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广袤无垠的大地之上,泰山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傲然耸立,承载着祖国数千年历史的沧桑厚重与文化的熠熠光辉。年少时期,关于泰山的种种传说、诗篇,如同灵动的音符,奏响在我心间,让它成为了我心驰神往的圣地。我植根于山灵水秀的巴山之麓,与泰山远隔千山万水,亲睹泰山真容的渴望,犹如一颗深埋心底的种子,在岁月的滋养下成长为一个炽热的梦想。
终于,到了退休的日子,此时的交通网络纵横交错,便捷高效,如同为我插上了逐梦的翅膀。我怀揣着积攒多年的热忱,背上行囊,匆匆踏上了奔赴泰山的征程。一路上,车轮滚滚,我的心也如同离弦之箭,满是对泰山的憧憬,脑中闪现着即将与之相逢的种种画面。
当我满怀期待地抵达泰山脚下,命运却似和我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毫无预兆地打乱了登山的计划。同行的朋友望着那如注的雨幕摇头叹息,无奈地选择留在山下的亭阁中暂避风雨。而我,内心深处对泰山的执念却在风雨的撩拨下愈发炽热。这雨,反倒像是泰山发出的独特邀约,带着神秘与诗意。于是,我毅然决然地独自迈出脚步,开启了这一趟不凡的雨中登泰山之旅。
从中天门乘坐缆车,晃晃悠悠仿若一只年迈却坚毅的飞鸟,缓缓穿行在雨雾交织的世界里。我随即踏入了一个朦胧而深邃的梦幻之境,四周云雾缭绕,雨滴纷纷扬扬地洒落,敲打着车窗,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那凉意,丝丝缕缕地沁入心扉,驱散了旅途的疲惫,更奇妙的是,心底涌起一股莫名的登山诗情,仿若那些古代文人墨客雨中登山的豪情与雅兴,穿越时空,附身于我。随着缆车不断攀升,高度渐增,眼前的景色仿若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逐渐变得壮阔起来。步云桥在朦胧的雨雾中若隐若现,恰似一条通往仙境的天路;十八盘如巨龙蜿蜒,那陡峭的台阶在雨幕的笼罩下,透着一股威严与神秘,它们在不知不觉间,一一掠过眼底,印入心间。
抵达岱顶南天门后,我迫不及待地迈出缆车,决定用双脚丈量这雨中泰山的每一寸土地,亲身去体验那份独特的韵味。先是踏上较为平坦的天街,青石板路在雨水的冲刷下,泛着清冷的光,街边的店铺错落有致,幌子随风飘动,果然是仙境中的街市,古韵悠然,弥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继而,我踏上了陡峭崎岖的石梯,蜿蜒曲折的山路两旁,古木参天而立,那茂密的枝叶相互交织,仿若为我撑起了一把把天然的绿伞。经雨水的润泽,树叶愈发显得翠绿欲滴,仿若被大自然精心涂抹过一般,生机盎然,每一片叶子都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沿途的天街、望吴胜迹、碧霞祠、唐摩崖等景观,如同一位位历经沧桑的智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各自向我诉说着泰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沿着天街东行,一座古朴而庄重的石坊映入眼帘,名曰:“望吴胜迹”。刹那间,孔子、颜回师生在泰山之巅眺望吴地的那段不凡故事,仿若穿越千年的时光,鲜活地呈现在眼前。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怀与智慧,让他们站在此处,心怀天下,目光穿越千山万水。石坊北侧的孔子庙内,大殿庄严肃穆,颜回、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静静供奉其中,他们面容慈祥却又透着深邃的思想光芒。我慢慢进入大殿,脚步轻缓,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面对夫子圣人,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敬意油然而生,我不禁整衣敛容,深深地鞠躬行礼。
继续前行,碧霞祠的身影在雨雾中渐渐明晰。这座作为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同时也是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布局严谨精巧,仿若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它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雨雾的笼罩下,更显仙风神韵,超凡脱俗,不愧被誉为高山建筑的杰作。我穿梭于其间的回廊殿宇,仿若能感受到那袅袅香烟中蕴含的信徒祈愿,以及历史沉淀下来的宗教文化力量。
雨雾依旧弥漫,仿若一层轻纱,将整个泰山紧紧包裹,让远处的景致隐匿不见。既然难于远观,我便索性将目光聚焦于眼前的近景,而那些错落分布的石刻,瞬间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据了解,泰山之上,林立的庙宇有58座,800余块碑碣、1000余处摩崖石刻遍布山体崖壁,每一处皆是岁月的沉淀,历史的馈赠。我在唐摩崖前久久伫立,仿若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定住了身形。这片摩崖汇集了数不清的摩崖石刻,其中,唐玄宗李隆基封禅的《纪泰山铭》最为瞩目。铭文洋洋洒洒,文辞雅驯优美,其遣词造句尽显大唐风范,深得历代达人名士盛赞推崇。从形制上看,它是汉代以来碑碣中最为壮观的代表,那巨大的碑面,精美的雕刻,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气派。再看其书法,笔力雄浑,道劲婉润、端严浑厚,创新性地为隶书开辟了一种全新风格,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无疑是泰山石刻中的稀世珍品,充分体现了唐朝的盛世气象以及唐玄宗对泰山的尊崇之意。我满心虔诚,想要尽可能地拜读那些为人景仰的文字,汲取历史的智慧,然而,雨雾飘忽不定,那铭文仿若羞涩的少女,在朦胧中不肯轻易示人,实在难于辨识,无奈之下,我只好暗自决定,待日后寻得闲暇,再去网上细细补课。不舍离去又不能不去,虽有雨幕,我仍然固执地端立在石刻之下,恭请游人为我照像留个念想。
