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堡的清明祭祖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优秀文化。儿时的记忆中,张家堡的“清明拜坟”习俗独具特色,与别处迥异。杨姓家族成员几乎全部出动,共同参与这一盛大的活动,使得清明当天的场景蔚为壮观,连周边的乡亲们都慕名而来,一睹为快。后来我才逐渐明白,张家堡的“清明拜坟”不仅仅是缅怀先祖那么简单,它还蕴含着对“杨府上圣”这位神灵的崇敬与祭拜。
一、清明节祭祖扫墓
清明前后,民间扫墓祭祖的习俗盛行。张家堡地区因清明节有祭拜“杨府上圣”的传统,许多家庭选择提前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他们准备好了扫墓路上的小食,如荸荠、甘蔗和清明特有的馍糍,以备路途中的饥饿;同时,也带上了香烛、祭品以及糖果、饼干等五贡,以备祭拜祖先时之需。到达墓地后(若不熟悉路线,可请山主人家指路),他们便开始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树枝,用镰刀和锄头开辟出一条通道。接着,他们点燃蜡烛,恭敬地插上三支清香,依次向山神爷、土地公公和祖先叩拜祈福。随后,他们跪在地上,虔诚地向祖宗们祈求平安和幸福。待香火燃尽时,他们便收拾好祭品,准备离开墓地。
若此时放鞭炮庆祝,便会引来山区的孩子们前来观看。这时,他们会将糖果、饼干和水果等分给孩子们,与孩子们分享节日的快乐。当然,也不会忘记给山主人留一份礼物,以表达对其关照祖坟的感激之情。到达山主人家后,他们通常会送上一个红包作为感谢,并请其继续关照祖坟。扫墓结束后,全家人或房族成员会聚在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清明酒”。在酒桌上,他们畅谈着扫墓的经历和感受,也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清明节过后,农民们便开始春耕生产,将谷种播撒到田间地头,期待着丰收的季节到来。
二、张家堡的清明节祭祖
二十一世纪初,我有幸成为张家堡地方清明扫墓的副首事,全程参与了扫墓活动,至今记忆犹新。
张家堡的清明拜坟活动,通常于清明前三天正式启动,因为纸扎牌楼的装饰时间比较花时间,车辆乐队等需提前联系,还要布置好清明前一天的社戏准备工作。
清明前一天,为了表达对历代祖宗的深深敬意,正头家携同众副头家,在老人协会领导的指引下,先在祠堂内举行了一场庄重而神圣的祭祀仪式,缅怀列祖列宗的功绩。随后,在乐队与旗队的陪同下,他们步行至祠堂北岸的镇龙湾棋盘园,前往南岸始迁祖的墓茔进行祭拜。祭拜结束后,他们又乘船依次前往北岸的山岙口墓地和西岸的铁龙山墓地,因辈分较高,故先祭拜始迁祖,再致敬“杨府上圣”。
清明节的凌晨时分,随着铳炮的轰响,参加祭拜的人们迅速起身,洗漱完毕并享用早餐后,纷纷前往杨氏宗祠。宗祠内灯火通明,烛光闪烁,营造出一种庄重而温馨的氛围。正副头家及参与者们早已在此等候,为即将到来的活动做着最后的准备。指挥组、治安组、保障组和后勤组等各小组负责人,根据之前详细制定的计划,分工合作,检查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队伍能够准时出发。
辰时初刻,总指挥一声令下,祭拜队伍准时启程。队伍最前方,24门礼炮车轰鸣开道,炮声隆隆,震撼人心;紧随其后的是四人抬的两面大铜锣,鼓手们有力地击打,哐哐锣声回荡在空中,这便是七声锣的震撼场景;铜锣之后,长号手们头缠头巾,手握长号,用尽全力吹奏出悠长而深沉的呜鸣声,为整个队伍增添了几分庄严与肃穆。
礼炮轰鸣,锣号齐鸣,为前行的队伍开辟出一条庄严的道路。一幅长达五米的条幅映入眼帘,上书“春祭杨府上圣”,由一人高高擎起,下沿由两人稳稳牵引。紧接着,四块堂牌赫然在目,分别上书“回避、肃静、杨府圣王、杨府上圣”,由四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稳稳举擎。随后,二人抬着鼓亭缓步前行,中间一人击鼓声声,节奏鲜明。香亭紧随鼓亭之后,由两个年轻人抬着,内置供奉杨府上圣神位的香炉,香烟袅袅。香亭后方,一支由24位乐手组成的铜管军乐队,随着指挥棒的挥动,整齐划一地吹奏出悠扬动人的乐曲。
