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赫图阿拉城,是一座拥有四百余年历史的古城。一六一六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这里建立后金政权,赫图阿拉城因此享誉神州。赫图阿拉城分内外两城,方圆十里,城垣由土、木、石杂筑而成。内城有汗宫大衙门(尊号台)、汗王寝宫、昭忠祠、罕王井、塔克世故居、启运书院、正白旗衙门等八旗衙署及文庙、关帝庙、城隍庙等一大批古建筑群和遗址;外城即老城,有驸马府、堂子以及最具满族特色的中华满族风情园。汗王宫城、殿堂庙宇、满族老街……历史的光辉在这里交相辉映。
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有“清代第一都城”之称。“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岗。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于此建大金国,史称“后金”。因此,赫图阿拉城被列为清代“关外三京”之首,并被御封为“启运之地”。2002年,赫图阿拉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赫图阿拉城的前世今生
满族是传统的渔猎民族。故而,满族人多将村庄以及城廓建在山区。赫图阿拉城便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三面环水,具有易守难攻之势。
赫图阿拉城分为内城和外城,总占地面积24.6万平方米。内城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外城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
当年在外城建有点将台、校场、仓库和制造弓箭、盔甲的烘炉。这里主要是努尔哈赤演练兵马、囤积粮食、制造武器、驻扎部队的地方。
内城则是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设东、东南、北、南四门,四周是土石堆砌的城垣。这里建有汗宫大衙门,也就是努尔哈赤登基时的尊号台。另外还建有八旗衙门、关帝庙、城隍庙和地藏寺。清王朝入关以后,又在这里修建了守尉衙门、启运书院、文庙等建筑。这里主要努尔哈赤处理公务以及家眷居住生活的地方。
纵观赫图阿拉城,城墙的建筑布局颇具特色,它既保留了女真族独有建筑风格,又吸收了汉族中原文化的特点。明末人程开祜在其所辑的《筹辽硕画》首卷《东夷奴儿哈赤考》一节中对赫图阿拉有过这样的描述:“塞在宁宫塔,内城高七丈,杂筑土石,或用木值横筑之。”这种筑城方法被称为“夯土布椽法”,是女真人独有的建筑方法。同时,它又融入了汉族中原建筑布局理念,使之具有中原文化特色。最突出的是,内城整体布局程中轴对称,中间主干道南北向挺直延伸,城内的其他道路同样以中轴线相交形成严格的方格网状、各级主次干道均为直角相交。这种建筑布局明显融入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理念。
赫图阿拉城经过历史的沧桑变幻,是满族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当年的赫图阿拉城,十万金戈铁马穿行于此,十里商贾闹市热闹非凡,而城中那口被称为“千军万马饮不干”的古井,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然而,这座历史古都,却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大程度损毁。所幸,经过复建抢修,它仍然是现今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都城。近年来,政府不断投入资金修缮,使这座古老的城池逐渐恢复历史原貌,吸引八方游客重温历史,为新宾的乡村旅游注入了活力。
汗宫大衙门:见证了昨日辉煌
从北城门走上山岗,再向东南方向走去,会看到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主干道左手边第一个入口便是汗宫大衙门。汗宫大衙门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发布政令、研究军机、接待使臣、赏赐贝勒大臣的重要场所,俗称金銮殿。汗宫大衙门建于160年,1603年正月开始正式使用。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于此建立大金国,年号天命,尊号为“抚育列国英明汗”,因此学术界又称此为尊号台。
