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AI搭伙写作(散文)

秦景澜 2天前 19

大家都知道,我是个写作狂人,一天不写,浑身发痒,像生了病一样。哪怕日子很忙,整个人连轴转,也要想方设法抽空写篇二千字的文章。不求好,但求过瘾。

我希望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打动编辑的心,登上世界一流杂志,拿到成千上万稿费,那样做梦都是香甜的,含着糖。只是水平有限,常常卡壳,写不出,写不好,怎么办,AI就是我最好的帮手,没有之一。

以前,常闹笑话:“钥匙”写成“钥是”,“打喷嚏”写成“打喷涕”。自从AI问世,这些问题统统解决,错字一查就知道,就像多了一个细心的优秀的同桌。

在此,分享我的五个土方法,从找灵感、写细节到改错字,全是摸爬滚打攒的经验,真是好东西。

列清单:理顺乱糟糟的头绪

上周,夜晚,星光闪烁,路灯明亮,树影婆娑,我坐在电脑前,想着写篇《婺源菜市场见闻》。作为地地道道的婺源人,介绍一下婺源,为家乡的旅游添砖加瓦,助力一回。可是,江郎才尽,写作灵感枯竭,无法动手,毫无头绪,正如“剪不断,理还乱”,整整半小时只憋出两行字。后来,我想到AI。

我点击火爆全球、人人皆用的DeepSeek,打开对话框,输入关键字“帮我把菜市场的观察点列出来,分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三类”

18秒后,我收到清单,比我这个人脑好用千倍、百倍,而且准确无误。看到的:鱼贩子刮鱼鳞的银光、青菜叶上的泥点子、塑料袋在风里打转;听到的:剁肉声忽快忽慢、三轮车铃铛带点锈声、老太太砍价像唱戏;闻到的:水产区腥味混着香烛味(角落有财神爷)、炸油条香飘过咸鱼摊……

这份清单出现在我眼前,让我大吃一惊,条理清晰,观察全面,像整理房间的收纳盒。我立马有了思路,就按照几个点分开写,结合婺源真实的菜市场,加入自己的想法,很快写出文章,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填空法:照着例子学写细节

细节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细节描写的文章,无法打动读者,难以引发读者共鸣。相信,每一个写作的人都会遇到——明明有想法,知道此处该详写,但写作实力有限,实在无法展开。那“瘦瘦”的句子,就是无法变胖,血肉的添加苦无良策。

怎么办?举个例子,我想写“邻居王叔修自行车”那段被卡住,只会写“他修车十分认真”。作为老师,我多次跟学生强调,遇到“很、十分”一定要特别注意,这是宝藏,要好好挖掘。

我让AI举个例子,输入关键字:“请用200字,描写修车摊主修车的过程,要有动作细节"”。

AI就是AI,短短数秒,片段写出,细节很亮:“他咬着手电筒照车链,光柱里飞着金属碎屑,像迷你萤火虫。”

我照着这个思路,改写成:“王叔的旧眼镜滑到鼻尖,他瞄着车胎破口的眼神,像给病人把脉的老中医。”

有了这个细节,文字就像一道菜,加入各种调料,让读者胃口大开,打动编辑,录用的概率更高。

改病句:把绕口的说人话

写完文章,我知道修改的重要性,但人眼有限,许多忽略的地方难免存在问题;同时,写作时间太长,人有些疲惫,眼睛花影,看屏幕模糊,实在懒得细读。这个时候,AI又帮了大忙。

我把整篇文章复制到AI中,给它下达指令:帮我检查一下病句,告诉我。

很快,AI给出答案,还给出建议。我的某篇初稿中,有一句话,写的时候就感觉别扭,“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斑驳的自行车横亘在楼道中”。

AI不仅指出来,还帮忙改成:“生锈的自行车卡在楼梯口,像道过时的防盗门。”他真是邻居大哥哥,帮助时默默无语,还善意地提醒:“注意‘的’字别太多,长句子可以拆短,这样更有节奏感。”

虽然它修改的句子,我并不一定采用,怕软件判定我使用AI,但至少可以根据建议自我斟酌,而且它的实力强大,给的建议特别独到,针对性强,恰是我写作的弱点所在。这样,对我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写完的每一篇稿子,都会毫不客气地丢给AI检查,常见问题太多,如牛毛,如花针,如细丝:“同一段用五次‘然后’,可以删除”“半文不白的词儿(‘故而’‘大抵’),建议改成前后文一致”……

找角度:旧事写出新味道

相信太多作者,都会遇到——投稿时,退稿的理由中最主要的一条:缺乏创意,人云亦云。

的确,写作时间长的人,从不担心没有东西写,天天都有材料,但缺少新颖的观点,写出的东西跟人相似,自然淘汰在所难免。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雨纷纷,欲断魂;没有酒家,更没问人。写清明节,我们总绕不开扫墓、细雨、酒家。大诗人的“清明”一诗太深入人心,铭刻入所有国人的记忆。

我找到AI,它建议:“试试写扫墓回来的鞋子——鞋底沾着湿泥和碎花瓣,进家门在地板上踩出春天形状的脚印”。

这个角度很别致,有创意。虽是清明节,但有了别样的色彩,含有春天的气息。我灵机一动,想起小时候偷吃供品的事,最后写成:“棉鞋上的黄泥干成碎末,落在瓷砖上像撒了层奥利奥粉。姑姑笑骂:‘祖宗们尝过的饼干你也敢偷吃’,却偷偷把供桌上的苹果塞进我书包。”

查错字:揪出藏着的“小虫子”

上周,写了一篇文章,并不满意。想着这样的文章投稿到杂志,应该被录用的概率不高。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我退而求其次,投稿到某文学网站,想着这就该没问题。没想到,还是被编辑退回,说我态度不端正,如此难以写出好文字,要求我再三修改,再重新投稿。

我再一次找到AI。极短时间,它已扫描完文章,查出诸多问题。如“他惴着一碗氤氲的面”中,“惴”应为“端”,估计是我输入文章时,顺手打错;“氤氲的面(形容雾气更合适)”改成“热气腾腾的面,氤氲着雾气”……

这些清单,我毫不客气地全部收下,连句“谢谢”都不用,统统修改,再重新投稿,编辑立马录用,并私信于我,说我态度可嘉,知错就改,真是“孺子可教”也。

我嘿嘿一笑,心想,这压根不是我的功劳,而是AI的大力协助,才减轻我太多的工作量,比几千元钱请来的助理还管用太多。

如今,我写完文章,必做几件事。错字筛查:把“的得地”全标红检查(AI会提醒:“的”接名词,“得”接动词)。检查同音字(如“权利”和“权力”)。标点体检:找出连续三个感叹号(AI建议:“强烈情绪用一次‘!’就够了”);检查引号是否成对。逻辑排雷:发现“凌晨五点,夕阳把天空染红”的矛盾,提醒“上文说阴天,下文出现星星”的漏洞……

当然,工具再聪明,终究比不过人的大脑,写不出你记忆里母亲晾衣服时哼的小调,记不得巷口路灯几点钟会闪。但这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温度,加上AI帮忙查漏补缺,或许就是我们普通人写出好文章的笨办法。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