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节(散文)

夏侯景逸 2月前 93

我小时候,老家合阳农村过年时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节”。

“吃节”有两种,一是在大年初一上午,请本村或者同一条巷子里的新媳妇,到各家各户吃饺子;一是大年初四,请去年出嫁的、本村或者同一条巷子的姑娘,在回娘家拜年时到各家各户吃饭。

大年初一一大早,家家户户煮饺子吃。当然,请新媳妇吃节,是单独给新媳妇们准备的,不和自己一家人一起吃。

新媳妇呢,是指前一年刚结婚的。我们生产队大约五六十户人家。那时每家的孩子多,好像年年都有嫁娶的喜事。传统的农耕时代,人们信奉多子多福。年轻人到了适婚年龄,就有媒人上门提亲,接着年轻人相亲,相互同意之后,经过双方家长和媒人磋商,经过一整套固定的订婚结婚程序,便举行正式的、热闹的婚礼。

农耕时代,邻里之间你来我往、相互帮忙是常态,所以搞好邻里关系,便是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新婚的媳妇离开自己的村子,嫁到丈夫家,从此以后就要和丈夫家的邻居们好好相处了,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邻居们呢,也对新媳妇表示欢迎和尊重,“吃节”便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于是,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家里的小孩子就有一项任务,请巷子里的新媳妇到自己家来“吃节”。如果家里都是大人,那么只能是年轻媳妇去请,毕竟年龄接近,请新媳妇方便。

我小时候,就请过新媳妇到我家来“吃节”。首先,得到巷子里找,看看新媳妇们此时在谁家。看到离自己家近了,就跟着新媳妇们。一条巷子大概五六十户人家,即使有三四十户人家请,也得按一定的顺序,一家一家慢慢来。往往是新媳妇在吃节,后面跟着四五个孩子在排队,都想着让新媳妇先到自己家。新媳妇呢,穿着崭新艳丽的新娘装,打扮得清清爽爽,被人簇拥着,有点羞涩,又很开心。一般情况,吃节都是就近一家挨着一家,免的大家来回跑。

当小孩子将新媳妇领到自己家时,一进院子就大声喊:“妈,新媳妇来了!”厨房里的妈妈、嫂子或者姐姐们立即走出厨房,表示热烈欢迎,客气地接新媳妇进屋,给她们吃爆米花、糖果等,然后将准备好的饺子和蘸水用的汤汁,放在盘子里端出来,请新媳妇吃。比较讲究的家庭,一定要请新媳妇上炕坐下,家里的女性长辈亲自陪同。

整整一个上午,新媳妇都在忙着吃节,那里能吃的下多少。所以,每到一家,每个新媳妇只能吃一个饺子,意思到就行了。寒暄几句,相互谦让。停留三两分钟,得赶快去下一家。院子里还有几个孩子眼巴巴地等着呢。

在院子里等待之时,几个小孩子也不会闲着,叽叽喳喳,对新媳妇品评一番:谁家的新媳妇长的好看,谁家的新媳妇衣服颜色花式样式好看,谁家的新媳妇头发梳的时髦,谁家的新媳妇喜欢笑……当然,小孩子都懂得,这些话,不能给新媳妇听到。

请新媳妇吃节,吃什么东西应该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村里人对新媳妇的一种友好尊重的态度。同时,也让新媳妇认一下各家的门,认一下巷子里的人。从此以后,大家就要和睦相处,常来常往,这是人情往来友好相处的开端。

大年初四,请去年刚出嫁的姑娘“吃节”。

到了大年初四这一天,一般是去年刚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拜年的日子。那天一大早,刚出嫁的姑娘就带着丈夫,高高兴兴地回到娘家拜年,也许,她们早都想着见到自己曾经熟悉的家、熟悉的人。

