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箭峪岭雪山记(散文)

傅清尘 2月前 76

箭峪岭海拔2449米,是秦岭山脉东部的第二高峰。山顶位于陕西省的蓝田县,渭南华洲区和临渭区的三地交界处。岭上生二水,北入赤水河,南入灞河为其河之源头。箭峪岭风景秀美,令人留恋往返。我已多次到来。上一次在七月份,那时候箭峪岭上正是草绿花香的季节。

前两天传来秦岭东线普降大雪的消息。这才刚入冬就下雪了,实在令爬山人向往,我自然是不会缺席。十一月二十三日是个周六,早上九点到了箭峪岭所在的青坪村。在村子最后面我们下车。四个月没来,看到家家门前原本的菜园子被平整成了停车场。估计并不是一辆车能收十元的停车费比种菜划算,而是配合村子旅游需要。因为政府花巨资在河道上修建的高等级高架公路已经开通,结束了之前的一条进村便民路。现在是从村头老路进村,从村子最后面的新路出村,极其畅通。

我也算是见证了青坪村近几年的变化。在全国正恢复“退林还耕”的局面下,更为当时全面推行“退耕还林”时,保留下来青坪村的决策者叫好。我也明白,当时这个山村能保存下来,与村内的红色教育基地有关,那就是著名的“灞源革命历史纪念馆”,是老一辈革命家汪锋在此的办公地。每年七一前夕,有许多单位来此团建,这就是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

今日看到,坐落在山坡上的小山村沐浴在金光灿烂之中,房顶上雪白得耀眼,枝头翠绿的叶子上托着白雪后,那树便多了诗意。红透的柿子上顶着一层白雪后,那结满果实的柿子树便耀眼夺目,令人赞不绝口。可以说,青坪村是箭峪岭风景中的重要存在。

开始进峪上山,山坡上的雪没有预期的多,零零散散,残雪上还被枯草碎屑落得脏乎乎的。想想也正常,必定才刚入冬,近几天还天天晴天大太阳,峪口中的雪是保存不了太久的。可往上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是这样后,让我们感到有些失望。冬季的深山上,没有叶子后近看远瞧皆一色,森林光枝条,山坡尽枯草,无雪的山上满目枯色。没景可看下,大家走的很快,期待在高海拔的山顶上能看到美景。

明明是阳光灿烂,却在向上走的途中明显感到越走越湿冷。气温下降很快,寒气逼人,走时一身汗,停下来两三分钟就冷得受不了。我望着阴面山坡上越来越厚的雪,和山涧的水一路奔流而下,判断是太阳把山顶上的雪晒化了,雪水带来的寒冷。

登箭峪岭,前期是在极缓的山腰向上,也是之前的古道。走约两公里多,至灞水源头附近后需翻上坡顶,山自然陡峭起来,急速拔高。在沿河道东面拐向通往源头的最后一条路上,仅仅从东坡走向西坡不到两百米,路况大不相同。之前走的阳坡路上全是冻土,现在阴坡的路面上全是厚厚的冰层,很滑,大家纷纷停下来套冰爪。

今日灞河源头的水流仍是滴滴嗒嗒,看不出比七月来时的快慢。然而,从此开端的山涧,由细流哗啦啦的一路向下,在峪口冲激出宽阔的河床,奔向灞河。这就是生生不息。灞源头算是一景,好多人停下来与其合照,我没有停留。实在太冷了。

继续向前,开始跋高。雪厚坡陡,大家累得都走不快。在距离山坡顶上垭口不到百米之高时,突然之间雾气充满四周,随之而来起大风了,吹得浓雾绕山缠树。植物上开始有一层薄薄的霜,且是越来越多,很快压住了枯色,呈浅白色了。如此变化,让长年冬季爬山,多次见过雾凇的我心生欢喜。

