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读《保卫延安》有感
一
书架上有一本小说《保卫延安》,磨损后将要掉落的封皮用透明胶带固定,纸张已经泛黄。要问是什么时候购买的,上面没有注明购书时间,我确实说不清楚。
翻开封面,扉页上内容说明: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爱毛泽东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的战役中歼灭数百倍于我们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下面写有1954年北京第一次印刷......书本后封皮有作者杜鹏程简介:杜鹏程,1921年生于陕西省韩城县苏村。1938年去延安参加革命......最后一行,是我用碳素笔手写的1991年10月26日13时30分逝世。
记得写这行字的时候,我在司马迁自修大学读书。中午休息时间,学校紧急集合,在大会议室。陈永生校长讲话后,李录勋校长满怀悲痛地宣告,司马迁自学大学名誉校长杜鹏程,于今天13点30分逝世。集体默哀三分钟。会后,我回到宿舍,打开橘黄色的高低柜的盖子,把头埋进柜子,翻出这本书,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下了这行字。如此算来,这本书可能已经与我为伴近四十个年头啦。
韩城市司马迁自修大学是韩城市的一些知名人士筹建的一所全日制民办公助、社会助学性质的学校。1989年9月成立,校址设在原韩城市政府旧址(古城)。办学宗旨是“帮助广大失去深造机会而又迫切要求上进的青年走上自学成材之路,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具有高中学历的社会青年,并为机关、厂矿代培大专程度的文职人员和初中语文教师。学制两年半。1989年招生了2个《汉语言文学》班93名学生。课程有哲学、中国革命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写作教程等9门必修课。另外有形式逻辑、心理学、教育学3选1的选修课。学生每年参加全国性春、秋两季的过关考试。10门课全部通过,西北大学发《汉语言文学》大专毕业证书。
学校设有董事会。董事会下设校务委员会和基金会,分别负责办学和筹集经费等事项。各班设辅导员,负责学习、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授课教师是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聘请。办学经费依靠自筹、由学生缴纳学杂费及热心教育人士的捐助和勤工俭学的收入。
我是1990年9月经考试进入的仅有的一个《汉语言文学》3班。记得在校校长有李录勋(原韩城市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陈永生(原教育局退休)。副校长是张老师。管理后勤是田老师。(我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名字)教务主任刘发祥老师兼职一班的辅导员。刘右民老师是二班的辅导员。我们是三班,辅导员是沈小佳老师。沈老师中等身材、大眼睛,脸上时常带着笑容。说话不急不慢、不慌不忙,总是有条不紊地处理着班级里的所有的事情,凝聚着这个年龄相差很大、来此各行各业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力和同心力。
记得吴沙浪这个响亮的名字。据资料,吴沙浪1947年任韩城县工委书记期间,在韩城西部山区发展地下党组织,创建游击队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8年3月,韩宜游支队参加宜川瓦子街战役,配合西北野战军第二次解放韩城。1949年3月任韩城县县长,积极投入新政权建设,恢复生产,培训青年学习,辅送干部,镇压反革命。1982年退休。1984年他与韩城市诸多老同志倡议发起筹建司马迁自修大学。1989年司马迁自修大学成立之后任名誉校长。1993年5月31日病逝。
我是1993年4月毕业离开学校的。在学校我见过吴老一次。他方脸,大高个。虽然岁月的雕琢,使他的脊背有点驼,但宽阔高大的背影、矫健的步伐,总留在校园会议室门前通向教师宿舍的那条整齐的老砖铺成的小路上。
杜鹏程,著名作家、自修大学的名誉校长。1989年出席了开学典礼。显而易见,司马迁自修大学的设立,就是吴沙浪、杜鹏程、李录勋、陈永生等等韩城的老前辈们用自己的余辉,用殷切的期望,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跑前跑后、费尽周折、越过重重困难而筹办起的一所学校。他们更希望这所学校能够培养出像司马迁、杜鹏程、吴沙朗这些写出旷世之作、为韩城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后起之秀。
二
前几天韩城市作协郭珺主席说渭南市文联和渭南市作协要在韩城举行杜鹏程《保卫延安》出版70周年座谈会。我想,如果要参会的每个人都发言,我该说些什么?于是,又抽出这本书,再次拜读。
奇怪的是,翻开书页,总感觉很是陌生。总觉得自己似乎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虽然书中好的句子、重点的段落有的用圆珠笔勾勒,有的碳素笔画圈,有的旁边还写有感慨。于是猜想,蓝色的圆珠笔印迹应是刚买到书后第一次拜读的学生时代留下的痕迹。圈圈点点,认真、细致。现在看起来,线条的颜色已经褪去了很多。
碳素笔的文字批注是什么时候落下的,没有一丁点印象。字写得歪歪扭扭,却刚劲有力、性情昂扬,激情饱满,像初生牛犊,如点燃的火苗、热烈的火焰。于是,我似乎对自己的过去有些许的怀疑。而今平静的心态,许是锋利的棱角,在生活的激流当中已经被大浪涛沙磨得平坦了些许。
记得韩城市作协在象山举办过杜鹏程诞辰100周年祭拜仪式和座谈会,自己还上台作了读书分享,激情昂扬,心潮澎湃。但是现在始终找不到当时发言时侯的文章在什么地方。于是怀疑自己的记忆力。于是也怀疑这碳素笔的批注是不是那个时候留下的。但是,这很丑的笔体却让我产生了很大的怀疑,我当时的字真的就那么丑?于是我又反过来问自己?自己现在的字写得漂亮吗?
