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天喜地过大年(散文)

夏侯景逸 2月前 87

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了!由此可见,春节不仅仅是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情感记忆,是文化遗产。现在,申遗成功,它还成了一个全世界都认可的文化符号!

——题记

“劈哩啪啦——啪啪啪——劈哩啪啦——”

大年初一,天还不亮,清脆响亮的鞭炮声接二连三传来,躺在热炕上,似乎也能闻到硝烟味道。昨晚熬残年,睡得比平时晚,真有点瞌睡,想多睡一会儿,可是一想到“今天过大年”,头脑立即清醒,心里兴奋起来,立即起床。母亲也会催促:“早点起床,早点吃饺子!拜村子的人就要来了,得招呼人家。”是啊,吃过饺子,就可以开开心心出去玩了!

按照当时的过年习俗,孩子们大年初一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给家里的长辈——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磕头拜年。虽然解放已经二十多年了,新中国要改变这些封建礼仪,但是在农村,这一套旧规矩依然存在。儿子孙子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要给他们发压岁钱。母亲有时会说,按农村规矩,你们要给父亲磕头拜年的。可是父亲却坚决反对,父亲说:“都新社会了,不用磕头,那都是形式,孩子要是真孝顺,将来给咱们吃白馒头、煮鸡蛋挂面,那我就享福了!”说完,父亲乐呵呵的,仿佛已经过上了他所希望的快乐日子!

父亲读过几年书,他的思想和周围的人相比,算是很开明的了。

不仅在我们家不用磕头拜年,就是到舅舅家、姨妈家、老舅家都不用磕头。在慈祥温厚的外爷看来,不用孩子们辛苦磕头,只要看到一群孩子孙子前来拜年,老人就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们也乐于走这个形式,形式里总是储存着美好。

不用给父母磕头,通常父亲也没有钱给我们发。从小到大,只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早上,父亲开心,把我们几个叫到一起,大大方方地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毛钱。第一次拿到压岁钱,别提有多开心了!我将那一毛钱紧紧地攥在手中,心里都能感到纸币特有的质地,甚至盘算着,这一毛钱可以买点什么,是不是可以买糖吃呢?在村里的供销社,一毛钱可以买到十粒糖呢!

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母亲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开口说道:“把钱先给我吧,不要装在口袋里,小心出门弄丢了。”就这样,那难得的压岁钱,放在手里还不到一分钟,还没有想好怎样花出去,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暖热乎,就又回到了母亲的手中。

好在那个时候年龄小,认为凡事都听母亲的没有错,对于这“得而复失”的压岁钱,心里倒没有多少纠结。

接下来,就是全家一起吃饺子。

一年到头,难得吃饺子,更是难得吃猪油炒白萝卜馅饺子。昨晚包好的饺子,放在厨房板箱的上面,表皮已经半干了。下锅煮熟后捞出来,蘸上用柿子醋拌的、用油炝过的蒜泥、红油辣椒汁,真是色香味俱全了!假如幸运,能吃到包了硬币的饺子,更是欢天喜地,感觉像中大奖一样开心,希望在新的一年,好运连连!

吃过饺子,男子就要去拜村子。老家合阳过年习俗,大年初一早上,男孩子、结了婚还没有儿子的男人,或者有了儿子但是儿子太小、还不能独立去拜年的男人,都要到本家、邻居家、巷子里的老人家去拜年,这是吉利的事,没有新花样,还是乐此不疲。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奇怪,假如一个男子结了婚,却只生了女儿的人家怎么办?在农村,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给女儿招个上门女婿,女婿改姓,变成儿子;或者找一个本家或亲戚家的孩子过继给自己,然后帮他娶妻生子;或者让侄儿赡养自己,将来家产也全部留给侄儿。无论如何,都算是后继有人。在中国农村,这是传统,无法改变,人们希望后继有人,无法挑剔。

那些拜村子的人,一进门就大声喊:“XX伯伯,XX娘,年过的好!主位在哪?给主磕头了!给你们磕头了!”一边说,一边进屋。而主人则迅速地从房间跑出来,热情地招待:“XX,年过的好,不用磕头了,来,进屋上炕,抽根烟!”一边招呼,一边递烟倒茶,拿爆米花甚至糖果等。自然,人家不会停留,礼数到了,抬腿就走,还得快点去下一家拜年呢!

