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
这一两年的工作日期间,我很少在居所的卫生间如厕。
究其原因,早晨时间紧张,如不是特别紧急,一般到了写字楼解决。一来,通勤时间长,需要合理分配利用;二来,延缓居所的马桶发黄和异味,以及由此带来的清洁工作;三来,降低卫生纸使用量,节约开支。总之,在外如厕,可谓一举多得!
前段时间,居所卫生间的排风扇不好使了,转起来“嘎吱嘎吱”要了命地叫,吵得人心烦。又看到马桶越来越黄,纸篓里的纸越堆越多,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一种异味……我干脆下楼活动的时候去东边三百米外的公厕,或者大观园散心时顺带解决,一两次三四次形成了习惯。
此前,堂弟的外公外婆在附近住,为了保持居所卫生间的干净两人就去这间公厕。我曾觉得不可思议,如今却是“英雄所见略同”。只是,有时候难免要等上一会儿,好在每次过来不急,等得起。
作为常规的路边公厕,要说还是有一些异味,比起市属公园里的差一些。不过,比起90年代村里的露天旱厕要好上太多。一旦入了夏,苍蝇和蛆虫循着味来“安家”,尤其是蛆虫赶都没法赶,从粪缸里一路爬到两侧的踏板,那一长串的小生命密密麻麻蠕动,极具视觉冲击力,吓得我不敢蹲下来!好在院子是没有砌砖的土地,我看父母不在家,干脆在厕所外面拉,随后用铁锹铲了土连带着扔进粪缸。
小时候怕黑怕鬼,厕所里没有灯,还要穿过空荡荡的西面养鸡房,胡思乱想起来非常害怕。我有样学样,在院子里的树坑解决,或者在厕所外的地方,然后慌慌张张跑回屋。夏天,父亲在院子里吃饭,指出这个味道不对。冬天母亲担心我出门冻着,许我往烧过的干煤球(蜂窝煤)上尿,不过这只属于我的“特权”。
刘备村及周边村落的旱厕,往往设在西南或东南的位置,具体要看大门朝哪个方向开。住宅通常会考虑采光和通风,将厕所设置在西北或西南位置,一般不会遮挡住宅的主要采光面,也不会对室内通风造成太大阻碍。
露天的旱厕通风好,可私密性差。我家的厕所前只象征性的设置一面矮墙,表弟来我家玩,正巧一个敲打乐器的女人就近找我家上厕所,表弟好奇地潜伏进去望了一眼,跑回来说好多黑毛。有一回我上到屋顶乱跑,无意撞西北方向的邻居如厕,赶忙避开视线。还有一个缺陷,赶上雨季会往里面灌水,有一次雨下得大,把厕所灌满溢了出来。好在河北这块不怎么下大雨,后来房子翻盖,把厕所垒成了狭长的单间。
新闻报道上说,“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可是,我家那一片仍是老样子,日常洗衣做饭的用水靠明面上的管道排出,建设污水管道不晓得哪一年了。倒是近年接了天然气管道。
农村长期使用旱厕,不是人们对它情有独钟,主要因为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卫生设施,能够满足基本的排便需求。建造和维护的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复杂的管道系统和冲水设备,只需挖掘一个坑,搭建一个简易的厕所房屋即可。
产生的粪便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以前种田,一些辛勤的乡亲会用扁担,前后挑两个粪桶浇灌到自家田里。挑粪的人一路走过,多少总会撒出一些来,留下了浅浅的怪臭,随后再被风冲散。父亲不是一个勤快的人,只有很少几次做过。
对了,厕所里除了必备的埋在地下的粪缸,每家每户还会留一两个桶盛尿。之所以这么做,应该是不想让粪缸很快攒满。尿和大便同样可以担到地里浇灌庄稼,可也用不了太多的尿,一般会趁着夜晚,找个没人待的宅基地或废弃地倒了。有的人抖机灵,趁着雨水倒出去,结果雨下得短,胡同或街上满是怪味。
如今村里的土地集中承包出去,已经用不上这些东西,快满的时候直接找人花钱抽走。旱厕的长期存在,做抽厕所生意不会倒闭,只要不嫌脏,有一辆农用三轮车装上大桶,发动机一开就能抽粪赚钱。我知道的一个本家就干过一段时间。我家里的厕所一般一年抽两次的样子,为了方便联络,把对方的电话号写到了厕所墙上。
虽说都是旱厕,可各家的厕所臭不相同,又臭得千奇百怪。个人而言,只喜欢自家的厕所,因为熟悉而安心。譬如,早期祖父家的是在屋里,只装了一个昏黄灯泡,两个踏板又宽,担心会掉下去。外祖父家的则恰恰相反,踏板之间留出的空间较窄,十分考验控制力。
相对蹲便而言,坐便器我八九岁来北京才见到,它更加美观、精致,能够与周围的装修风格相匹配,提升整体环境的档次和品质,并且使用时身体较为放松。因城市建有地下污水处理管道,又显得干净、卫生,不用担心苍蝇什么的。我初次用时感到不习惯,一尿进去,那里面干净的水会变黄,狭小的空间弥漫着一股骚味儿。表弟有一次拉了硬东西,怎么也冲不下去,只好喊二婶帮忙处理。时至今日,我仍然不喜爱坐便器,尤其对于公共厕所全部使用坐便器更是无法理解。
旅游景区的厕所,有的很有特色,比如广州的越秀公园有评级的厕所,搞得像是一个小型的古典建筑,里面既敞亮又通透,几乎异味闻不到。北京这边我近日遇到了AA级厕所,是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茶社北侧的公厕,外表平平无奇,进去厕所的门是仿古的,让人眼前一亮,也几乎没有异味。同是AA级厕所,中山公园东门的那间就差了点,可能是人流较多的原因吧。
相对于人们光鲜的外表,厕所似乎总是处于不见光的地带,很少有人会刻意留意它,或者为此高谈阔论。时代在变迁,小小的厕所也见证着生活的变化,可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它始终是人们的必需,也始终承载着生活最本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