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节,一个万家团圆、欢声笑语的节日。开春的方式千千万,但今年,我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看电影。没错,就在蛇年初四,我被家里的小哪吒鼓动着,走进了电影院,去感受了一把《哪吒2之魔童闹海》的震撼。
现在的电影院是年轻人的标签,中老年人不多。电影院之于我,是一个久违了的地方,这些年进电影院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看电影,都会无端想起坝坝电影。
坝坝电影,一段热血沸腾的记忆。它是特定年代的一种文化现像,盛行于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农村。所谓的坝坝,就是村中空地或晒谷场。它没有影院的奢华,也不需要买票,只需要你到场。那时候,电影是邻里间的聚会,是节日的庆祝,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娱乐。
二
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简单而纯粹的年代,重温坝坝电影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每当有坝坝电影的消息,提前几天就开始了口口相传。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尽量压缩下午的杂物琐事,留点时间提前做晚饭。要知道那时的晚饭可真叫晚饭,天没黑定都不会准备晚饭。看电影晚上,要比平时提前一个多小时吃饭。
有那嗓门大的,还在吃饭的当头,就开始吆喝,呼邻唤友。夕阳尚在天际恋恋不舍,一伙人出发了。走在最前头的人,是开路先锋,得胆大心细,谨防路边突然窜出来个蛇啊什么的。走在最后面的人,是压轴之师,得沉稳有魄力,什么黑影鬼火的都面不改色心不跳。中间的多半是妇幼老弱,嘻嘻哈哈,家长理短,热闹非凡。
一村人,从不同方位分几波出发,目的地都指向放影场,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常常会在半道汇合,一前一后行走在渐行渐暗的路上。中间隔着不算距离的距离,时不时会隔空喊话。这个时候,最兴奋的就是孩子们,几乎全程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总有用不完的精神。大人们就一再叮嘱:“天快黑了,看脚下,看路,别摔了。”
那时的路,实在不好走。从田坎地坡踩出来的路,全是泥巴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还转弯抹角绕来绕去。路边树梢动不动就撩拨你的头发,长及腰身的野草也喜欢骚扰人。冬天穿得厚还好啦,夏天被骚扰到,少不了裸露的手臂或小腿就起疙瘩。遇上雨天刚放晴的时候,路面潮湿,泥泞不堪,看不清那些小水洼,稍不小心一脚踩上去,鞋子瞬间灌上冰冷的泥水。
三
一部电影,少说也要一个多小时,偶尔还会两部电影连放,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美事。能坐着看自然没有人愿意站着,但很多时候其实还只能站着。电影在本村放,距离不会太远,一般都会自带小板凳;如果在邻村放,没有几人会带着板凳走夜路,毕竟要走上一段并不好走的路。
火急火燎地赶到场地。早有本村人,近水楼台先得坐,以放影机为中心,选好位置,一溜溜搭好板凳(或寥寥可数的几把竹椅),牢牢地守住阵地。一般都是小孩把守,大人会在电影开演前抓紧一切时间做点家务事,绝对不浪费一点点时间。
外村赶过来的人,遇到了认识的本村人,说不定也能蹭个人情,借个一席半席之位。多半情况下都只能站着,毕竟板凳这家什,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是有限的。没有座位的人,在电影放映之前,双眼已经放光,东扫西瞄,看看哪个缝隙还能挤一挤,哪个角落还能靠一靠。甚至有人爬到院坝边的树上,居高临下,这样勇敢的行为,一般都是机灵的半大小子。
夏天的夜晚,星光点点,夜风清凉,田园瓜果蔬菜的香气,四处弥漫,看一场坝坝电影,除了蚊子这不速之客,几乎是最美妙的。冬天的夜里,寒意深深,又是露天场地,夜风从四面八方奔过来,真是浸骨般的冷。条件好的家庭有棉衣穿,但那时的棉衣都是穿了一年又一年,其保暖御寒功能可想而知。条件差的人就只有叠穿几件单衣,冷得索索发抖,把衣服紧了又紧。男男女女,一边跺脚一边搓手,又一边目不转睛看屏幕。有时人实在太多,来得过于晚的人只好站在幕布背面的场地,虽然画面是反的,但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那时的电影之于普罗大众来说,是堪比过年这样重要的节日。是精神粮食,是难得的节日,也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谁都不愿意轻易放弃这样的机会,所以,外界的干扰在坝坝电影面前,都是浮云,不足惊了心,扰了魂。