令人惊喜的是雾凇形成的速度极快,转瞬之间所有植物雾凇结满,山林变了模样,穿上毛茸茸的雪白外套,树上树下万物皆换新装,玉树琼枝,森林成了冰雪的童话世界。如此盛况,让大家纷纷停下脚步拍照,惊叹声不绝于耳。这时候遇到“夜爬”下山的驴友们也停下来拍照。问其山上是不是雾凇更壮观?答曰:“山顶上下来时还没有雾凇,不如这里漂亮。”大约过了十分钟,又从山顶下来的驴友说“快上去,山顶上雾凇比这里更美!”我们还是不为所动,坚持边走边拍。实在是太梦幻了。当所有植物穿上雾凇后,美得让我们不想错过眼前。但是,看到越往上雾凇越白越长时,心里开始按捺不住。

当狂风碾压般地迎面扑来时,我们走出森林,来到了海拔约2300米的垭口上,视野无限开阔。只见雪中低矮的灌木丛上,雾凇更厚、更长、更洁白。这里的雾凇被狂风雕刻出了精致的纹理,似是精美的洁白玉器,又似海底珊瑚盛开在雪山之上,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令每一位走出森林的人异口同声:太漂亮,太神奇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画面让人忍俊不禁。那就是每一位冲出森林后,立刻顶着狂风,踩着深雪,狂喜地扑向那些如是雪做成的植物前狂拍,可不到两分钟后像是听到口令般,快速钻进山神庙旁的箭竹林里,纷纷穿上背包里的所有衣服。垭口本来就是通风道。狂风之中体感更冷,已是零下17度了。这个低温让刚刚进入冬季的我们实在难耐,就连石质的山神庙都被上了一身雾凇冰衣。

先我们半小时到垭口的领队,说我们太幸运了。他上来时还没有雾凇。一刻钟后,山上像施了魔法一样,一下子变了样。此言不虚。雾凇本是大自然的杰作,可遇不可求。是湿度,风速,温度三者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是神奇的存在,大自然的恩赐,更是上帝让雾气开花,以最美的姿态呈现!

离开垭口,开始踏雪钻进茂密的箭竹林。欣喜地看到所有的箭竹只是形似了。冬季本是不落叶的枯黄箭竹林,现在通体穿上带着花纹的雾凇后,那浑身尖长的竹叶成了洁白的大花瓣,花枝招展,正在狂风中舞姿翩翩,全是兴高采烈的幸福模样!

第一次爬雪山的驴友说“如果你不说是箭竹林,我是根本想象不到的,这也太不可思议,雾凇太神奇了。”的确如此,真是美得只能用神奇形容了。雾凇是天地间的造化,大自然的奇迹。并且,我一直都认为,雾凇是上帝奖励给恶劣环境下,生存植物们的圣洁霓裳,使其在严寒之中盛装亮相世间,更是严寒冬季里盛开的最美和最神奇的花儿!同样也是对不畏严寒,不舍追求自然之美的我们的奖赏。让我们来分享这场盛宴,是天地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不,我们所有人的毛发上也长出了雾凇花,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通向箭峪岭山顶的最后一段,一面山坡是大草甸,一面是陡峭的石海连着山谷,人从山脊向上走。当走出洁白的箭竹林后,便置于空旷的大草甸上了。狂风怒吼之下,我们头上的雾凇更厚了。几位长发女子被我笑为一头粉丝披挂。这也表明气温更低了。冷得光滑的登山杖上裹了一层冰,冲锋衣表面一层的霜,戴着手套的手指冻得生疼。

草甸上的草全藏在了一尺多厚的雪被子下,白雪皑皑,成了千里雪原。万亩大草甸中,唯一的那棵如是从雪里长出的雪树成显眼包了,不仅独树一帜,还美成了绝品。这是一棵顽强的树,是违反了“南草北木”自然规律的树。生之不易。在成年累月的狂风肆虐下,身姿扭曲,枝杆形如盆景。这会儿在更大的风,更浓的雾作用下,不但风刻的纹更精美,毛茸茸的雾凇也更长更立体和灵动了,博得人人赞之。

