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大寒(散文)

沈念风 2月前 89

大寒,这一年最后的节气,像一位冷峻而深邃的老者,带着岁月沉淀的庄重,迈着沉稳的步伐,悄然走进了时光的庭院。

清晨,世界仿佛被一层寒冷的轻纱所笼罩。推开窗扉,那凛冽的空气如同一把锐利的剑,瞬间刺入骨髓,让人不禁打个寒颤。但这寒冷之中,却有着一种别样的清冽与纯净。远处的山峦,像是被大自然用白色的颜料重新勾勒,连绵的山峰在寒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山上的树木,虽已褪去了繁华的外衣,只剩下干枯的枝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也有一种倔强的美,仿佛在向严寒诉说着生命的不屈。

村子里,袅袅升起的炊烟是这大寒之日最温暖的符号。那一缕缕淡蓝色的烟雾,从烟囱里缓缓升腾,在寒冷的空气中打着旋儿,然后慢慢散开,融入到广袤的天空之中。这炊烟,是家的呼唤,是生活的气息。它代表着灶膛里燃烧的火焰,那火焰舔舐着锅底,将锅里的食物煮得热气腾腾。厨房里,母亲忙碌的身影在烟火中穿梭,她熟练地准备着早餐,那锅里煮着的粥,散发着谷物的香气,弥漫着整个屋子。这香气,是岁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忘怀的温暖。

街巷里,早起的人们呵着热气,互相打着招呼。他们的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虽然被寒风吹得有些红扑扑的,但眼神中却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卖早点的小摊前,热气腾腾的蒸笼里,是白白胖胖的馒头和香气四溢的包子。摊主熟练地将食物递给顾客,双手在寒冷与温暖之间交替,这一递一接之间,传递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大寒时节有着独特的习俗。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忙着准备腊味,腌制各种肉类。那一排排挂在通风处的腊肉、腊肠,像是岁月的馈赠。猪肉经过盐、香料等精心的腌制,在大寒的寒冷空气中慢慢风干,变得紧实而富有风味。这腊味,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对传统的传承,对新年的期待。每一块腊肉都蕴含着家人的心血,它们将在新春佳节的餐桌上,成为团圆的象征。

还有的地方,大寒这天要吃糯米饭。糯米被视为冬季驱寒的佳品。人们会将糯米与腊肉、腊肠、花生米、香菇等食材一起煮。当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出锅时,那浓郁的香气弥漫开来。糯米的黏糯,腊肉的咸香,花生米的香脆,香菇的醇厚,各种味道在口中交融,给寒冷的身体注入一股温暖的力量。这糯米饭,是大寒节气里舌尖上的温暖慰藉,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

然而,在城市的角落,大寒却有着另一番景象。高楼大厦林立,冰冷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冬日的寒光。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戴着帽子和围巾,只露出一双眼睛,在寒风中快速地走着。汽车在马路上呼啸而过,尾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成一团团白色的烟雾。城市的繁华在大寒的笼罩下,似乎多了一份冷漠。人们在这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忙碌着,为了生活奔波,却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好。与乡村的温情脉脉相比,城市的大寒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孤寂,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与自然、与他人的亲密联系。

大寒时节,大自然也呈现出一种极致的状态。河流冰封,那厚厚的冰层像是大自然铸就的一面镜子,平滑而坚硬。冰下的河水,依然在缓缓流淌,虽然看不见它的身影,但能感觉到它的生命力。就像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表面上看似坚不可摧,但在内心深处,总有一股力量在默默涌动,等待着破冰而出的那一刻。湖面上,偶尔有几只野鸭在冰缝间游弋,它们不惧严寒,在冰冷的水中觅食嬉戏。这些小小的生命,在大自然的严酷考验下,展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它们教会我们,即使面对困境,也要勇敢地寻找生机。

田野里,一片寂静与荒芜。曾经的绿意盎然早已不见,只剩下枯黄的秸秆在寒风中摇曳。但这片看似死寂的土地,却孕育着无限的希望。就像人生中的低谷时期,虽然表面上一无所有,但在这片荒芜之下,新的生命正在悄悄孕育。种子在土壤里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它们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这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心怀希望,因为每一个寒冬的尽头,都必然是春暖花开。

午后,阳光终于穿透了云层,洒在大地上。那温暖的光线虽然不足以驱散所有的寒冷,但却给人带来了一丝慰藉。老人们搬着凳子坐在墙角晒太阳,他们眯着眼睛,享受着这难得的温暖。阳光照在他们满是皱纹的脸上,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他们不顾寒冷,追逐着阳光的影子,笑声在空气中回荡。这阳光,如同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虽然短暂,但却足以照亮我们的心灵。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了一片火红。那绚烂的色彩,像是大自然最后的狂欢。寒鸦在天空中飞过,它们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孤寂。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人生的暮年。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