提起字,倒是练习过几次,刚开始对着字帖练,后来跟着同事练,后来还报了学习班。至于自己的字提高了没有,我倒是觉得没有。书法老师说,字是一门艺术,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一定程度上,它不在于每天练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自身的悟。于是自己告诉悟性就差的自己,还是到此为止吧。于是我又想到了字如其人,文如其人。
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一次上象山的照片,还留有一点《象山感想》:朵朵粉红,微笑向朝霞。青青翠竹,伴你走天涯。盏盏榴灯,用火一样的热情,照亮你前进的路。层层高塔,静心雕琢,给你讲述韩原一个又一个美丽神圣的故事。一部《史记》,承载了中华三千年的历史,呈现了韩城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史诗。一本《保卫延安》,一部战争的史诗。它展示了韩城人用心血绘成的第一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画卷。坐在象山,缕缕清风,吹醒了我对远古的长长的思绪。望滚滚黄河奔腾不息,它翻卷着中国千百年风云变幻的汹涌浪涛。观奕奕象山万木苍翠,它吟诵着韩原世世代代永垂千古的不朽史歌。摸摸那小石象,它用传神的眼睛调皮地瞅着我,它是否就是我,不论春夏秋冬、不管阴晴风雨,都专心致志地陪伴着游人,书写那一首首优雅动情的诗行。
至此,我可以确定,司马迁自修大学的老师们的期望每时每刻都铭记在我的心里。对文字的热爱,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学校教会我的自学这两个字,至始至终都在践行。
三
《保卫延安》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为了保卫延安,为了保卫毛主席,与国民党反动派在蟠龙镇、陇东高原、大沙漠、长城线上、沙家店、九里山等地发生的几次战斗。
虽然我不知道读了几遍,每一次阅读,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悟。这次阅读,强烈地感觉到“精神的力量”。也就是说,每个人,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种精神做支撑。
冯雪峰在《保卫延安》前序论中多次提到“精神”二字。他说:“《保卫延安》是一部战争的史诗,一部精神的史诗。”这种精神表现在作者的创作精神,军人的战斗精神。
作者的创作精神,首先体现在作者写下的200多万字的战地日记。他在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炮火连天、忍饥挨饿、风雨泥泞、随时都有可能牺牲自己生命的环境下,“白天骑着马出去采访、发信息、写通讯,晚上坐下来写作。”第二是在素材的搜集整理上,他按照时间顺序,用了九个月的时间,顺着自己的记忆写下了近百万文字的真人、真事、所见、所闻。第三是为了使得故事更完善、细节更生动、人物更丰满,他不断地在军营资料室中“翻山越岭”查找资料。
在那个生活都成问题的年代,他坚持“用一支笔,一笔一划地把第一手资料写在国民党的粗劣的报纸和宣传品的背面。”后来,他又将初稿重新抄写下来。光稿纸,就足有十几斤重。这些稿子成了他的宝贝,他生怕一有疏忽稿子就不见啦。于是他走到哪里都背到哪里。县政府的院落、母亲的坟头、草原的马背上、外出的会议室、电影屏幕下......都有他和他的宝贝的影子,都有他和他的战场,都有他和他的战友们。后来“钢笔把手指头磨出了硬茧,眼珠上布满血丝、饿了肯啃一块馒头,累了头上敷一块湿的毛巾......一年又一年,他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六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又把六十万字变十七万字,又把十七万字变成四十万字,再把四十万字变成三十万字......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减何止百次。直到一九五三年终,最后完成作品,并在一九五四年夏出版。经过涂抹的稿纸可以拉一马车。”这些,与他的执着、倔强、顽强、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分不开。
著名评论家萧云儒老师在《第一代具有贯穿性的作家》的视频中说:“杜鹏程是战士型作家,他不把文章修改好誓不罢休的精神,犹如黄继光扑碉堡的精神。”
杜鹏程是在用精神创作,用生活创作,用生命创作。于是我又想起了路遥,他何尝不是也在用生活创作,用生命创作,用精神创作。路遥用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成就了一代人,包括我在内。而我们,同样对文字执着的我们,又将如何对待创作?
四
军人的精神,体现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小说中,杜鹏程让军人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大无畏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贯穿于小说的前前后后。他让精神闪烁在每个英雄人物的身上,并让他们更真实,更生动,更伟大,比如彭总、孙权厚、周大勇、王老虎、李诚、卫毅......
彭总,庄重、朴实、从容,总给人一种敬畏感。处事时严肃、冷静、耿直、刚正;待人接物时又声音平和而坦率亲切。而“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同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泥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它经不住一扫帚打。扫帚虽然是小物件,躺在房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家都离不开。”更让彭老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中,我不止一次地泪湿衣襟,为团长卫毅“一条腿跪地,一条腿支撑着,两手扶地,头低下胸前,一动也不动”的英勇精神而流泪;为炊事员孙权厚朴实厚道、献身自我的精神而流泪,为周大勇“以革命为职业,以部队为家庭,以同志为兄弟,以武器为伙伴”的甘愿抛洒热血的英雄气概而流泪。为“作风雷厉风行、性情果敢爽直”的团政委李诚“无论怎样流血牺牲,忍饥挨饿,我们总要勇往直前,相信胜利,相信我们的事业的正义性。”的乐观主义精神而流泪。
是的,他们是军人,他们也是普通的人。他们曾经被人踩在脚下,但是他们都经过了战火的烧炼,他们朴实的外表下隐藏着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他们能撕破昏暗的天,让太阳的光辉普照大地。那一张张平凡的脸膛,就是无私勇敢的军人精神,就是一部为人民而斗争的活历史。
五
毛泽东主席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是啊,司马迁用他的精神完成了一部历史史诗,杜鹏程用他的精神完成了一部战斗史诗。作为一个人,一个国家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精神都是他一生的支柱,也是一个国家屹立的财富。因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