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记忆 (散文)

夏侯景逸 2月前 105

民间自古就有“小初一大十五”的传说,说明正月十五的重要性,它是浓浓年味中又一个重大节日,人们在经历了过大年、走亲戚之后又一件大事。

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是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有关元宵节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与道教有关。道教说他们所崇奉的神——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是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因之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元宵节就起源于西汉皇帝祭祀太乙神。《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祭,至明而终。”“太一”,又称“太乙”,从先秦时期起就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屈原《九歌•东皇太乙》中就写到了当时民间祭祀太乙神的礼俗,与屈原同时代的诗人宋玉在他的《高唐赋》中也记述了楚人祭祀太乙神:“有高士……醮鬼神,礼太乙。”此种风俗到了汉代,上元节时朝廷祭祀太乙用大典,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即而形成了灯节。

小时候过年,只盼三件事,吃臊子面、白蒸馍,穿新衣服、领压岁钱。从除夕开始就有吃不完的年馍,也不用问父母亲要,想吃了就到馍笼里取。大年初一清早开始天天有臊子面,春节当天就有两顿臊子面,香的吃不够。从初二开始走亲戚,也有臊子面,真是解了一年盼望的谗。除了走亲戚外,在自己家里一般是过了破五,从初六开始就恢复到平时的粗米淡饭,甚至比春节前的生活还要差。因为春季是青黄不接之时,天长夜短,劳动强度大,口粮又缺,是农村人生活最困难的时期。

但我们孩童不管这些,又盼望着过十五,仍可吃香的。以到十四,家境好一点的十三就蒸馍,此时要蒸老鼠馍。元宵之夜,月上中天,各家各户在庭院六神前,燃腊烛、上香、供奉老鼠馍,以表示感谢六神保佑,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老鼠馍也是童年的最爱,在童趣的玩耍中吃着馍,和同伴玩着踢板儿(一种儿童游戏,在地上划一个对称三方格或四方格,用一个四方木板儿或瓦渣片片从右边一格一格踢上去,从左边方格踢下来就赢,否则就失)、打嘎(另一种儿童游戏,用约5-8公分长、1-2公分粗的木棍棍,两头削尖,用一个宽约5公分、长约25公分左右的木板板,侧身在尖头以敲,待嘎弹起来后再用宽面向前方扇,最远的就赢)、斗鸡等游戏,在无忧无虑中欢欢喜喜过大年。

十五早上,和过年一样,早早的起床,放炮之后就吃臊子面,同样是谁家的饭越早越吉祥。在我的成长记忆中,开始是一天一顿臊子面、一顿辣子面到后面的两顿臊子面。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早上吃元宵,中午臊子面到后来的早上元宵或臊子面、中午炒菜再到现在的有酒有肉、菜品多样化。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元宵成为元宵节的必备食品。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有团圆美满之意。

这里不得不说老鼠馍的渊源,民间流传着几种说法,共识的一是驱鼠说、驱邪说。民间有“偷鼠馍”的习俗,首先是每家每户在正月十五日晚上,在自家的土地爷、灶王爷前点香亮腊,献上老鼠馍,且有意避开,让邻家男孩子来“偷”,说这些孩子天真无邪,特别是12岁左右的男孩,血脉正盛,健壮活泼,阳气十足,让他们在院里闹腾,能冲走邪气、晦气、霉气,保证一家来年平安,有“以正压邪”之意。其次是久婚不育或者是生女不生男的媳妇,到男孩多的家里“偷老鼠馍”,当然是公婆与主家提前说好的,盼望年内生个男娃传宗接代。二是老鼠是多繁动物,繁殖快,寓意“多子多福”。民间有个风俗是出嫁的姑娘,第一年要到娘家过十五,吃母亲蒸的老鼠馍时要从尾巴开吃,这样会早生贵子,多生贵子。这种习俗表达了长辈对子女、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而小时候,最盼望的是十五晚上挑灯笼,挑灯笼意为红红火火,来年生活过的红火。这个时候,各种式样的灯笼竞相亮象,有火落罐、白菜、莲花、鸡、兔等品种,全村所有的孩子都挑上自己心爱的灯笼满街跑,整个村子成为灯笼的海洋,照亮了平日里漆黑的夜晚。大人们也参与其中,在孩子中间窜来窜去,观赏不同形状的灯笼,大有火树银花不夜天,今宵尽兴不归眠的架势。

