兴站了起来,朗诵了一首即兴作的打油诗:“贵州友人到它乡,长桌宴上饭菜香。桌子一张连一张,连心连意情意长。”他话音刚落,坐在不远的乔娥娟顺口补上一句:“今晚各位来表演,同贺新年喜洋洋。”之后,又说:“为了让年味更浓,更喜庆,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大家说好不好?”这话一出口,大家齐声叫好。

这时,家住一楼的黄文欢老人说,我家刚买了一套简易音响,把它搬出来,表演起来更有气氛。说时迟,那时快,几个人立马站起身来,和老黄一道进屋去搬音响。乔娥娟首当其冲,拿起麦克风,清了清嗓子,唱了一首《祖国,你好》。没想到,她年过半百,歌声嘹亮,声情并茂,不仅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还掀起了表演高潮。

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走到音响处,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你看,个头矮小,满头白发的顾小同随手摘下小院边树上的一张木叶,满怀深情对大家说,虽然海南不是我们的家乡,但它在冬日里给了我们温暖,让我们晚年幸福,我们不仅喜欢这里四季如春的气候,还喜欢碧波荡漾的大海。随后用木叶吹奏了一曲《大海啊,故乡》,曲调优美动听,赢得了众人阵阵掌声。

随后,来自贵州黔东南的苗族老人金黔曦,摆起了他们那里每年正月初二祭桥的传统习俗,称为“祭桥节”,也称走桥节或敬桥节,是黔东南境内过年较为隆重的活动,当天,当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穿上盛装,备好酒、鸭蛋、鹅蛋、鱼、肉、鸭子、五彩糯米饭和香纸等祭品,以家族为单位组队前往敬桥。在敬桥饮宴中,若遇过往行人前来踩桥,认为是吉祥之兆,主人就要敬酒,并以彩蛋和糯米饭赠送。“祭桥”寓意夫妻求子,家庭为小孩求平安、求幸福,使之长命富贵,易养成人。这一天,许多村寨还将吹笙、踩鼓、放牛打架。后生们相互对歌,寻找有情人。

听了这有趣的故事,让我回想起了老家“守田坎”的习俗。记得我九岁那年,吃过年节饭后,父亲对家人们说:今晚吃过夜饭后,大家就去守田埂。我人小不懂事,抬手摸了摸父亲额头说,爸,没发烧吧,大过年的,守啥田坎。父亲白了我一眼,说道,小孩子家,少多嘴。随后父亲又说,按古老习俗,今夜守了田坎,田坎就牢固,来年就有好收成。我们种地的人,怕大雨一来,田坎跨了,种不了庄稼,就没有收成,就会饿饭。所以大家今晚不能睡觉,必须去把田坎守好。

“今夜无眠,今夜无眠,当欢乐穿越时空,激荡豪情无限……”来自贵州息烽六十多岁的周倩琴一首《今夜无眠》的欢快歌声,打断了我绵绵的思绪。歌声中,一对对老夫妻情不自禁,相互牵手,走到长桌宴旁的空地上舞动起来。唉哟,你看老伴已过世的年愈古稀的高思念,象玩童一般,抱着一把拖把,跳了起来,他那专注搞笑,快乐有趣的样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今夜,长桌宴不仅让大家欢聚一堂,品味佳肴,乡音袅袅,温馨美好,而且在欢声笑语中交织出无尽的即兴表演。一个个围坐在长桌宴旁,共享这份独特丰盛的年夜盛宴,共同辞旧迎新,这注定是注定一个激情四溢,快乐有趣的不眠之夜……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