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群英会(散文)

秦羽弦 13小时前 7

阳春三月,百花盛开。礼泉城内外,蝶舞蜂喧,龙吟虎啸。《壮美昭陵》文学平台的十二位志士贤人会聚金钥铭酒店,围桌而坐,促膝长谈平台事,不胜欣喜。会后欣然记下日记不亦乐乎。

当日是清明后的第一天,先天的清明家家上坟,户户祭祖,待到翌日,转为游春赏春的盛世图景。诸位老师商议先选一华堂客舍议了正事,再去城北的甜心湖公园散步,与众同乐。

大家坐定,即谈文学。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劳动,在用文字表达生活,生活光怪陆离复杂深邃。单说一个人性,要弄清本真,就需层层剥去皮相。

每作一篇文章,不论体裁,总得形成眼目,这样文章同活物一样,才会给人留下具体生动的印象。眼目即中心思想,写作者著述文章的目的或用意不能不醒目。

围绕醒目,但不可尽言,即不能把话说到一句不剩。譬如画上的留白。看着空缺,却起到衬托的作用。好的文章,其结尾看似言犹未尽,却能令读者陷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地。

文章的优缺点,得拿镜子照一照,方可知晓。镜子无非是读者的评语。

平日对自己的作品自以为是,每每觉得主题明确。不料妻子总说:“庞杂混乱又豁开肚子让人看”。但总不心服。然而经此座谈,在我是自出世一来所受教益无与伦比的一次。不禁幡然悔悟。

赵晓萍张克俭两位老师是平台的编辑,也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赵老师是一位中年女性,身材修长,眼光活泼常含笑意。张老师戴眼镜,言谈举止沉着稳健,有着堂堂七尺男儿的伟岸身姿。两位都是退休教师。

在神洲大地活跃的《壮美昭陵》文学平台,我们一般人会把其想为有经费办公的官方组织,其实它是一个民间活动,既无组织又无经费来源,全凭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一帮人在自主而为。平台起初由赵老师一人创立,隔了几年张老师加入进来。张老师嬉笑着说,他是赵老师的义工。又有谁不知,二位都是广大写作者的义工。

两位老师每天接收来自五湖四海的投稿,浏览过后去粗取精,推上平台,供大众阅览。平台影响力日渐扩大,吸引力也随之上升。一时来稿雪花纷飞,这可忙坏了两位老师。书桌前一坐常常忘餐。两位老师都是不言而行的实干家,现实生活中的活雷锋,为繁荣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这在鄙薄文化的一些人看来,或认为是无所事事自我多情的舞文弄墨。而实际的深层逻辑是,好的正能量的文学作品能够有力地美化到社会成员的灵魂,人的思想的提升将不自觉地助长社会上产业和风气的进步。

两位老师将平台向我们做了介绍后,感慨到要想长此以往,经费问题成了制约的障碍。毋须讳言,现实生活中谁都脱离不开人间烟火。

宁会丽老师接话说,在咱们平台上给企业做宣传,争取赞助费。宁老师想是首次参会,此类提议已是老生常谈,已往尝试的结果每每使人失望。前头在讨论文学写作时,宁老师强调了个人特色中的语言个性,倒很让大家认同。

郑智化老师来自邻县,退休前是是县广播站台的中流砥柱,文化修养深厚,今天挤时间来礼泉特为表达对《壮美昭陵》工作的支持,令人感动。郑老师讲了一些话,倾吐了作为平台读者与作者的关爱之情。

周云龙老师是礼泉的乡贤,热爱公共事业,为平台的发展付出过不少心力。周老师也讲了话,推心置腹而谈,使人倍觉亲近。

王兴会老师社会经历宽广,涉及教育和商业。他长于社交,侍人热情。他的发言着重在两点。一是如何扩大队伍,让各层次的人都来投稿;二是每次活动实行AA制。这建议深入人心,大家鼓掌赞同。

张转莹老师在县志办任主任,她为大家带来了明朝版本的礼泉县志,让人激动。同时她也讲了不少的话,热情洋溢,满含着对礼泉文化事的重视和自信。

陈美贤老师来自烟霞农村,是一位布贴画女艺人,同时又家学渊源。待人心直口快,视平台为家园。早年为平台写作不遗余力。她的讲话代表了一般百姓心声。

姜志俭老师是礼泉县书画界的名人,位列中书协成员,这在礼泉堪称殊荣,因为比肩继踵者寥寥无几。姜老师退休前一直在机关工作,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认知。他提到的安全问题可谓关心备至,并面授机宜。真应感谢他的关爱,想的周全。令人敬重。他还向刘伯贤老师赠送了四尺横幅的墨宝:晴耕雨读。