四
夜幕降临。这时,放映员便会拿出那台沉重的老式放映机,调整好焦距后,将黑白胶片放入其中。两根柱子撑起的白布就是屏幕了,随着机器转动发出的“嗡嗡”声,银幕上开始出现一幅幅画面。这便是那个年代的独有记忆——坝坝电影。那时的放映员是一个香饽饽,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捞得上的事儿,没得几份人脉边边儿都靠不上。
电影正式开始放映了,喧哗骚动的场地瞬间安静,打闹跑跳的孩子瞬间乖巧归位,不需要任何人来维持秩序。那种自觉自律完全来自本性,来自电影即将开演的诱惑。海海人群,有人高有人矮,站在后面的人常常需要踮起脚尖,恨不得一下子长高十公分。时不时还会被前面突然冒起来的脑袋遮住部分画面,那可太杀风景了,生怕错过了哪个重要画面,只好追随着前面的人头歪过来歪过去看屏幕。
看影途中,有时会有一只手突然伸过来,也不说话,就那么握一下你的手,你的手中瞬间被一些东西填满。你那么熟悉那些东西,你也不用过问,不用说谢谢,默契地接下,根本不用担心安全,放嘴里直接开嗑。大家都明白,嗑瓜子这事儿,平时都难得有时间,每天做不完的农事家事,生活中日常收集起来的南瓜子葵花子儿,只有在这样的闲暇时刻才有机会吃,才有机会分享。
一群人安静地看着电影,嗑着瓜子,时不时轻悄悄地聊几句,气氛非常融洽。遇到感人的情节,总有人泪流满面,甚至哭出声来。我始终记得自己哭得稀里哗啦的那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时的电影,没有3D特效,没有高清画质,没有唯美音效,没有超现实的画面,没有跨时空的玄幻,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故事。放映的影片多为革命题材、农村题材、战争片或经典国产电影。电影里的英雄,总是能打败敌人,爱情故事总是能圆满收场,那些简单却深刻的情节,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情绪放松,心情愉悦,也成了几代人难忘的记忆。
时间总是在最美的时候跑得最快,电影总是在看影人最沉浸的时候突然剧终。随着屏幕陆续闪现着演职人员列表,不管你有多么意犹未尽,全场又开始了骚动。人群中有人高声呼喊自家的小孩,有人在寻找主人还借来的板凳,有人已经退出场地几米远了。一时热热闹闹的坝子里,很快空寂,很快与夜融合。
五
返回的时候,谁与谁一起来的,照样结伴而返。这时夜已经很深,乡村的夜格外黑,格外幽深。有条件带了手电筒的,这时就成了护花使者,打着手电,招呼着同乡近邻,亲人朋友,走在光里。白晃晃的光,打在路上,直射前方,仿佛人们心中的定心丸。
那时手电筒不是家家都备有,有些人干脆找些干枝枯草,做个简陋的火把,为自己点灯,为他人照路。这个时候,就特别想念月亮。那时的月亮也真是亮呀,明晃晃的悬在头顶,又圆又大。月光倾泄,银光闪闪,照得山影起起伏伏,照得村庄暖暖融融,照得人心清清白白。后来学李白的诗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很想大声告诉李白:从小识得月,奈何不懂诗。
路上,会热烈讨论剧情。夜色里,你一句,我一句,争执着,相安着,欢笑着。乡村的夜,难得这样的热闹着。
那时的天空是那么的湛蓝,空气是那么的新鲜,邻里之间是那么和睦。那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特效,也不知道什么是大片,只知道每当听到熟悉的铃声响起,都会兴奋不已,因为一部精彩的电影即将上演。
随着时代的变化,坝坝电影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虽然坝坝电影已经成为了过去,但那份简单纯粹的快乐,那份对旧时光的怀念,却始终在我心中。
现在的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观看数不胜数的影片。电影院的舒适程度堪比星级酒店,更震撼的视听效果,更享受的影院零食,却似乎再也找不回那份坐在星空下,和大家一起欢笑、一起感动的感觉。
坝坝电影,是那个时代最纯粹的记忆,也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专属回忆。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记录了我们的欢笑。电影里的老歌,旧时光里的故事,还有那些随着电影情节起伏的欢笑和泪水,已经成为一种怀旧符号,代表着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它不只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段段珍贵的回忆,每一帧都是那个年代的独家记忆。
你还记得那些年看过的坝坝电影吗?那些让你笑过、哭过、感动过的故事,是否还在你的记忆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