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姑(散文)

叶熙辰 2月前 108

都说家中孩子最受宠的是最小的,可是老姑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她在家中排行最小。老姑长得眉清目秀又知书达礼。可是就是她的命最苦。因我爷爷中年早世,老姑不但没受到我爷爷奶奶对她的宠爱,而且她六岁那年还跟着我奶奶去讨过饭。老姑出生1958年,正是国家最困难时期,从小老姑吃糠咽菜,吃不饱穿不暖她吃尽了苦。偶尔有口玉米面干粮奶奶分给她吃,老姑她却说:“娘,俺不吃,俺是家中最小的不干活,还是让哥哥姐姐们吃吧!他们干活累。”从小老姑就懂得“孔融让梨”她非常乖巧懂事。

幸运的是老姑到了上学的年岁,能上学读书,十年寒窗高中毕业。是她最好的年华,那时村里没几个女孩是高中生,老姑高中毕业后,在村里担任十多年的小学教师。她的班集体每年在乡里被评为优秀班级。她送出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三好学生。有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名字叫“小石头”,他家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他爸右腿残疾,靠他妈妈下地劳动。他姐弟三人,他又是家中老大。为了减轻爸爸妈妈家庭生活负担,他想辍学。老姑三番五次做他家长工作,并掏钱给他买书本。最终小石头学业有成,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农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老姑帮助像小石头这样的学生不计其数。她爱自己教书育人的事业,更爱学生。老姑一直教书直到出嫁前一周,才告别她心爱的三尺讲台和学生们。学生们听到老师要走了,班长带头全班同学来到奶奶家。有的拿着笔记本送给老师,有的手捧一包糕点,那是她的学生们这个几分那个几毛,凑起来的钱给老师买的糕点。都是十多岁的孩子们,抹着眼泪来向老师道别。老姑满含热泪,被学生们这份恋恋不舍的情谊感动的热泪盈眶。她怎么能舍得收孩子们的糕点呢?老姑不但没有收学生们送来的糕点,她又掏钱买了几包糕点,每人一块分给学生们吃。她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发奋读书,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那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师生情深,老姑这位辛勤的园丁,她是当之无愧的人民的好教师。

老姑疼爱家人,利用周六日下地劳动。实行包产到户后,奶奶家地里的棉花遍地盛开像朵朵白云。那年秋天周末老姑骑着大架子自行车,驮着一车子棉花,去二十五公里外的盐山县城,南关棉站交棉花。当时都是土路来回五十多公里,回来天色已晚。老姑一点没叫苦没喊累,晚上继续批改作业,第二天又开始奔学校去了。

那年春天我赶完孟店大集往回走,呼呼的西南风呼啸而来,那狂风可真是厉害啊,感觉能把人直接给吹跑了!我骑上车子驮着一车子布顶着大风,车子根本骑不动。于是两手吃力地推着车子和布匹一步一步往前走。累的我精疲力尽才走了几里的路程,到家还远着呢?就在这时,前方我老姑骑着轻便自行车出现在我面前,她说:“我来吧,你骑我这车子”。我的眼里瞬间贮满了液体。老姑才比我大八岁,那种担当,那种时刻想着家人无私的品质,让我终生难忘。老姑心灵手巧,她抽空给我们纳鞋垫,绣枕头,织毛衣。她爱家人胜过爱自己。

老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媒人也是乡里乡亲,给她介绍的对象都是上班吃皇粮的职工,条件都很好。那个时候有一媒人给老姑介绍了一个他家亲戚,居住在天津长得一表人才。八十年代初我们老家农村,谈婚论嫁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奶奶听了就答应了这门婚事。这人就是我老姑父,他虽仪表堂堂可是游手好闲,是位地地道道的天津人。老姑嫁给老姑父,当时还是人人羡慕的婚姻呢?两年之后老姑有一儿子。老姑婚后自己做起了生意,先是在天津王串场露天市场卖粮食,一年四季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冰天雪地,她自己蹬着三轮车进货。一百多斤的麻袋扛起来放到三轮车上。一个身单力薄的妇女,她扛的不单单是大麻袋,她扛的是家的责任。这期间老姑父已接了他爸的班,这段时间还算消停。一袋袋百斤重的粮食大包,压的老姑腰酸背痛。那时摊位都是自己用蓬布搭建的简易棚子。夏天热的汗流浃背,冬天刺骨的寒风打在身上,棚子里暖壶盖都被冻上。两只手背上都冻成了冻疮,两只脚上的冻疮烂的难以脱下棉靴。经常早晨饭忙到中午吃,中午饭忙到晚上吃。起早带晚,干了几年实在干不动了,卖粮食确实不是一个妇女能干的活。老姑又改行自己卖菜。蓬布简易棚子,换成了一间用铁板焊接的简易房子。每天凌晨人们还在梦香的时候,老姑自己起五更睡半夜,三四点钟蹬着三轮车,去十几公里的金钟菜市场批菜。冬天大雪纷飞,老姑把棉被盖在三轮车上,三轮车打滑,老姑就吃力地推着几百斤,一车菜往回走。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干了十多年,直到市场拆迁老姑也退休了。老姑累坏了身体,糖尿病、心脏病,病魔缠身。