旗帜飘扬,队伍的形象跃然眼前。由20位英俊潇洒的青年组成的男子旗队,迈着矫健的步伐,鲜艳的旗帜上“楊”字熠熠生辉。40名身着旗袍的俊秀少妇少女,手提彩灯,紧随男子旗队之后,为队伍增添了几分柔美与温馨。8名化妆后的少年儿童,手捧鲜花竹篮,穿插在队伍之中,犹如春天的使者。鲜花队后面,20名儿童组成的小彩旗队,手摇小彩旗,笑容灿烂,时而走出歪歪扭扭的S型步伐,为队伍增添了不少欢乐。小朋友们后面,一支由16位乐手组成的军乐队,奏响欢快的旋律,为队伍助威。
祭祖队伍的核心力量随后登场。正首事和几位副首事,身披红绿彩绸,骑着雄壮的骏马,威风凛凛地行进在队伍前方。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重,五贡福礼队紧随其后,四人抬的花篮供桌、猪头肝供桌、水果供桌,依次排开,每张供桌都用纸扎牌楼装饰,上书剧目,左右各置花瓶,鲜花盛开。福礼队由16人组成的铜管军乐队奏乐相伴。
戏曲队成为队伍的又一亮点,他们借用清明演戏剧团的装备,由副首事扮演的戏曲人物栩栩如生。杨老令公、杨老令婆、身穿盔甲的杨家将和杨门女将,骑骏马而行,每匹马由马头军牵引,仿佛让人穿越回大宋,重温杨家将的忠烈传奇。女子腰鼓队紧随其后,20名民族装扮的腰鼓手,每到一处便停下来表演,为队伍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氛。四桌纸扎牌楼人物的供桌,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寓意着对一年四季丰衣足食的美好祈愿。
供桌后方,8名年轻人扛着大旗,20人组成的民族乐队奏响优雅的民族乐曲。10名年轻执举的大旗队、剧团演员装扮的戏曲队,如《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杨家将》中的一家人,依次前行,为队伍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10面大旗、20人的铜管军乐队、15辆插着彩旗的三轮车,载着老人协会的乡贤们缓缓前行。队伍的最后,12名民间艺人组成的拾锦民乐队,悠长的唢呐声随风飘扬,为整个祭祖队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祭拜队伍浩荡前行,绵延数里,鼓乐齐鸣,热闹非凡,朝着鲸头风景名胜地的终点迈进。祭拜路线早已精心规划,从杨氏宗祠启程,途经“分银池”,再沿白平公路向西,转至龙金公路向宜山方向行进。在宜山大道上继续西行,直至新龙金大道,此时行程已过半。抬供桌的兄弟们虽两班轮换,但体力消耗依然巨大。在大道的开阔地带,后勤保障车辆及时提供面包、矿泉水等补给,让队伍得以稍作休整。
休整后的队伍继续前行,沿宜山向云岩方向进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跋涉,历经徒步十公里的艰辛,终于抵达鲸头自来水厂。再前行百余米,便可见一棵大树,其旁有一口古井。从大树古井往南,便是山边,一堵古老的围墙映入眼帘。沿着围墙前的小路,直达“杨府上圣”的墓园。
“杨府上圣”受穴登仙志陵位于鲸头村四大山的仙人抛网之地,是2002年刚刚修建的椅子坟。第一排为“杨府上圣”祖父的墓地,第二排为其父辈,第三排则是其兄弟。墓园前,正首事、副首事及老人协会会长们齐聚“杨府上圣”墓前,在已清扫干净的水泥地上摆设香案、食案。此时,军乐队、民乐队轮番奏乐,锣鼓队击鼓鸣锣,长号队双吹齐鸣,礼炮车也发出阵阵轰鸣。