请出嫁姑娘吃节,跟请新媳妇吃节差不多。只是大年初四这一天,多数人家都不吃饺子,变成吃菜和馒头。至于姑娘们吃多少,要看请吃节的有多少家。如果请的家庭少,每家就吃一两口菜,两三个人分一个馒头。如果请的家庭多,每家只吃一两口菜,不敢吃馒头。北方人过年蒸的馒头大个,一顿饭至多吃两三个白圆馍就饱了。当然,也有特别体贴有人家,把馒头用刀切分成四块,这样每一块馒头就不算大,别人吃的时候也方便。

当然,请出嫁的姑娘和新媳妇还是有点不一样。新媳妇是刚嫁过来的,相互之间还不是很熟悉,人们对她们客客气气,新媳妇们通常说话少一些,吃东西也很斯文,甚至有些拘谨。而出嫁的姑娘呢,从小生活在一起,说话随便,也可以随意开玩笑,吃东西也随便,虽然她们嫁出去了,但是她们的根在这里,感觉还是从前的样子。然而毕竟是吃节,出嫁的姑娘也会穿新娘子穿的衣服,打扮得比平时好一些,毕竟她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请出嫁姑娘吃节,也是对她们的一种牵挂和美好的祝福,意思是无论你嫁到哪个村子哪一家,这里永远是你的娘家,这里有看着你从小长大的、和你从小一直玩耍的小朋友,还有关心你的邻居的爷爷奶奶、叔叔大娘们,也希望她们以后有时间常回来看看。

说起吃节,让我回想起那年刚结婚时在婆婆家过年吃节的情形。虽然我们在外面工作,不大认识村里人,可是村子里的人却很认真。大年初一清早,村子里就有人到家里叫我,说是请新媳妇吃节。我走到了大门口一看,还有两位和我一起。其中一位我认识,是先生堂弟媳妇,平时回家经常见,稍微熟悉一些。

看到她们俩,我很开心,好歹不是我一个人,免的不认识人的尴尬。平时不在村子,村里许多事我也不知道。有她们俩做伴,起码不至于冷场。

跟着她们,一家一家跑。问好、祝福,听她们介绍,客气一番,坐下来吃一个饺子,接着去下一家。

但是,有一位大娘却让我印象深刻。

自从进入大娘家门那一刻起,环视一下她家的院落、房子,立即能感到这家的主人不同于一般人:院子里收拾的干净利落,房间里的布置也是整洁舒心。大娘的穿着,干净朴素,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然而在她开口说话的瞬间,就能感到她身上特有的魅力。她热情地请我们脱鞋上炕,等到我们几个人都坐好,她亲自用盘子端上来饺子和汤汁,然后她自己也脱鞋上炕,盘腿坐正,将筷子分发到各人手中,请我们吃饺子。当然,我们只吃一两个,大娘还说了一通让人听着舒心的一番话:“今年真好,咱们这样的小村子,一年能有三个新媳妇,真是太好了。看到你们我就高兴,村子里添人添丁,这是多么喜庆的事,只盼着日子越过越好!”听着大娘的话,看着大娘真诚的神态,心里感到暖暖的,感觉这些纯朴善良的村民们早已接纳了自己!

是啊,添人添丁,日子越过越好!这是人们最朴素的愿望!先生家的村子,那时只有二三十户人家,总共一百多口人,算是比较小的村子。那么村子里的长辈,希望村子里人丁兴旺,希望村子越来越好,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美好愿望。

当年回娘家,由于特殊的原因,我是初二回新堡村的,错过了在娘家吃节。当时由于父母不在了,事情匆忙,后来一直在外工作,回去的少,也没有想太多。但是现在想起来,好像错过了和村里左邻右舍一次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一个和他们跟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告别的机会。

往事并不如烟。时过境迁,然而当初过年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那些给人温暖、给人温馨的情景,却长长久久地留存心头,留下了美好。

不知现在的农村,是不是还保留着“吃节”这一美好而温馨的习俗呢?

二〇二五年一月十三日星期一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