与那些飞檐翘角的亭阁迥然不同的是,这是一座外观呈八角形的建筑,金碧辉煌、恢弘大气。这是一座满汉合璧的皇室建筑,其中“口袋房”、“万字炕”等明显是女真族建筑特有,但高台基、砖、瓦作、木结构甚至彩画等又都是中原建筑风格。帝王已走远,空留金銮殿。抬头仰望这座威风凛凛的金銮殿,昨日辉煌犹在眼前。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此开始了启运之路,携子民共享盛世繁华。
汗王寝宫:一览全城,目光远大
从汗宫大衙门走出,回到主干道上,往前走数十米,左侧有一大型建筑,便是汗王寝宫。这里是努尔哈赤与皇后妃子们休息住宿的地方。汗王寝宫一共有四间建筑。其中,东边一间是汗王和妃子的寝室,西边三间是汗王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1616年—1619年,努尔哈赤在这里运筹帷幄发号施令,接待来宾,庆功宴赏,为统一东北女真,巩固后金政权打下坚实基础。
站在汗王寝宫的阁楼上,便可以俯瞰全城。汗王寝宫的地理位置比较贴近内城的中心,地势较高,伫立在阁楼上凭栏而望,内城中的罕王井、西南方的西大狱、东南边的文庙、南部的启运书院等景点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此时,心中会无比舒畅,顿生运筹帷幄之感,感觉世间一切尽在把握之中,揽全城于胸襟,会愈加感受到昔日努尔哈赤的宽阔胸襟和远大目光。唯有胸怀天下,才能治国定邦安天下。可想当年,努尔哈赤常常踏步于阁楼之上,眺望全城,遥望江山……尽管努尔哈赤本人最终并没有住进北京故宫那座金碧辉煌的金銮殿,他那铮铮铁骨的精神却鼓舞了子孙后代,最终建立了大清王朝。
正白旗衙门:军事社会组织“八旗”的产生
漫步踱出汗王寝宫,回到主干道,一路向东屹立着一个巍峨的建筑,上有一牌匾,书曰:“正白旗衙门”。
说起这“正白旗衙门”还得先从清“八旗”说起。八旗是努尔哈赤麾下八个军政合一的组织。它由最初努尔哈赤带兵征战之时最初的黄、蓝、红、白四旗,与后增加镶黄、镶蓝、镶红、镶白四旗,合为八旗。八旗组织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开创了“全民皆兵”的先河,其建制随后成为清代定制。后金政权建立八旗制度以后,赫图阿拉城内也相应设立了八旗衙门。八旗衙门是八旗旗主日常处理本旗行政,军事、生产、民事等事务的行政官署。其中,清太宗皇太极便是当年的正白旗旗主。
正白旗衙门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为青砖瓦舍四合院,有门房、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共20间。由门房进入,目光正对的便是正房,向阳、开阔。正房两侧,便是东、西厢房。房间内还摆放有桌椅、屏风、柜子、玉玺、弓箭等物件,用以记录着昔日的峥嵘岁月。
据说其他7座黄、蓝、红、镶黄、镶蓝、镶红、镶白等八旗衙门分别位于东门里、南门里、城东南和关帝庙后。遗憾的是,当年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
塔克世故居:民居尽显满族特色
从正白旗衙门向北再向东走,在内城东北角处会遇见一座满族小院。这里是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因而这座充满满族特色的小院,被称作“塔克世故居”。
塔克世(1543-1583)是明朝后期女真建州左卫领袖,与父亲觉昌安同为边关守将。万历十一年,同觉昌安企图劝降叛明的内弟阿台,不料尼堪外兰同李成梁破城后屠城,父子均在混乱之中丧生。如今,只留下一座他曾居住过的小院。
塔克世故居的大门开在东侧,这是典型的满族民居的特点。院落内北、西、南三座厢房与东侧正好形成一个封闭空间,这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雏形。老北京四合院也是入关以后的满人建造的民居。
在塔克世故居西侧偏东的那间屋内,有简单的床褥和顶箱柜,还有一个简易的梳妆台,屋中央有一个吊着的摇篮。当年努尔哈赤从这里诞生,并曾在这个摇篮里长大。也许有人会问,婴儿为什么要吊在摇篮里呢?这是一种满族民俗,俗称东北三大怪之一——养活孩子吊起来。究其原因,由于满族人经常打猎,带着孩子不方便,就想起让孩子睡“悠悠车”,在里面放上口袋,让孩子睡着舒服。
历史的硝烟早已褪去,一曲时代的挽歌也已尘埃落定。漫步于赫图阿拉城,你会被满族人民坚强勇敢的精神和丰富的智慧所折服。赫图阿拉城独特的满族建筑艺术,在中国古建史上写下雄伟壮丽的一笔,这朵艺术之花,必将盛开在白山黑水之间,永不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