祭祀仪式随即开始,司仪就位。随着“正首事主祭就位,祭祀者依次就位,奏祭乐,敬祭酒(一上酒、二上酒、三上酒),上香(初上香、再上香、三上香),宣读祭文,行鞠躬礼(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烧经、焚纸,再奏乐,礼成”的指令,祭祀人员依次跪拜“杨府上圣”祖孙三代,以最恭敬的礼节表达敬意。
张家堡杨氏清明拜杨府上圣墓祭文
杨志峰撰写
时维公元□□□□年,岁次□□清明时,祭墓正首事,裔孙□□携众首事,沽醇酒于市,三献清芳;集时珍于席,供奉墓前。致祭吾廿世祖杨府上圣,伏乞驾云归来。福乡党邑邻,风调雨顺,谷丰畜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佑吾族众房,房房降福如东海之潮,代代添丁如竹林之笋。乞赐!乞赐!!乞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百川纵横,必容于海。同姓星播,必溯于祖。
吾祖万海,迹显朱明,裔承臣公,源连关西。
学富五车,穷经博学,才高八斗,参道谈禅。
正谊明道,清白传家,积德邀天,力耕邀地。
神兄人弟,同贾同眠,金兰结义,登极人贤。
聚财万千,分银水池,浮银所赐,悉振古里。
大明嘉靖,倭寇屡袭,祖遗产业,家园尽废。
家声重振,德在人先,量弘识高,以德驭贤。
功名一时,气节万年,锦添鳣堂,四知重廉。
人以明贵,脱俗成名,佛以显盛,超凡入圣。
恩功常念,圣迹存常,殿宇鼎盛,惠泽久长。
先贤存仁,子孙福祉,敬祖睦族,尊老抚幼。
恪守祖训,公德共遵,人生百年,乾坤万古。
再振家邦,后昆承启,众志成城,心齐山移。
灵魂不朽,岁岁永延,魂兮魂兮,安哉安兮。
仪式结束后,队伍踏上归途。经过鲸头杨府殿路口时,正首事带领部分人前往杨府殿设案奉供,燃烛焚香,向“杨府圣王”行跪拜礼。礼毕,队伍继续步行返程。历经三个多小时的徒步,队伍终于回到起点—杨氏宗祠。此刻,正副首事们立即前往“分银池”的“杨府殿”,设案奉供,燃烛点香。正首事在“杨府上圣”佛像前跪拜三叩首后,返回祠堂。
正午十三时分,扫墓归来的众人纷纷就座于各自的酒桌旁。杨氏宗祠与三圣庙大殿内,盛宴已然开启,宴席数量庞大,从100桌到130余桌不等。这里汇聚了男女老少,无论姓氏、信仰,杨家子弟、亲朋好友,乃至“杨府上圣”的信徒与否,只要你愿意,皆能共享这场盛宴。但盛宴背后藏着一个小小的规则:每桌都将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下一年度清明拜坟的正副首事,且此权利不可放弃。
正头家之位,尊贵而唯一;副头家则每桌选出两位,每年总计约有200位首事诞生。宴席结束后,当年的正副头家们会留下来,仔细清算账目。副头家们每年需承担280至380元的费用,而余下的开销则由正头家一人扛下。算好账目后,当年的正头家会与下一年的正头家进行详细的交接,传授宝贵的经验。而新一任的正头家,则会召集副头家们,共同商讨来年的盛典安排,并征得老人协会乡贤们的支持与协助。这样的传统,年复一年,从未改变。
夜色渐浓,三圣庙内的大戏台上,锣鼓声声,热闹非凡。戏班加演了两出折子戏--《八仙》与《招财爷送宝》。正头家面带微笑,上台接受这份荣誉,并回赠戏班一个大红包以表谢意。戏班也回赠了正头家一份精美的纪念品。随后,正本大戏《穆桂英挂帅》隆重登场,每一个台词、每一处剧情都充分展现了关西巨族、弘农子弟的杨家风采,令人陶醉其中。
稀缺之物往往更受珍视。张家堡清明“拜佛”祭祖活动,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江南垟地区乡民的广泛赞誉。时间流转至二十一世纪初,许多地方开始纷纷效仿这种祭祖形式,逐渐地,这种原本独具一格的祭祖活动变得更为普遍,融入了日常的习俗之中。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人口大规模外流和现代生活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活动成本的不断攀升,一种更为简约而文明的祭祀新风尚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