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修河水(散文)

沈念风 2月前 61

修河,发源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的幕阜山,东注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修水县因修河而得名。悠悠的修河水从远古流来,奔流不息,碧波潋滟。修水县四周群山逶迤,山水环抱,远山近黛一衣带水,修河两岸风光秀丽。修河水流经修水县城,隔河相望,县城一分为二,一半修河以北是老城区;另一半修河以南为新城区。黄庭坚纪念馆位于修水县城南新城修河水畔。

悠悠岁月,时光如水,记得几十年前,我曾经前往修水县采访慰问扶贫点的干部,在县委宣传部安排下榻县委招待所。修水县委宣传部作为东道主十分热情,每天应酬和行程安排甚为紧凑,当时的扶贫点在深山里溪口镇,没有高速公路,乡村公路崎岖不平,乘车赶到溪口镇后,还要步行很远的山路才能到达扶贫工作点。记忆中修河南岸还是一片荒芜之地,一座百多米长水泥桥连接南北两岸,桥下有一座仿宋古建筑的黄庭坚纪念馆,原来纪念馆规模很小,孤零零坐落南山下修河之畔。每天也只黄昏后散步修河北岸老县城,远远遥望对岸一河之隔黄庭坚纪念馆,几次都有过桥去探访纪念馆的冲动,无奈路程较远,当时没有网约车便利交通工具,也就远远隔河观赏北宋时期这位江西诗派代表诗人的纪念馆,采访结束后又匆忙离开修水县。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双井镇人,北宋时期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诗书双绝。唐诗宋词,平平仄仄,唐宋时期,中国诗坛群星璀璨,黄庭坚无疑是耀眼一颗星,且与苏轼齐名,矗立于北宋诗坛的两座高峰,世称“苏黄”。

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南宋末年,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称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该流派诗人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提倡诗要有“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之髓。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写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因为黄庭坚九江修水人,我对这位九江老乡备受崇敬,学习古代文学史特意细读了黄庭坚的诗,他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注重关键字词的锤炼,代表了宋诗的特点。黄庭坚虽讲诗法,但他并不固守诗法,最终超越诗法,达到“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活法自然”。

曾经还萌发申请到修水山区参加扶贫体验生活,满怀信心希望将来还有机会去参观黄庭坚纪念馆,尚可到修水双井镇瞻仰黄庭坚故居。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扶贫成为泡影,后来约了几名同事前往修水箔竹古村落采风,当天投宿在修水县南岸新城区,新城区已经成为修水县政治文化中心。第二天,我坚持提议参观黄庭坚纪念馆,终遂了探访黄庭坚纪念馆的心愿。

在黄庭坚的故乡修水县城,修水县政府投巨资重新打造了纪念馆,较之几十年前规模囊括了南山崖景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正是新冠病毒较为猖獗防控期,纪念馆里参观游人寥寥无几。修水县十多年前大规模改建和维修黄庭坚纪念馆,新馆占地面积四五十亩,为江西省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一行人等到九点开馆,便从新建大门入馆。工作人员要求扫赣通码戴口罩入内。也许疫情没有解除警报,馆里亭台楼阁展馆冷冷清清。

同行人进入纪念馆各奔东西寻找自己兴奋点,我先浮光掠影浏览了黄庭坚生平创作图片展览。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我对黄庭坚生平以及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把握比较全面,也就移步纪念馆之外配套的景区,依次有濂山书院、黄庭坚书法碑廊、当代名人书黄庭坚诗词碑廊、景观桥、爱莲池、观景廓等人文景观。攀缓南山,挺拔峻峭的南山岩上有一座六角亭子,四周古木参天,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荆丛之间,清幽幽的修河水闪现在树叶疏影缝隙之间,宛如玉带的修河从山脚缓缓流淌。水面平缓如一面镜子映照明朗的阳光,河面好像飘洒着金光闪烁的碎金子,波光粼粼,据说这里是黄庭坚少年时代读书休息之地南山崖。步入南山脚下南山崖,河边崖石上雕刻了黄庭坚手书巨大“佛”字。朱红底色斑驳可见,翠藤绿叶缠绕,传说古时此处激流汹涌,屡酿翻舟之灾。于是黄庭坚手书“佛”字于此,祈求平安,从此,再没有舟船遭遇灭顶之灾。不知转入纪念馆中濂溪书院,书院前前塑有一尊黄庭坚的全身塑像,山谷老人昂首而立,双目炯炯有神,直视前方,似乎构思美文佳句,又仿佛忧心人间百姓的疾苦。

一个忧国忧民诗人从这块山水中走来,愤世嫉俗,德才兼备,黄庭坚凭借聪明智慧博取了功名考取了进士,应试文章最为优秀。那一年,黄庭坚22岁。黄庭坚考取进士后被留在北宋政治中枢中央政府工作,同朝为官的苏轼伯乐相马,收黄庭坚为学生,成为当时苏门四学士之一。自古读书做官,大济苍生,一介书生走出悠悠修河水大山深处,黄庭坚秉承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优秀品质,为官清廉,不与官场同流合污,在北宋封建官场里混得不尽人意,人生下半场历经坎坷颠沛流离。

苏轼直言不违既批评王安石不合时宜变法革新;又反对以司马光为首大官僚因循守旧。政敌借“乌台案”攻击苏轼利用诗词含沙射影当朝的皇帝老爷,从此,苏轼横生祸端,被排挤出中央核心领导圈。这个江西诗派领军人物与他的恩师苏轼一样,黄庭坚从师苏轼受到牵连,政敌抓住黄庭坚编撰《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黄庭坚无非写了真话暴露了官场阴暗面,因此遭贬谪,官越做越小,后半辈子一直在基层摸爬滚打。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黄庭坚监德州写了一首《寄黄几复》诗,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诗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成为封建社会怀才不遇生动写照,寄托了对功名富贵予以鄙弃,抒发了纵酒颓放以及笑傲人世的旷达之情。

中国封建社会没有什么法治,权大于法,缺少监督机制,更谈不上民主。封建皇帝家天下,尽管有监管的官员,往往最高统治者家庭成员就是贪污腐败根源,这是封建制度所决定的。在封建社会官场做官,完全靠官员自身自律,清官少之有少。黄几复是江西南昌人,与黄庭坚少年时期交情很深,更是江西诗派志同道合诗友。黄几复清廉为官,即便当了县令,黄几复家中徒有四壁,这样的清官竟然得不到重用,江湖落魄,一别就是十年。黄庭坚也是一个廉洁自律的清官。而清廉之官在封建官场上倍受排挤,甚至边缘化,俩人惺惺相惜同病相怜。黄庭坚最终孤独死在贬谪地寓所结束了他“寂寞无行路”孤独的一生,终年六十一岁,归葬修水双井。

修河水奔流不息,流经诗人的故里,逝者如斯夫,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苏轼,无疑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杰出诗人和书法家,领衔江西诗派代表作,是这块灵秀山水赋予他足够活法自然的灵感。参观完黄庭坚纪念馆,又驱车去双桥镇探望一位在该镇扶贫的同事,同事告之路径黄庭坚双井镇故居。本来三人出行AA制,大家摊了费用,也只是顺道没有增加油费,谁料掌握方向盘的车主曾经游览过故居,竟然不愿意停留,一脚油门加快速度从黄庭坚故居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结伴如此品行之人,终留遗憾。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