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先后来过几次鲅鱼圈,差不多都是从内地返回的时候路过这里。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这里一直都在搞基础建设,公路还没有铺上水泥,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卷起的尘烟被风吹到半空中,经久不散。路边有一些不知道在哪里移植来的树木,被密密麻麻的木架子支撑着,怎么看怎么像架着拐行走的病人。
还有几栋黑乎乎的楼房在海边孤孤单单地直立着,又矮又旧,像临水垂钓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在海风的吹拂下昏昏欲睡,随时随地都要倒在海滩上似的。我仅仅是个匆匆的过客,所经过的也是别人的时光,这里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所关心和在意的地方不在这里。我的目光在这里停留片刻,就会随之远去。
一座城与一个人的秉性是否相同呢?有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一旦形成是很难用思想去改变的。因为那些东西已经根植于骨髓里,要怎么清除出去?这些东西清除不掉,还谈什么改变?我对鲅鱼圈的最初印象是既黑暗又脏污,有洗不净的感觉充填在心头。
许多年后,我又一次来到这座城市,想不到的是,竟然让我的审美立场发生了动摇。
大巴车停靠在山海广场,下车就看见远远的海面,伫立着一尊曼妙多姿的雕像。那是刚刚树立起来的鲅鱼公主像,高达六十多米,不锈钢材质,通体为浅蓝色调,人身鱼尾,两手托举着一颗明珠,仿佛从海里一跃而起。这是鲅鱼圈这座城市的新形象,是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的。那颗明珠的闪烁,是照耀暗夜的明灯,给海上行程的人们指明了回家的路。
迷人的渤海湾,曾因一段美丽的传说而口口相传,当这个传说真的揭去神秘的面纱,展现在那里的时候,也让这里涌起希望的热潮。海水里的鲅鱼公主,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苏襦裙,双手托举着明珠,面带微笑,双眸之中闪现出无限的温柔。在阳光的照射下,一身灵气地从海底冉冉升起,显得那么的华美,那么的高贵,那么的令人敬仰。
悠悠海风,卷起层层波浪,堆起的浪花簇拥在它的脚下。对于渔民来说,海水不是浪漫,也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在大海里理解大海,在风浪里理解风浪,平安的价值是谁都懂得的,有这样一位神明的佑护,让出海的人们多了一份自信与坚强。
鲅鱼圈区隶属辽宁省营口市辖区,位于营口市南部,距离营口市老城区约六十公里,为营口市的新市区。从一九八四年建区开始,仅仅不过三十年,便成为东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生活发展最快的地区,从一个小渔村蜕变成一个现代化港口城市,这个速度不能不让人惊叹。
我这个旅行者不知不觉间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这座城市在我的眼里一直都是黑白底片,此刻所看到的色彩斑斓的一面,让我不由地打开心扉,装下了这座城市的全部。
二
我是在夜晚的时候进入熊岳镇的,第一次来这里,也是听人的传闻,希望能够得到证实。我所居住的客房在二楼,天明的时候,有一股香气便飘进来,唤醒了我。闻得出巧克力的味道,不由地反思了一番。东北人的口味在不断地翻新,更趋于年轻化和市场化。不是吗?我想去证明一下自己的判断,当然只是想去证明,而不是要亲自去实践,这样的口味是不符合我的。
出门来,瞥一眼,果然看见一对小情侣,两个人坐在桌前,两只手在相互帮助,亲密地往对方的嘴里相互喂食。一边细细地品味着,一边深情地凝望着。甜甜蜜蜜的感受让我不忍直视,他们在增加着爱情的甜度,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也有了一份感受。蜜意在某些程度而言,是在说明这里有多么的恬静与洒脱。
我沿着这一条街走去,青石板铺就的街,被街两边古色古香的民居衬托着,一股气韵在其间糅合着,演化成一种亮色,有多少故事打印在这条街上,得需要自己去发现。