灯笼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舅家送的,关中农村有“外甥打灯笼—照舅”的说法。舅舅给外甥送灯笼,外甥的前途会一片光明,寄托着美好的希冀和祝愿,舅家送灯笼尤其第一次送,灯笼越多越好,越多越体面,越多外甥会康健成长;再是娘家给出嫁的姑娘送灯笼,不仅让自已的姑娘前途光明,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更希望女儿为夫家不断添丁,人丁兴旺,连绵不断。

那个时候,经济不发达,物资匮乏,灯笼大多数都是自己做的。材料是棉线、竹糜、纸、浆糊等,根据灯笼的样子选择纸的颜色,但火落罐灯笼是必须有的,而且是要买的。记得我第一次跟着大人学糊兔灯笼,绑好了十个10公分、两个5公分左右的圆圈、绑成兔的样子,用白纸糊好成一只白兔灯笼,真是爱不释手,挑着炫耀了几个晚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再为吃穿发愁。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也有了长足发展,活跃春节文化生活有了新的内涵,正月十五耍社火一年胜过一年,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社火亦成为政府为民办的一件大事,从正月十二开始,在县城开展社火游演、社火比赛,观焰火、猜灯谜等各种庆典活动。年的氛围越来变得越美,活动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尤其是焰火的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在农村传统的舞狮子活动也如火如荼,活跃在大街小巷、家庭院落、市井门市、驻地单位,是农村过大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查阅有关资料,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农村人的最爱,得以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工匠,在十五日当天大显身手,在家家户户院子里舞狮喜乐,祈求来年家庭幸福,兴旺发达。主人则开门迎喜,厚礼回馈,同庆新春,共愿来年阖家欢乐、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小时候,最喜欢跟着舞狮子后面跑,对道具下两人的舞狮表演很好奇,总想知道是如何配合的,不惜跟着后边一家一家的跑,并择机想看道具下的究竟,至今没弄明白,真是遗撼。我八七年正月十五晚上在宝鸡工交大院门口,第一次见到挂有好多灯笼和谜语,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吸引了好多人在场,大家在大雪中猜灯谜的场景至今记忆优新,当时也倍感城市过大年的氛围很幸福,项目多、年味浓。

元宵节是过年的继续,也是过年的终止。元宵节过后,各种庆祝春节的活动就结束了,人们开始进入正常的工作劳动状态。民间过去有传说,过了腊八人就糊涂了,不计后果买东西,到了十五爬在坟上以哭灵醒了,擦掉眼泪鼓干劲,四处奔跑又挣钱,流血流汗再生活。坟上以哭说的就是送先人归位,把大年三十从坟里请回来过年的祖先,再送到祖先自己的“家里”安养。

十五上坟,是元宵节最重要一件大事,也是传承孝道文化的关健行动,更是家族香火延续的亲情体现。过去是十五日天黑前,家族一行人拿着纸钱、香腊、老鼠馍、茶水,挑着点亮的灯笼从服侍祖先遗像的家中走出上坟,挑灯笼的人走在前边,照亮祖先回家的路。到坟茔,点腊、上香、泼茶水、烧纸钱,再往燃烧的纸钱中放些老鼠馍蛋蛋,待烧完纸钱后,把点亮的灯笼挂在坟前,嘱付先祖在那边舒心安养,保佑后代年内平安吉祥。

小时候,十五晚上站在村边,远远望见野地里有红灯笼集群的地方(每个村子都有公坟),那就是祖先西归安养的“村庄”。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多元性经济发展改变了过去农村农业独养生活格局,多重性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宜工宜居之地。尽管如此,每到元宵节之日,寂莫农村的门前屋后、街道路巷停满了全国各地牌照的小车,人们纷纷行拜祭祖送归之礼,传承着年的味道。

小时候年是期盼,长大了年是回忆,老了年是幸福的记忆!

(原创首发)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