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雪花铺就的温床。
小的时候,常听老年人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样的情形,不仅仅是听说,且为眼见。在七十年代,很多时候等不到立冬,天上就会飘来大片大片的雪花,像一只只白色的蝴蝶那样满天飞舞,稚童的我们总会满院子的去抓,奔着、跳着、闹着,一派生机勃勃,好像天空飘的不是雪,实实在在是一只只舞蹈的蝴蝶。虽然我们随着雪花的飘零,在院子里忙碌了大半天,以至于额头都沁出了些许汗渍,但一只蝴蝶也没有抓到,最后只能张开双臂,迎着寒风,任其雪花落进手心,疏溜一下就消失了,变成一滴微小的水滴,但我们依然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偶尔,有几朵雪花调皮的钻进领口,化作冰水,冻得脖子缩一缩,依然无法停留下追逐蝴蝶的欣喜,正如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那样:“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描写的稚童追蝴蝶的生动天真。那时候的天,对于靠天吃饭的人来说,可谓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希望。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剪水飞花着地干,世间颜色比应难。谢家儿女空才思,只作因风柳絮看。”或许,就是那个时代以及以前的久远,由于雪花会像时钟那样准点,便也孕育了许多诗人的才情,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以精准的选材、独特的手法、优美的文字,关于雪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可见雪不仅仅是靠天吃饭人的活口,也可以滋养文人墨客,展现他们的豪情壮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种登高望远,极为广阔的眼界让世人望尘莫及。
今年的雪实实在在的第一场,是立春之后的正月初二。早上九点多,从初一酝酿的云层,终究在依依不舍中从万里高空抛洒下晶莹的雪粒,可谓“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的确是可以这样说的。虽说起初,雪粒不是那样的密集,稀稀疏疏的,但总在不断的持续着。落到田野里、水沟旁、树枝上、庭院里,总停留不过五分钟,就化作成水,钻进泥土里,渗进水泥地面内,始终保持着一边落一边消融的状态。时间一长,地面也变得湿漉漉的,偶尔的向阴处,也有了一丝丝的白。到了十二点,我家的庭院有了变化:半边漉漉半边白了。这种变化,给人一种希望,一种属于土地解渴的希望。站在门厅口,抬头向着山尖看了看,亦然有了“梨花的身影”,仿佛那是树枝在微笑中眨起的眼睛。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空更加暗了下来,雪粒在渐渐的密集起来,颗粒在渐渐变大,偶尔也会夹杂些许片状的。蝴蝶开始了舞蹈,虽然为数不多,但还是起舞了。万事开头难,看着这加剧暗下来的天空,漫天的起舞时日可待,心瞬间有了一丝悸动。
初二的天黑的很早,下午五点多,我们吃晚饭的时候就开始亮着灯了。有了雪的陪伴,这个年味又递进了一层。餐桌上多了几只杯子,喝白酒的,喝红酒的应有尽有,为喜庆的初二又增添一份喜色。不知不觉,我就有点兴奋了,或许是因为许久没有碰酒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有着雪花在伴随,但心总是快乐的。心中的那片麦田和油菜地,此刻比我还兴奋,总会摇摆着身子张开大嘴在畅饮甘霖。
夜扯下了帷幕,四野黑乎乎的,但村庄的每户人家的灯笼在映照着满天的蝴蝶,红的、白的交相辉映,舞出了迎春季节里特有的风情。偶尔有几处,从地面上冲向天空的烟花,“啪、啪啪”的炸响整个天空,绚丽的花火四下扩散,五彩纷呈,绚丽多姿,多么像儿时追逐的蝴蝶那样灵动。雪依然在下着,大片大片的,院子里已是白茫茫的,厚厚的一层,没有了界限。我在院子里走了几个来回,想让我的脚印深深的印进雪的骨子里,怎奈雪很大,瞬间就覆盖了我的异想天开。此刻,我多么像追梦的人,便不由自己的哼起了歌手微笑的一首歌,叫《追梦的人》:“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
雪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停的,在初三清晨起床的时候,方感觉到“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有了这一场雪,我也学会了去理解“立春”了。立春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立”意味着开始,而“春”则代表着温暖和生长,立春预示着新的周期或轮回的开始,象征着万物复苏和新生命的诞生,是吉祥和希望在伴随。愿我们在灵蛇贺岁的节日里,在空气弥漫着泥土的气息中,面向朝阳,阔步前行,向阳而生,创造和感受“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美好和欢欣。
(原创首发)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