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文学梦(散文)

笑傲张 2月前 148

农民的文学梦

——乡野逐梦路,墨香致远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古老的智慧训诫,宛如熠熠星辰,照亮了无数人逐梦的漫漫征途。在江苏金湖戴楼衡阳这片质朴的土地上,有一位名叫戴行的农民,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从平凡乡野迈向文学殿堂的非凡传奇,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这句名言的真谛。

戴行出生在衡阳村一个普通农家,黄土地的厚重与质朴,从小便深深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乡村的生活虽简单清苦,却充满诗意。春日里,麦苗拔节的细微声响,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悄然钻进他的耳朵;夏日傍晚,老榆树下此起彼伏的蝉鸣,与奶奶手中蒲扇的轻摇声交织,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乡村夜曲;秋天,金黄的麦浪在风中翻滚,散发出的阵阵麦香,成为他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味道;冬日,皑皑白雪覆盖着广袤田野,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令他心醉神迷。这些乡村独有的景致与声响,如同灵动的音符,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奏响了对文学热爱的序曲。

自幼,戴行便对文字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敏感与热爱。在别的孩子还在田野间肆意奔跑嬉戏时,他却常常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无论是从旧书摊淘来的泛黄古籍,还是学校图书馆里那寥寥几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学读物,都成为他如饥似渴汲取知识的源泉。没有舒适的书桌,他就坐在自家院子的石凳上,膝盖当桌,全神贯注地阅读;没有足够的零花钱买书,他便省下每一分钱,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去帮邻居干农活,只为换取那一本本心仪已久的书籍。

时光荏苒,岁月的车轮无情地在戴行的脸上刻下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皱纹。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他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难与挫折。农田里的庄稼时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一家人的生计面临严峻考验;孩子的教育费用,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家中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医疗费用更是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然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心中对文学的热爱之火从未熄灭。在农忙的间隙,当其他村民在树荫下休憩闲聊时,他却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将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灵感记录下来。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创作天地,锄头与汗水,浇灌着他文学的梦想之花。

终于,在他年届60,步入花甲之年时,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与反复打磨,戴行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得意的作品——诗歌集《奔向大海》。这部诗集,凝聚了他一生对生活的感悟、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诗集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仿佛是从他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清泉,质朴而真挚,灵动而深沉。它们或描绘乡村的四季更迭、田园风光,或倾诉人间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或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一次偶然的机会,戴行的作品被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总监的孙见喜老师看到。孙见喜老师被诗集中那浓郁的乡土气息、真挚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深深打动。他毫不犹豫地为戴行的《奔向大海》作序,并欣然题写书名。这对于戴行来说,无疑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耀,犹如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了他漫长的文学之路。

拿到孙见喜老师作序并题名的诗集那一刻,戴行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深知,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自己,更是属于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属于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怀揣梦想的人。于是,他毅然决定将《奔向大海》出版,并在衡阳村曹桥关的渡口,设立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农民读书房。他精心挑选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连同自己的诗集一起,摆放在书架上,供村民们免费借阅。

在渡口的农民读书房,一块写有“奔向大海”的金字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当微风拂过,招牌上的字迹仿佛也在跳跃,传递着知识与梦想的力量。农闲时节,村民们纷纷走进读书房,或坐或站,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孩子们好奇地翻阅着童话书,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年轻人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实用技术书籍,为自己的未来充电;老人们则聚精会神地读着历史故事,回忆着往昔的岁月。读书房里,时不时传出阵阵讨论声与欢笑声,那是知识的火花在碰撞,是梦想的种子在发芽。

戴行的故事,如同一颗闪耀的星星,在戴楼衡阳的上空熠熠生辉。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凭借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一步一个脚印,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他的成功,不仅是戴楼衡阳的荣耀,更为广大读书人树立了一座追梦的灯塔与航标。它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多么平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怀梦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2025.01.13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