马守君老师是陕师代中文系的教授,一位性格温和的儒雅长者。他的讲话无疑代表了专家水准。马老师开诚布公,有一说一,有二说二,长处与不足真诚相告,既献言献策又表达了期待。

刘伯贤老师是烽火籍的退伍军人,国字脸膛,身材伟岸,现年七十五岁。为人敦厚,广有才学。出生于诗礼之家。他与他的胞弟刘旨贤是人世间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兄弟两人二惠竞爽,雄才厚德灿若明星。兄弟两位俱是党在上一个历史时期培养出的杰出干部,有着令人敬仰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本次文友会的花销全靠伯贤老师一个人的捐献,而他也不过是靠着退休工资过活的工薪阶层。据说,刘老师近几年身体不好,接二连三地住院。意料不到的是竟常有与老伴同住一个病房的情形。就是本次回来见文友,也才刚刚出院。两位编辑老师和刘老师熟知,都感叹刘老师比前几年消瘦了不少。

刘老师退休后家居较远,本次一人回来,了却了两个心愿。一个是清明上坟扫墓,一个是对平台表达爱意,叫编辑老师约上一桌文友聚个午餐。刘老师老家在阡东,距县城还远,又不得不远远地喊来外甥为他开车。

刘老师说,他因利乘便与大家见一面,不光是他期待了已久的事,更是老伴心急火燎的心事。只可惜老伴卧床住院,不能结伴回乡一睹家乡的胜况。回去后,他一定要把家乡的见闻一一说给老伴听,让她也高兴高兴。听到这里,我在心底默默地为着刘老师和师母大人的健康祈祷!

刘老师的胞弟刘旨贤,退休前是省党校的教授,教授以前同他哥哥一样也是一名军人。刘老师退休后返聘到了四川经管学院继续任教。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刘教授可是为壮大壮美平台竭尽全力的一个人。已经好几年了,在平台每天的正文后头,总附有刘老恳切动人的评论,多是些热烈赞美的言辞,这让作者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但最可敬的是,刘老以他经济学家的学识,总能从正文中引申出一些见解,并立地写成文章。文中涉及到的不论是数据、引文或其它东西,他拘泥于学术的严谨总要大量地查找资料。如此孜孜不倦地勤奋,难免累伤一个人。听说,每天一到5点,他就忙碌起来,家人臧了手机,但看着他痛苦的神情,又不得不还给他。在此,我为我们的国家向神灵祈祷:永远保佑我们的刘教授体质像铜浇铁铸一般刚强。

饭菜上来了,大家一边吃着,一边继续交谈,并互相敬酒,气氛轻松愉快。我做为在场年龄最小,水平最低的一位。饭前老师们叫我发言,我矜持着说:我是来求师访友的,只抱着聆听的态度。不想被老师们对文化事业的热诚深深感动,觉得与各位老师在一起,有如与亲人在一起的感觉。我理应发奋学习,写出好文章。

各位老师对我的发言给予了鼓掌。

席毕,伯贤老师表演了即兴快板,快书直抒胸臆,为平台壮威,为文友鼓劲。大家都钦佩刘老才思敏捷,报以阵阵热烈地掌声和叫好声。

当我们走出厅堂时,不想还发生了一幕插曲。原来是我们的一席话,让饭店的服务也受了感染。在送我们出门时,竟向我们诚挚地躹了一躬,并说是赠给文化人的礼物。大家都高兴地笑了。

三月的景象真好,花草明艳,杨柳依依。太阳光是和暖的,明朗的。在通往泔河水库的路上,往来的车辆和行人络绎不绝。

及至进了水库景区甜水湖公园,万万想不到清明假日出外游乐的人多到肩摩踵接。树荫下,小路上,堤岸上,连一个个游船都满是人。全都兴高采烈的又说又笑。一大家出来的也有很多,逛得累了,三代人一起坐在地垫上。儿童依偎在老人的怀里东倒西歪,但更多的儿童凫趋雀跃在花草地上。

我留意着人们的衣着服饰,竟于千万人里很少有撞衫的。这不禁教人惊奇。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倾情在搞的文学,祖国各地的文学单位,无论属性公与私,可都是祖国文化花篮的花朵。只要永葆新鲜和芬芳,就一定能够蒂造出眼前这般多彩多姿的春色图画。同时,礼泉的文学群体难道不一样吗?唯有群英荟萃,才有望结晶出一二文学巨人。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