离开唐摩崖,没走多远,那著名的“五岳独尊”石碑赫然出现在眼前。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恭敬肃立,弯腰鞠躬,动作缓慢而庄重。“五岳独尊”这四个大字,仿若有一种震慑人心的魔力,它是泰山上2000多古迹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短短四字,却将泰山的崇高地位精准概括,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视为显示泰山无与伦比崇高地位的标志性赞语。过往的行人,无论来自何方,无论身份贵贱,在它面前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敬意。我站在那里,久久凝视,雨水顺着石碑缓缓流淌,仿若一双温柔的手,在为它轻轻洗去岁月的尘埃,让其更加醒目耀眼。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轻抚着石碑上的刻痕,那粗糙却又充满力量的触感,仿若一条时光的纽带,让我瞬间穿越时空,直接与历史进行着一场无声却震撼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了先人们对泰山的敬仰,对山川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身着塑料雨衣,在拐杖的支撑下,我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却又坚定地向着玉皇顶攀登。每一步,都倾注着我的执着与信念。哇,终于,我登上了玉皇顶。玉皇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作为五岳之首泰山的主峰之巅,仿若苍穹之下的王座,傲然挺立。这里,据说离天最近,是人间与天庭沟通的神圣通道。因峰顶有玉皇殿而得名,主祀玉皇大帝,殿宇巍峨壮观,金顶在雨雾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玉皇顶泰山无字碑静静伫立一旁,它不仅是古代帝王封禅祭天的标志物,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我凝望着它,仿若能看到历代帝王登顶祭天的盛大场景,听到那庄严肃穆的祭文宣读声,它引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和权力的深深思考,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沧桑变迁,权力的更迭兴衰,以及文化传承的坚韧力量。
站在山巅放眼望去,眼前远近是一片雾茫茫的世界。雨雾缭绕,仿若置身于仙境之中,一切都变得虚幻而缥缈。我倚着护栏,任由雨水打湿衣裳,却全然不觉寒冷,内心反而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释然。在这片苍茫中,我是沧海一粟,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世界的广阔和深奥;站在这里,在这远离尘嚣的宁静之中,我似乎找到了内心深处遗失已久的平静与力量,仿若所有的烦恼、疲惫都被这山风、这雨雾轻轻卷走,只留下一颗澄澈空灵的心。
雨势渐小,可时光不等人,尽管心中满是不舍,我也深知必须下山了。下山途中,我特地将陪伴我一路的拐杖,遗留在一个陡峭的石梯边,希望它能像曾经帮助我一样,为后来的登山者提供一些助力,让这份温暖与关怀在泰山的山路上延续。等我下得山来,已近黄昏,神奇的是,雨竟然奇迹般地停了,天边还出现了一抹绚丽的霞光,仿若大自然馈赠的告别礼物。那一刻,我遇雨的惆怅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欣慰和满足,仿若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仪式,收获了满满的精神宝藏。
雨中登泰山,在雨中漫步于山间小道,我仿若化身为一个时光的聆听者,一个自然的感知者,能够清晰地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自然的呼吸。那雨滴落下的声响,仿若古人的足音;那山风拂过的低语,仿若历史的呢喃。这种与自然和文化的亲密接触,仿若一场灵魂的滋补盛宴,让我更加热爱生命,懂得珍惜每一个当下;让我更加尊重历史,敬畏先辈们留下的智慧结晶;让我更加珍视环境,明白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雨中登泰山,给我以深刻启迪:人生有如这场登山之旅,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一路上,我们会遭遇风雨的突袭,会面临陡峭山路的考验,会在迷雾中迷失方向。但只要我们心怀勇气,如在雨中毅然登山那般,不畏惧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辍,像攀登泰山主峰时一步一个脚印,不轻易放弃,就一定能够到达心中的光辉顶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雨中登泰山,更是一场对人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磨砺。旅行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目的地的完美无瑕,而在于过程中的每一次体验,每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次自我的突破与成长。在这场雨中登山的旅程中,我学会了在困境中坚守,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自然与历史的怀抱中汲取力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雨中游泰山,了却了我的一个宿愿。大有所获,又颇有遗憾——不见清晰的胜景,不见泰山的日出,未能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无暇顾及、无缘一睹只有郭沫若老先生才解开谜团的“虫二”石刻的芳颜……唉,人生岂能尽如意?但或许,正是这些遗憾,让泰山在我心中永远保有那一抹神秘圣洁,让我对它始终怀着一份敬畏与向往。
雨中登泰山,泰山在我心中仍然是一个难予触及的圣山福地,泰山于我依然神秘!不过,人生中能在心底葆有几个神秘,肯定是一件莫大的幸事。它们仿若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追逐的乐趣与探索的激情。
回首望去,泰山在余晖中朦胧依旧,神秘如初。而我,带着这份难忘的记忆,怀揣着满满的感悟,踏上了归程,知道自己已然被这场雨中登泰山之旅所改变,变得更加坚韧,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懂得珍惜人生中的每一次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