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成长中的三个不凡表现(散文)

林渊墨 2月前 105

女儿成长中的三个不凡表现

——女儿,一个令我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三)

女儿从小到大的一个突出性格禀赋就是自立,很少给他人添麻烦,显得有些高冷,像一只特立独行的猫,很少跟谁撒娇亲近,更不懂得卖萌。所以,我就亲昵地给她起了个外号——“猫丫头”,直到现在还是这么叫着。同时她也很乖巧,爸妈让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她都能够按要求做到,这一点又像一只被驯服的依人小鸟,很少做出令人操心出格的事。但是她也很有自己的主意,总是在做她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像有的女孩那样,自己没主意,看着别人做什么她才知道做什么。在家庭影响上,爸爸重点在学习上把握住,特别是初二以前的语、数、外,基本能做到提前预习,重点难点提前突破。妈妈重点是照料生活和品德的养成。由于家庭环境和谐,孩子的精神没有受到不良因素的污染。在学习上,各科的基础知识,她都能掌握得挺好,除了极个别高难度的题目外,大多数题目她都能独自做出,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中上的水平。在与人交往上,总体上保持着较好的人际关系,既不会讨好老师,但老师也不讨厌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她身边总是有几个要好的闺蜜;在高中阶段,她又有选择地交往了几个学习好、长得帅的男生。从这点看,她的基础学习阶段,过得还是挺开心的。回望女儿这一时期的成长历程,感觉有三件事还是值得特别说一说的。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12年,她是一个出满勤的学生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十二年的基础教育,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基础打好了,就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女儿这一时期的基础打得有多好,即便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论,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说明问题的,那就是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长达十二年的时间,她没有因事、因病或其他原因请过一天假,确保了每天都按时到校上课。这样一个不凡的表现,我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学习的状况。

其实,这期间也不是没有可能导致她不能到校上学的事情出现,关键在于如何对待。从她自身看,多次由于感冒发烧,我们都劝她请一天假吧,在家休息,但是她都坚决不肯。记得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的眼睛出现点问题,我跟医生约好某天的下午去看病。我是到学校接她去医院的,到医院经过检查并无大碍。这时距离放学还有一节课,我问她是回家还是去学校,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去学校。于是,我就将她送回了学校。从我们作为家长的言传和身教看,应该对她是有影响的。我和她妈妈从来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从没有因为不大的事情就放弃工作,更没有因家里有事而让孩子不上学的事情发生。这样的家庭氛围,我相信对她是有潜移默化影响的。

女儿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很好地践行了“学习是自身的第一需要”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正常上学,看起来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并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单独说说的。但是,在这种正常上学的背后,是否存在着由于意志的薄弱,身体的疲倦、懈怠或是某些外界的诱惑而导致抽出一天或几天放弃到校学习的事情发生呢?坦率地说,这种念头或想法肯定不仅是有的,许多人也正是这么做的。但是,我们毕竟没有让它成为事实。女儿之所能够十二年如一日,一天不落地到校读书学习,乃至形成了一种不可动摇的习惯和自觉,其背后的根本动力还是源于对学习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坚韧性格。这样一种对自身的严格要求的自律恰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得的一种宝贵品质。那么,这种品质与她今天的状况有没有关系呢?她今天有多好,没必要说,至少她更加自立,绝不啃老。记得她工作后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就立即给我发信息,自豪地说:“爸爸,以后不要再给我钱了。”从那以后我真的就没有再给过她钱,倒是在过年的时候她却主动给我打钱,当然,我仅是收下了她的心意,钱并没有收下。我说这些绝没有任何“凡尔赛”的意思,就是想说明,她的成长与自立,与她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格要求自己是有着必然联系的。演员成龙说过:“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大成功需有大品格,小成功也要有小品格。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追根溯源是个人的意志品质决定的。如果说是命运使然,这种命运恰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个没有补过课的学生

