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之旅(散文)

笑傲张 2月前 137

办公室的书架上,豆豆的三部曲被反复翻阅,书页都已泛起毛边。其中,我对《遥远的救世主》情有独钟,这本书我精读了三遍,由它改编的电视剧《天道》,我也看了四五遍。

书中丁元英的话语犹如一束强光,穿透我内心的迷雾。“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或许是因为我未遵循规律,未看透事物本质。

而“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则让我明白,内心的觉悟才是解脱的关键。

就像书中的芮小丹,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不依赖于他人的定义,而是源于内心对争议和真实的坚守,这种对本心的忠实,是一种深刻的“悟”。这与《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传达的通过内心修性洞察本质、超脱苦难的理念不谋而合,让我明白解脱需从心开始,向内探寻。

当我沉浸在这些思考中时,西宁的同学突然在微信里发了句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种不期而遇,我迫不期待地和她分享书中的感悟,倾诉自己在生活中的困惑,坦言虽明白内心觉悟的重要性,却难以在现实的泥沼中自拔。

同学沉默片刻后,发来一段文字:“或许你该来西宁看看,这里广袤的草地、湛蓝的天空、矮到可以触碰的白云,能让你沉静下来。带你去塔尔寺,那是一个充满灵性与智慧的地方,也许能让你找到内心的答案。”同学的话,如同在黑暗的井下递来的绳索,给了我一丝希望。

怀揣着对解脱与答案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西宁的旅程。抵达西宁后,同学热情迎接,见面第一句便是:“走。塔尔寺。”简单而有力。

初到塔尔寺,仿若听到从远古悠悠传来的袅袅梵音,在心底轻柔地萦绕徘徊,牵引着我。站在塔尔寺的山门前,刹那间,尘世的喧嚣仿若被一道无形且坚实的屏障隔绝在外,内心被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满满填充。这使我联想到《金刚经》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界的喧嚣繁华皆为表象,唯有内心的宁静才是真实可触的。也正如《楞严经》所讲“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人们往往因迷失本心,被外界表象所左右,而此刻站在塔尔寺前,我开始审视内心,探寻真实。这与丁元英所说:“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似,我们内心的文化属性、认知模式,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应对方式。

踏入塔尔寺,好似步入了另一个独特的时空维度。寺庙依傍山势而建,错落有致的建筑在日光温柔的轻抚下,散发出古朴而凝重的气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每一块砖石、每一道纹理,都像是忠诚的历史见证者,默默讲述着塔尔寺这六百多年来的兴衰荣辱。《华严经》有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我不禁轻声感慨道:“你瞧这座寺庙,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与虔诚信仰,就如同我们的心能够描绘出世间万物的模样,这座寺庙亦是人们心灵的生动映照啊。”同学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震撼与动容:“是啊,在这纷繁浮躁的世界里,能留存下这样一片宁静的精神净土,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种对心灵创造世界的感悟,又与佛教中“心生万法”的理念呼应,我们的内心状态决定了对世界的认知。正如《楞伽经》所言“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我们所感知的世界,皆源于内心的造作。丁元英也曾讲过“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在塔尔寺的环境中,我愈发觉得,我们内心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塑造了我们的生活轨迹与对世界的体验。

寺内香烟袅袅升腾,与轻柔的阳光相互交织缠绕。石板路上,虔诚的信徒们身着朴素衣衫,他们一次次无比虔诚地俯身。先是双手合十,掌心紧紧贴合,仿佛在向神明传递着内心最为深切的祈愿,而后缓缓跪地,膝盖与地面接触的瞬间,带着一丝轻柔的缓冲,却又无比坚定。他们额头轻触地面,久久停留,那一刻,时间仿佛为他们定格。

望着他们,我不禁忆起《金刚经》中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轻声说道:“我们平日里拼尽全力追求功名利禄,错以为那便是生活的全部,可看看这些信徒,他们所求的如此纯粹,我们是不是太过执着于那些虚幻不实的东西了?”这些信徒不为外界所动,一心向佛的虔诚,正是对“离相修行”的生动诠释,不执着于物质表象,专注内心修行。从人的角度看,这契合《佛遗教经》里“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人若减少对外在物欲的追求,回归内心,便能减少苦恼,专注修行。

丁元英谈及文化属性时,强调了人受文化影响产生的习性与观念对自身行为的制约,而这些信徒摆脱了世俗物欲文化的束缚,坚守内心纯粹的信仰,正是一种对自我文化属性的主动修正。

漫步于寺中,目光被墙壁上精美绝伦的壁画深深吸引。这些壁画色彩斑斓绚丽,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佛教的经典故事,也有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它们宛如一部部无声却生动的史书,鲜活地展现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驻足在一幅幅壁画前,凝视着那细腻入微的笔触,我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展开了一场静谧的心灵对话。此时,我若有所思,“这世间的虚幻与真实,界限似乎如此模糊难辨。就像我们平日里忙忙碌碌,一心追求物质的富足,错以为那便是真实的生活,可到了这里,才惊觉或许一直都在虚幻的迷雾中徘徊打转。”就如《心经》里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只有当我们放下内心的种种挂碍,才能远离那些颠倒错乱的梦想,看清这世界的真实模样。而《维摩诘经》中也提到“心净则佛土净”,内心纯净无染,所见世界也会变得清澈澄明。

从壁画所展现的宏大佛教世界中,我体会到世间万象皆为虚幻流转,唯有内心的清净无染,才能照见真实,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从对世界的认知层面,《楞严经》说:“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世界万物皆为心的呈现,心若被污染,所见世界便充满虚幻与迷惑,只有心净,才能见世界本真。丁元英说过,“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面对壁画所呈现的虚幻与真实,以及对世界本质的探寻,唯有通过自我内心的觉悟,才能真正看清世界,不被表象迷惑。