女孩子呢,可以帮着洗锅涮碗。其实,大过年的,父母如果还能干,一般不用孩子做事。多数女孩子则没有事做,到处游玩。通常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或者在村子里转转,聚在一起坐在热炕上抹花花牌、打扑克,但是千万不能做针线活。老家过年有讲究,不可以穿孔,那针线活当然不可以做了。

盼望已久的过年,当然兴奋无比。然而,兴奋之余,有时却感到有一点点无聊。过年的时候,天气还是特别寒冷,有时还会赶上下雪、融雪。有时只有我和闺蜜两个人,到处转转,发现没有什么事情做,也无聊。看见别人各忙各的事,觉得自己好像局外人。坐在热炕上聊天吧,总觉得出去玩有趣一些;等到来到巷子里,巷子里也没有什么人,除了三两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子,有的在小心翼翼地放着鞭炮,也有人躲在一边、歪着头捂住耳朵,感觉也没什么意思。这时的巷子里,比平时还冷清,天寒地冻,北风凛冽,冻的直打哆嗦。还是回去坐在热炕上好一些。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平时忙碌,总想着休息。真正有时间休息,又是无事可做的时候,多少会感到有点无聊,事实上没有想象中的快乐与狂欢。有时候想,能把这样的无聊日子过得有趣,真的是个本事,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接受能力。

大约到九点十点多,拜村子就结束了。男人就到关系较好的邻居家串门,三五个人围在热炕上,喝茶聊天、抽烟、抹花花牌,女主人则负责烧水冲茶,同时还得准备中午饭。当然也有不少人用这个难得的空闲补觉。一年的辛劳,年前忙的连轴转,难得睡一个安稳觉。而大年初一,这是最佳的补觉时候。热乎乎的土炕,闲坐无事,也容易打瞌睡。在我家,大年初一这一天,母亲除了做饭洗碗,通常也会补觉,补觉是为了继续忙活。年前一直在忙碌,特别辛苦,母亲也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大年初一的中午饭是有讲究的,通常是准备六碗菜、八碗菜或者十碗菜,一定要双数。十碗菜就叫十全席,算是最高规格的饭菜。听起来要准备不少菜,其实做起来倒不是十分复杂。因为年前将肉已经煮好了,凉菜已经拌好了,馒头也蒸好放在蒸笼里。做饭只是将肉豆腐等切一下,分别放在碗里,搁在大蒸笼里和馒头一起蒸。当然,大锅里也要添水,煮点小米粥或包谷糁。热菜五六个,剩下的就是凉拌菜。

过年准备的菜品里,最受欢迎的是辣子肉。切一些大葱放在碗里,上面放一些薄片熟肉,加上盐、辣子和五香粉,隔水蒸。蒸熟之后,肉片上的油渗到大葱里,大葱的香味混合到肉片上,味道更加香辣醇厚。夹在馒头里吃,肉片化成油,渗透到馒头里,就是家庭自制的肉夹馍。还有烩菜、蒸豆腐等,都是平时吃不到的美食。

有一年,家里买的肉和豆腐稍微多一点,父亲就把家里的铜火锅找出来。吃饭时,给铜火锅里放些烩菜,加点水,烩菜上面放一层豆腐片。等到火锅里的菜烧滚了,煮几分钟后再吃,比那种放在碗里隔水蒸的烩菜、豆腐香多了,而且吃到最后,火锅里面的菜还是热乎乎的。这样的火锅炖菜,总共就吃了一周左右,豆腐烩菜就没有了,过年的热闹也就结束了。

至于家里的铜火锅,在我的记忆中,只用过那一年,只用过那几天,利用率真是太低了!