还别说,我很喜欢在这样的街巷里穿行,建筑群落里包含着的古老,是一种清朗,在彰显其庄严与整饬。这是一种气势,一种壮阔,同样震撼人心。
既然是一座城,便是一座工事,一座关隘。据史料记载,唐显庆三年,薛仁贵讨伐高丽温熊山,大战于此,该城初为高以石所垒,长约二十余里,故称为“石城”,元代时该称为熊岳。
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对城镇的修建与维护,可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有多么重要。熊岳城的北门便是明代的残存,此门被称作“绥德门”,城门的名字有安抚、安好之意,显示着城防的固若金汤。这里的城墙与别处稍有不同,为大条石基础,青砖墙面,白灰勾缝,墙内由黄土泥沙夯实,是典型的明代城防工事的砌法。原本南城门也是同时代修建的,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只有一些残石条遗迹了。转来转去,有自己的收获,有自己的认知,古城的古是要从内心深处感悟的。
古城四周的城墙目前也仅剩下西城墙和东城墙,南北城墙均已不在。行走在这里会发现,沿街的民居及院墙用料,基本都是城墙的青砖。不用说,城墙用砖被民众拆下,用于自家的房屋建设了。保护历史的意识,是近几年才得到加强的,也不能怪民众了。
古城里还有些古建筑,保有四合院的形式,结构完整。这是让我感觉到欣喜之处。这些民居依旧有辽南特有的囤顶和有硬山顶,基本还保持着当年建造时的格局与风貌。我总是相信,一座城市最好的建筑是帮助人们构建和提高理想的。虽然时代已经将那一页翻了过去,然而,理想是终究不会破灭的,人类正是凭借着理想而走向了更加光明的未来。
三
当人们生活在盛大的海洋气息里,呼吸中有海水的节律,皮肤上有海风留下的印痕,血脉里有洋流的动能,以致连瞳孔里都是满满的波光粼粼。这些还不够,这里的人们遵循靠海吃海的传统习性,已然形成了集体意识。
大海之大,所提供的食物,是江河湖泊所无法企及。鲅鱼圈这个名字由来已久,早在清康熙年间,这里就有渔船来捕捉鲅鱼了。每年的夏秋之季,是捕捞鲅鱼的最好时节。因这里地处海湾,环形的地理位置是活脱脱的一个半圆,就如同一个圈圈,又因鱼量产量高,而把这里称之为“鲅鱼圈”。
这里的鲅鱼主要以蓝点马鲛为主,它属暖性上层鱼,身材矫健而多姿,最大的一条有一米见长。它们夏秋季洄游,到渤海湾产卵,人们便遵循着这条规律进行捕捞。鱼群过处,卷起一个个的旋涡,海水荡漾,此时所展现出的水纹是让人眉头舒展,喜笑颜开的纹理。这些鲅鱼的繁殖速度是那么的快,又那么的多,充斥在海湾里,一眼望去,谁的心都要蹦出来。
渔船出动了,两艘船为一槽,拉动渔网,向一边的海岸靠近。鱼头攒动,纷纷浮出水面。鱼群狂躁不已,腾空而起,那场面真的热闹非凡。
鲅鱼是这座城市的标志,也是这座城市的一个招牌。来到这里,不吃上一顿鲅鱼,就等于没有来过。对食物最大的珍惜就是好好吃掉,包括之前的烹制,要努力保留它的鲜度。
红烧、糖醋、干煎、大烤、酒呛等等烹饪手法,对于鲅鱼都是完全可以的,似乎怎么制作,都合乎它的肉质。惯常的红烧,味道浓重而热烈,像大潮一样涌来,有淹没之意味和功力。普通的清蒸,香味清淡,优雅而有格调。这里的鲅鱼馅饺子,可是要不能不尝一尝的,白晶晶的饺子皮,透出里面食材的底色,精巧而又别致。咬一口,鲜香的味道,立刻充盈味蕾,蓬勃暄软,软玉温香,让人欲罢不能。北方人对饺子情有独钟,而配上鲅鱼的香气,绝对算得上是人间绝品,不能不说,这是绝对的家乡味道,占据着口中味蕾与灵魂记忆。
又要离开了,站在海岸边,再回头看看鲅鱼公主的雕像,不禁对这里又有了高度的认识。这片海的鲜度,让人产生一种信赖与满足。饮食文化要先有大众生活作为基础,然后才能有更多的发展前景。能成为一种文化,必然要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才是应有的面貌,也是真谛所在。
我想起与鲅鱼圈的结缘,不就是一种洄游吗?构成洄游的,可能是生命里的偶然,却也有一定的必然。辽阔的海湾,是物竞天择之选,冥冥之中有谁能够抗拒呢?
想起鲅鱼圈,我就会想起美人鱼的传说,而后会想起来到海边的人们,都齐刷刷地长出了鳍和鱼尾,那将是何等壮哉的鱼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