老姑很有商业头脑,他那些年省吃俭用,在天津买了两栋旧楼,几年后拆迁分了三栋新楼房。老姑孝敬公婆,每天晚上回到家,给二老洗衣做饭任劳任怨,一直伺候公婆走了。还把儿子供上了大学。就这样一位贤惠能干的女人,还经常遭到家暴。老姑忍气吞声,所有的委屈老姑都咽下,她怕家人们担心,谁也不告诉。老姑精神抑郁了。那时即没电话也没手机,后来我们姐弟四人来天津做生意,知道了老姑受到家暴。那次我和三个兄弟找老姑父要讨个说法。人得讲理吧,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远嫁的姑娘哪个娘家人不牵挂,受到家暴的亲人哪个娘家人不心疼。夫妻本身应该互敬互爱,相互体贴,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拳头是不应该朝向自己的亲人的。有理说理,老姑哪里做的不对可以和她好好说,家不是战场。老姑每天风风雨雨撑起这个家,你别拿着黄金当废铁。离开你照常生活,只能过的比你家强。看哪天假如再敢动老姑一根毫毛,娘家人也不是好惹的,我们就依法来教训你。我们把老姑父说的面红耳赤,一个劲的对老姑道歉,从此以后老姑再也没有受到家暴。

人们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三十年过去了。老姑老姑父都已退休。老姑父也早已改掉了年轻时那些坏脾气。每天对老姑照顾体贴入微,洗衣做饭他一人全包了,有空就带着老姑旅游、遛弯等。老姑的精神抑郁也康复了。可是被糖尿病心脏病始终折磨着,每天一日三次吃药成了家常便饭,整个身体始终常年让药陪着。尤其疫情那几年,老姑身体消瘦了许多。人生无常,老姑父于2022年3月22日因得肺癌住院,在院七天病世。她老伴的突然离世,老姑受到了很大打击。整天忧心忡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就这样老姑的糖尿病心脏病更加严重了。

2025年1月13日晚上寒风凛冽,我心里不知怎的,感到一种莫名的不舒服。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把我惊醒,我哥给我打电话来了,他说老姑走了。我说去哪里了?电话那边哥抽泣着说:“老姑去了天堂”。天呐!是不是我在做梦?我立刻拨通了老姑的手机,是老姑的儿子我表弟刘菲接的电话。我急切地问:“老姑,老姑呢?老姑接电话啊?”表弟哭泣着说“我妈妈突发心脏病,120救护车拉到医院抢救无效,已经撒手人寰”。我这才缓过神来,这真是晴天霹雳,把我的心都震碎了。我和哥哥赶到老姑家,老姑已躺在棂床上了。我们哭喊老姑,老姑双眼紧闭已再也听不见了。我大姑二姑,二叔二婶,二叔二婶家我两个妹妹,妹夫。还有三婶,三婶家我小弟付海宁。听到老姑去世的噩耗,第二天上午都赶来了,家人们泪流成河.悲痛欲绝。在河北老家,晚上爸爸听到人们窃窃私语,看到家人们擦眼抹泪,爸爸再三追问是咋回事啊?二弟才告知爸爸妈妈,老姑病逝。妈妈哭成了泪人,爸爸非要二弟晚上开车来天津老姑家。爸爸和二弟驾车来到天津,已经是半夜十二点多了。第三天上午,大姑家我大表弟姜竹青和他儿子一起,都来为老姑送行。前来为我老姑送行的,还有我表弟刘菲他的两位姑姑,还有他的领导、同事、同学、朋友,为我老姑送行。送行的车辆跟在灵柩后。

老姑享年67岁,与世长辞,踏上了黄泉路您再也无牵无挂了。老姑您可知道最疼您的,我大姑因您的突然去世,撕心裂肺的痛。二姑因您的离世,伤心欲绝。爸爸二叔二婶已泣不成声。全家人因您的离世,肝肠寸断。可不管我们多么的悲伤,老姑您再也回不来了。撇下您尚未成家的儿子刘菲表弟,孤苦伶仃您可放心?

老姑,愿天堂里没病没痛,没有伤悲,您和天堂里的爷爷奶奶又在一起了。奶奶爷爷都会宠你,奶奶再不让你和她讨饭了。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老姑您没有离开我们,昨晚我做了个梦,梦见您又回家了,醒来泪水浸湿了枕头。您的音容笑貌永远深深地像烙印般镌刻在我们心中。成为家人们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老姑,我们想您啦。

2025年1月秀才文学首发

付桂霞于天津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