大年初一的晚饭,菜很少,也许就一两个凉拌菜,热几个馒头,叫做“喝汤”。其实,在合阳老家,冬天白天天短时,人们通常吃两顿饭:早上八九点早饭,下午两三点午饭,晚上睡得早,所以不吃晚饭。但是大年初一这一天,讲究吃三顿饭,寓意大概是过年足食吧。尽管冬天白天非常短,吃晚饭时一点都不饿,晚饭是一定要做的。吃过晚饭,照例是串门聊天,或者一家人围在热炕上抹花花牌。

说到花花纸牌,是老家人过年时特有的一种娱乐项目。在传统的农耕时代,差不多家家都有,人人会玩。大概不到十岁,父亲就教我打这种牌,感觉很简单,一学就会。花花牌四五寸长,一寸多宽,正面两头是花色,代表大小;中间也许空白,也许有简单的人物画,如三国人物,水浒中的人物等。背面有花纹纸样,也有纯正的中国红。一共四十八张牌,花色有红黑两种,有两个红点的,叫红眼,有四个黑点的,叫黑眼等点数小的,也有点数比较大的天、组合“牛”和老虎……规则呢,也比较简单,大吃小。此外还有组合牌,如红眼黑眼加斜子六,组成一幅“驴”甚至“双驴”、“驴儿亮”,还有红八墨十和天构成一幅“摆”或者“双摆”“摆儿亮”,“摆”可以吃掉“驴”……

这种牌,三个人就可以玩,一个人手中有十六张牌。如果有四个人,有一个人歇着,轮换着打。如果有五个人玩,就叫“五家抱”,还是三个人玩,两个歇家分别跟随头尾两家,共担风险;中间一家则独自一人玩,输赢翻倍,叫“腰儿扛”。打这种牌,头家最有优势,有一些牌永远是大的,如组合成对的“对戏三戏甚至四戏”,“对牛三牛或四牛”或者“摆”、天等,出够六张就能赢。如果头家不够牌,可以“扣牌”,二家、尾家如果有大牌,如天、“摆”、组合成对成三的“牛”等,可以“掀牌”,“扣家”出牌,“掀家”吃牌。

一家人或者亲朋好友一起玩花花牌,绝大部分不赌钱,用玉米粒或花生粒计数,只是图个热闹。老家人对玩这种牌有个形象的说法,叫“抹纸不烂”。因为从前花花牌都是纸做的,打得时间长,牌的质量又不怎么好,纸牌容易缺角、折痕、起皱、裂开,甚至还有半张牌的,很容易坏掉。坏掉的牌可以继续打,反正都是玩耍,没关系。

偶尔在一起抹花花牌,兴致高,聊得起劲,便于抒情记录,打发时间,甚至可以玩个通宵。没关系,过年时不赶着干活,赶快眯一会儿,吃过早饭,到亲戚家拜年就行了。

后来,随着分田到户,农村人的生活也慢慢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会打这种花花牌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嫌弃花花牌太简单,更喜欢打扑克、打麻将、打游戏。我估计,现在会打这种牌的人,大概都在四五十岁以上了!也许,再过三五十年,这种牌就没有什么人会玩了,不知道会不会消失!

当然,玩耍抹牌的同时,主要还是聊天。说说去年的事情,交流感情,新的一年了,有什么设想,对生活有什么美好的憧憬,尽量说一些开心美好的事情。年年说,年年都差不多,不外乎想让日子过得好一点,孩子有出息,老人身体好,家庭和睦。而小孩子呢,当然都希望在学校成绩好,快点长大,快点赚钱。

差不多到了半夜,困意袭来,放下纸牌,进入甜甜的梦乡。

一年当中,最盼望的、最快乐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重要的是,从今天开始,又长大了一岁!对这一岁是什么心态,难说,我们都需要自己在一年年中快快长大。那时过年,我从未觉得父母老,过年,提振了人们的精气神,注入了欢乐的动力。

二〇二五年一月九日星期四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