越接近山顶狂风越大,有些地方雪过半米厚,狂风刮起雪沙成烟,顶风踏雪中走得趔趔趄趄。由于大家都是踩着前面走出的脚窝上行,自然成了一线,姿态统一 ,着实走出了上珠峰的阵势。终于登顶了。迎接我们的是雾浓得天地混沌。狂风如鞭子狂抽在身体上,衣服哗啦啦的响,唯一露出的脸被风拍得通红。好多人的衣服上,从头到脚都是白花花的一层冰粉和雾凇,还口中喷白雾,鼻孔两股烟,是妖是仙都难言。

即便这样也挡不住登山者的激情,个个欢天喜地的在海拔2449米的标致牌前排队打卡拍照。那争着拍照时激情飞扬的样子,把登山人的乐趣展显得淋漓尽致。我们就是要把身披霜染的样子定格下来,以此为荣,不负这一段美妙时光。

本想在山顶上候一场云海,让今天好上加好。结果是看到了山顶上一会儿暗得能见度不足两米,一会儿雪白的大草甸一览无余。一明一暗切换很快,就是不见蓝天。且是暗比亮长。两者,狂风之中的山顶上,冻得实在呆不住。

同伴建议到一旁的电线塔看看,等有云海了再过来。我向那个方向看去,能见度只有一米多,雾浓得脚都看不清。我俩估摸着方向前行,从几个做饭人的身边经过时,看到的如影子一样,举止还呈现慢动作。迎面走过来的人,也是到了跟前才看到。见此,我不想去了。浓雾之下担心迷向。高个子的同伴把腰弯得弓一般说:我可以看到踩过的脚印了,你紧跟着,我们这样走就不会出问题。

摸索着来到电线塔,刹那间天又亮了。看到了清晰的铁塔。电线塔也没有负我们执着而来。铁塔上结满雾凇,俨然成了铁树开花,像是一座艺术品一样壮观。刚拍完几张照片,又暗得眼前的雾凇都模糊不清了。

往回走时雾如沙粒,沙沙作响地抛在衣服上,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凭感觉在深雪中往下切过去。试探在没有人走过的雪上时很希望能遇到人,以此来证明我们没有走偏。几分钟后听到身后有人叫我,回头之际天也亮了一些。看到山顶上的领队说“我在山顶上找了你们很久,就是看不见。”还说我们离开山神庙不到半小时垭口那边风小了,天也亮了,隐约可见太阳。又问我们要不要在山顶上等云海。算了,知足了。赶紧下山,手指冻得僵硬还钻心的疼,眼睫毛上都是冰挂。

从山顶往下走大约两百多米,浓雾就抛在身后了,风力也减小很多,还明显感到不太冷了。快到箭竹林时能隐约看到太阳了,这可能就是领队说的一个多小时前就是这样的天气吧。

出乎意料的是雾淡天亮后,竟然看到了与一个多小时前有些不同的景象了。上来时看到的万物洁白,雪地里长出的植物上雾凇正浓,枯草开奇花,百花开一色,山顶成瑶池。花仙子们正乘着风势,摇曳生姿,多像是正在踏雪欢唱,庆贺这一身华丽服饰,也像是在招呼我们:“快看我们多美多漂亮呀!”在我眼里,其意境胜过七月间的山花烂漫,多了一份奇幻圣洁。

然而这会儿看到,那在一个多小时前本是新鲜出炉,质感坚硬的雾凇,居然是湿软散形,水塌塌的不成样,尤如昙花一现般正在凋谢。让我们的心情从上来时的叹其神奇,转换成了无可奈何的惋惜。再次见识了大自然的威力和创造力。

温度回升的太快了,快得不但雾凇渐化,山坡上的冻土都开化成烂泥了。其实也正常,我们只是赶上了前三天气温骤降时的那场大雪,又恰逢前后不到两小时的雾凇形成。可以说是幸运之极。真可谓在最恰当的时间到了最佳的地点,遇到了最美的风景。结果就在箭峪岭的雪山之中,赴了一场大自然的饕餮盛宴!

尤其在我一个多月后写下本文时,秦岭再无下一场雪。那么,这一次的箭峪岭雪山之行,竟然成了2024年冬季雪山的最美绝唱。更加让我感到万分幸运!

2024/12/20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