同学感慨道,“可放下谈何容易,生活中的诱惑与烦恼总是如影随形、接踵而至。”我望向远方,目光轻柔地落在殿宇的金顶上,缓缓说道:“或许这便是修行的意义所在吧。就如同《楞严经》中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生活中的诱惑与烦恼,就如同那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我们只盯着手指,而忘却了月亮的光辉,便永远无法触及到生命的真谛。我们不能被这些表面的诱惑所迷惑,而要透过现象去洞察本质。《法句经》亦云‘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哪怕是微小的贪念与嗔恨,日积月累也会遮蔽我们的本心,只有时刻保持警醒,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就如同达摩祖师所言:“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当今。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面对生活的起伏诱惑,保持内心的安然与清醒。

在面对生活中的事时,《道德经》(虽为道家经典,但与佛理相通之处颇多)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相依,我们不应执着于一时的得失,应保持平和心态,洞察事物本质,这与佛教倡导的不执着、平常心一致。

丁元英面对商场风云变幻,始终保持冷静,遵循商业规律行事,不被短期利益诱惑,正是这种不执着于表象,洞察本质的体现。他的行为让我明白,在生活中面对诱惑与烦恼,我们也应如他一般,以智慧和定力去应对。

就在这时,天空中忽然飘起了小雨。我们赶忙躲到一处屋檐下,却看到一位僧人在雨中依旧全神贯注地清扫着庭院,雨水悄然打湿了他的衣衫,他却浑然不觉。我惊讶地轻声对同学说:“你看那位僧人,在雨中还能如此专注,这需要多大的定力啊。”同学若有所思地回应:“这大概就是佛法中所说的不受外界干扰吧,我们要是能在生活的风雨中也保持这样平和宁静的心境就好了。”这位僧人不为风雨所扰,专注于清扫,体现出佛教中“定”的境界,不为外境动摇,内心安定如山。这体现了《圆觉经》中“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内心的安定与清净是修行的根基,只有具备这种定力,才能在修行路上不断前行。

丁元英在面对各种复杂状况时,内心的笃定从未改变,他对自己所坚持的理念和原则坚定不移,这种定力与僧人在雨中坚守清扫的定力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在外界干扰下对内心坚守的体现。

雨停之后,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经堂。经堂内,僧人们正在虔诚地诵经,那低沉而悠扬的声音,仿佛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深情呼唤。每一个音节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轻柔地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在这诵经声中,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祥和的净土,所有的烦恼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走出经堂,阳光温柔地洒落在身上,带来丝丝温暖与柔和。一只小鸟从头顶轻快飞过,欢快地鸣叫着,仿佛在为这美好的世界吟唱。望着小鸟远去的身影,同学感叹道:“生命就如同这小鸟,如此短暂,却在这瞬间展现出美好。”我轻声应和着:“正如《法华经》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小鸟的生命与我们的生命,本质上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生命瞬间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们不应轻视任何一个当下,因为每个当下都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全部。《无量寿经》里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虽美好殊胜,但也是由当下的每一念善因积累而成,所以当下的修行至关重要。”

在这经堂的诵经氛围中,我感受到“心存善念,步步生莲”,每一个当下的正念修行,都是通向解脱的基石。从万物角度,《法华经》提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法性与位置,我们应尊重万物,从每一个当下的事物中领悟佛法,借假修真,以万物为镜,观照内心。

丁元英对音乐、对文化的理解,展现出他对世间万物独特的感知与尊重,他从不同的文化载体中汲取智慧,如同我们从世间万物中领悟佛法,都在通过外界事物来丰富和提升对自我及世界的认知。回想起一路走来,塔尔寺的种种景象,《华严经》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在我心中悠悠响起。

这次旅行真的让我深刻反思,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迷失初心,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带偏,以后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同学深以为然:“没错,初心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能让我们在茫茫人生路上不迷失方向。”初心恰似佛教中的“菩提心”,是我们在修行之路上保持方向的根本,一旦迷失,便易陷入迷茫与困惑。在修行过程中,《大方广佛华严经》还提到“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若失去初心,即便做诸多善事,也可能偏离正道,可见保持初心的重要性。

丁元英在古城的隐居生活,看似超脱世俗,但他内心对自己追求的“道”始终未曾改变,这种对初心的坚守,在世俗生活中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提醒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要坚守内心最初的信念。

而看到寺内僧人们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身影,我又忆起《地藏经》中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大誓愿。这让我对慈悲与奉献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在追求自我解脱的同时,也应心怀众生,尽力去帮助他人。

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得失,而忽略了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地藏菩萨的大愿时刻提醒着我,要有更广阔的胸怀,去关爱他人,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是佛法的核心精神之一,我们应将这份精神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这种慈悲精神,是佛教修行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在尘世中应秉持的处世态度,以爱与善对待他人。从对人的关怀角度,《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倡导我们以慈悲心对待每一个人,视众生如父母,心怀感恩与关爱。

丁元英虽未直接践行佛教的慈悲之举,但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尤其是对王庙村扶贫一事,展现出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关怀,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改变命运,这何尝不是一种在世俗中的慈悲,以另一种方式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与责任。

离开塔尔寺时,我深知,无论是《遥远的救世主》中的智慧,还是塔尔寺所给予的心灵触动,都在告诉我:真正的宁静与解脱,不在远方,不在外物,而在我们内心的觉悟与坚守。“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份感悟,将伴随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澄澈。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