女儿上小学是在九十年代初,高中毕业是在2005年。这期间正是我国的教育开始市场化的起步阶段。这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校外补课日甚一日。女儿读小学时虽也有补课的,但并不很多。但是进入到初中后,补课的风气便越来越浓厚。当时学生补课最多的学科是数学和英语。女儿的这两科的成绩虽不很拔尖,但也在中上水平,所以,不论是她本人还是做家长的,我们都没有参与补课的想法。她上高中后,同班的同学大都参加了各类的课外补习班,我们也询问过她的想法,她坚定地表示不参加。

女儿对于参加校外补习班的事如此抵触,根本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她的成绩一直在中上水平,而且还有再提高的空间,她有自己的学习安排,不想受到干扰和浪费时间。二是她也是不愿给父母增加过多的经济负担。当时的补课费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甚至可能还不够)。三是因为初二时的一件事,女儿受到了一次较大的伤害,当时她就下决心,表示今后绝不参加任何的课外补课。

事情是这样的:在读初二的某个星期天,她的同学李倩来家里找她,说是班主任老师要几个同学去她家里给她们补课,她的班主任是教英语的。当时女儿很单纯,一听老师要给她们补课吃小灶,虽然她的英语成绩并不差,在各科中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能够被老师点名,去她家里上课,跟老师近距离接触,这是学生们求之不得的事情,谁不愿意跟老师更近乎一些呢?所以,她就愉快地跟着去了。老师给她们几个同学讲了两个小时的英语课。接下来的周日,李倩又通知她补课的事了,她就又去了一次。待下周上学的时候,李倩就跟她说,要交200元补课费。女儿一听就傻了,她没有想到去老师家听课还是要钱的。放学回家后,她就跟妈妈说需要200元钱补课费,这是去老师家听课的费用。她妈一听就生气了,埋怨她事先也不问清楚就稀里糊涂地跟着去了。我下班回家后听说了此事,就问女儿,这两次补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没有,你感觉怎么样啊?她说,没啥帮助,她讲的我都会。于是,她坚决地跟我们说,今后我绝不参加任何的校外补课了。我说:“你考高中,下步考大学,不补课能行吗?”她倔强地说:“你看我行不!”转过年中考的时候,她真的考上了重点高中。这次补课事件对女儿的最大伤害还不是她被匡去补课,白花了钱和浪费了时间,而是能够被老师叫到家里,参与小范围的补课,她内心里对老师的那种崇敬和自身的荣耀感被无情地打碎了!老师在她心里为人师表的形象彻底坍塌了,社会丑恶的一面被她提前感受到了。此后,我就再也没听到过她谈论这个班主任。但事物总是辩证的,与此同时,我觉得这件事对她也产生了两个激励性作用:一是她开始理性地认识到必须更加努力地学习,中考这一关务必得闯过去,否则是没有前途的。这件事以后,女儿的学习成绩的确提升得很快。二是对英语的学习还要加强,确保成为她的强项,否则,她就没有脸面对班主任和那些补课的同学。从实际效果看,中考这一关她跨越得很好。就英语这科看,不仅在中考是她的得分项,在高考中也是她的强项,甚至在大学里,包括后来的考研,英语都是她的强项。直到现在,在工作中,英语也是她的一个特长。她英语水平的异军突起,跟那件补课的事是否有关联呢?我认为还是有关系的。

俗话说:“知耻而后勇”。对女儿那一代学生来说,不参加课外补课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这不仅事关学习成绩,而且班主任组织的课外班叫你去你不去,老师一般会给你穿小鞋的。但是她的这个老师却没有难为我的女儿。我想,这里的根本原因是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上升,尤其是英语的成绩提高得更快,这就使得这个老师没办法难为她。总的看,校外补课这件事,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不得不参与的一件很无奈的事情。但是对女儿来说,却始终都是激励她在学习上奋进的心理助推器。因此,女儿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从未参加过课外补习班,而且还能逆袭考出好成绩,这样的学生在那个年代里是不多见的。

高中班主任的一句话,激励她下决心考出了好成绩

女儿的中考是以在她们学校上游的成绩考入市里的重点高中的。进入高中后,班里的同学都是市内各学校的优秀学生,所以她的中考成绩在班级里只能排在中游位置,这对她是一个不小的压力。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到高二的时候,她的学习成绩虽有所进步,但是并不明显。

当时她们班里有两个学习排在最前面的男生,一个是黄波,一个是李小闯,这两个孩子一看就很聪明,不仅学习好,长的也很帅。对于高中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正是春心萌动的年龄,互相吸引是必然的。不知何时,他们仨总是形影不离地在一起,女儿还多次领他俩到我家,让妈妈给他们做好吃的。这期间女儿的情绪很好,每天都是兴高采烈的样子。她妈妈看到这种情景,一方面挺高兴,但同时也有所担心。因为距离高考还有一年多,如果总是沉浸在感情里面,就可能影响到学习。

于是,她妈妈决定找班主任了解一下情况,如果真有早恋的苗头,让老师做做工作,确保不能影响高考。有一天下午,趁着老师有时间,她妈妈就把这种担忧跟老师说了。老师一听就笑了,说到:“这不可能。是的,这两个男生是我们班里最优秀的,不仅学习拔尖,而且还很帅。我就跟你实话实说吧,围着他俩转的优秀女生有很多呢,即便是跟哪个发生恋情,至少现在还看不出来会跟你的女儿有这种情况。”她妈妈听到这些,也就放心了。过了一阵子,看着女儿的情绪挺好,她妈就把与老师谈话的事很婉转地跟女儿说了。她听后,低头沉思了一下,然后抬头跟妈妈说:“妈,我知道了,相信我会处理好的。”这以后,我们就再也没跟女儿谈论过这件事。此后,表面看他们的交往并没有明显地变化,特别是还经常到家里来吃饭。但是,她妈妈能看出来,女儿在对待他俩的情绪上还有细微变化的,至少过去那种火辣辣的眼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理智的热情。但是,女儿的这种微妙变化,两个男生是看不出来的,还是一如既往地,甚至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女儿交往着。期间,他俩还建议女儿跟他们一起参加校外的补习班,被她拒绝了。很快就高考了,成绩出来后,很多人都大吃一惊。这两个家伙正常发挥应该考上重点的,却双双勉强进入本科线,而女儿却跨入了一本线,考入了南方的一所医学院,五年毕业以后,又考入了复旦大学读研。最后,黄波被本市的一所二本大学录取了,李小闯则出国留学了。到现在,时光过去近二十年了,他们各自都成了家且有了孩子,他们间的友谊还一直保持着,隔一段时间就搭飞机到哪个居住的城市小范围的聚一下,看来这种珍贵的同学情谊是会长久地保持下去的。

多年以后回望这一过程,就会看得更清楚。班主任老师不经意间一句轻蔑的话,“这不可能”,像一根针刺进了一个少女内心的最软处,促使她瞬间清醒,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正所谓“一句顶一万句”,恰是这极具痛感的一句话,激发起了女儿的强烈自尊,进而转化为在学习上赶上和超过他们的强大动力。说到此处,我真的不知道该感谢谁了,是该感谢老师呢?还是该感谢那两位同学呢?抑或是该赞叹女儿的坚韧与成熟呢?

总之,在女儿跨进大学前的成长过程中所做出来的这三件不凡的表现,说明了这样几个人生道理:一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能轻易放弃,尤其在自己感到困难,产生懈怠念头的时候,绝不能轻易地放纵和原谅自己。二是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只要认准的事就不能轻易更改,别人说的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个人的直觉恰是最适合自己的。三是某些逆向的刺激,很可能是上天送给自己的机会和礼物,抓住它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助力,定会取得意外的成果。所以,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不论身在何处,修养,自觉,自律和善良永远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2025年2月6日于上海市图书馆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