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虽然家里生活艰苦,却也是快乐多多,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有着许多好玩又有趣的事。现在想起,仍忍俊不禁。
看新娘子,就是儿时最爱瞧的热闹之一。不过,我们叫“看新人”。那年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资娱乐匮乏,但凡村里有点啥动静,我们这群孩童都是蜂涌而至,哪怕听到有人吵架都要跑去围观半天。就别说“看新人”了,这多开心的事啊,怎么都得瞅瞅,一饱眼福。
因为我家居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人口稀少,几年也难有娶亲嫁女的,所以,看新人都是在三里之外的村庄,也就是我读小学的地方。那时正神情专注听着课,突然窗外传来迎亲的锣鼓唢呐鞭炮声,心里顿时似猫儿抓一样,注意力一下被分散,老师的讲解成了耳边风,身子在课桌子上动来动去,只恨不得立刻响起下课铃,那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跑出教室看新人了。
当然,看新人的大多都是我们这些女生。下课铃一响,抓住宝贵的十分钟,我们撒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拼命往村里跑,不亚于现在观看明星出场的那股兴奋劲。大家循着吹打声,很快就找到了娶亲的人家,一个个巴头巴脑的挤在新房门口,目不转睛地盯着新娘子看,从头看到脚。
先看新娘的红盖头的四个角缝了银元还是铜钱,或者还是硬币。再看新娘揭开红盖头后模样是否漂亮,发髻上是否插了侧柏,穿的大红袄好不好看,腰上是否系了红丝带。又看新娘是不是舍得离开娘家,她的眼睛有无哭过的痕迹;最后看新娘如何和新郎并肩屈膝拜堂,看她如何羞羞答答的与新郎手腕相绕喝交杯酒,吃宽心面……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眼里的盛典。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新人看多了,我们这些孩童也懂得了许多,说起来,件件都有说头。譬如,新娘的红盖头的四个角,如果缝的都是银元,那就说明这个新娘家的祖辈给后人遗留了不少古钱币。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家一个银元也没有,但他们会花高价从别人手里买来。而且,有的连新娘子的袄子两个角都缝上银元,这算下来,共六个角,就是六块袁大头呢!这不仅是新娘家境殷实,而且父母舍得,对女儿非常宠爱。其实,在红盖头、大红袄的四个角无论缝的是银元、铜钱还是硬币,都是为了讨一个好的彩头,寓意新娘子将财运带到夫家,从此夫家财运大开,财源广进。
揭盖头这事,我们这儿的乡俗与电影中、书本上写的恰恰相反。电影里、书本上的新娘入了洞房,都是由新郎来揭盖头,而我们这里新娘子的盖头必须自己拿下来,万不可让新郎揭了。据说如果新郎揭了盖头,就是在给新娘子下马威,以后新娘就没有话语权了,一切全得听凭夫君的。所以,我们眼里看到的新娘子,大多数都是刚被抱进洞房,脚还没沾地,哈哈,新娘子就急切地一把扯下了自己头上的盖头。
新娘子发髻上插侧柏就更有讲究了,自然是以谐音取意,表示对结婚新人(百)年好合,多子多孙的美好祝愿。为什么只认定侧柏,是因为侧柏通常被人们认为结籽最多。所以大凡家里有女儿出嫁的,其父母都会提前把侧柏备好。若本村没有,一定会特地去邻村采来。
至于新娘子腰上系的那根红丝带,寓意是这段婚姻新娘能够拴住新郎的人,更能够拴住新郎的心。等以后有了宝宝,这根红丝带就成了背宝宝的背带了。
虽然我们只是一群看热闹的孩子,但这双眼睛看人可犀利呢!新娘子有无哭过,我们瞧一眼就知道。因为每个新娘临出门时,都得“哭嫁”,被父母搂着哭,被兄弟姐妹抱着哭,被七大姑八大姨围着哭……哭得稀里哗啦,涕泪横流。习俗就是如此,“哭嫁”哭得越凶,以后发家就发得越快。新娘子本来对家人依依不舍,加上众人这一波一波的陪哭,自然哭得不能自持,有的新娘子把眼睛都哭肿了。事实的确如此,我们从没见过笑容满面的新娘,她们的脸上始终都是淡然而略带羞涩的表情,眼眸中流露着几丝不易觉察的忧伤。
“看新人”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拜堂,这可是重头戏。这一环节倒是和电影中、书本上大致相同。此时屋内红烛高照,鼓乐喧天,宾客满座,笑语喧哗,所有人的目光都投落在新娘新郎身上。这时喜娘早已经在地上摆好晒垫,并在上面铺上了新人的被子,新娘头上还蒙着红盖头,由喜娘搀扶着,与新郎并排站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不同的是新郎新娘每跪拜一次,主婚人都要高声喝彩,一套套的全是吉利话,旁边的亲朋好友则一起笑着应彩,“好啊!””好啊!”
在拜堂时,若看到只有新郎一个人跪拜,而新娘子站立不动,说明新娘定是有孕在身,那她就是至高无上,不必跪拜任何人。但是大多数怀孕了的新娘,还是会由喜娘扶着稍微欠欠身子,意思一下。如果站在那无动于衷,是会被宾客视为太不懂礼数。不过,七十年代怀孕的新娘还是极其少见的,八十年代后慢慢就多了起来。
一对新人拜完堂后,新娘子送进洞房,这时喜娘就开始往门外大把大把撒喜糖和爆米花了(又称撒金钱彩果)。我们这些瞧热闹的孩子等的盼的就是这一刻,大家呼啦啦的涌进新房里,伸长了手臂去抢,一个个踮起了脚尖、削尖了脑袋拚命往里挤,能抢到一两颗糖也好,在那个年代,够我们甜一整天了。
有时,不仅抢到喜糖,还能抓到好几大把爆米花。可恼的是爆米花中会夹杂着一些红枣、生的黄豆和花生。可不,这爆米花真得慢慢吃,偏偏有的小孩猴急猴急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抢到就往嘴里塞,突然一口就咬到了硬梆梆的黄豆粒,哎哟,把牙硌了,疼的张口就骂人。做喜事的东家见了,也是哭笑不得,为了讨个吉利,大多数东家都会赶紧抓点喜糖或别的点心堵堵他的嘴。我也咬到过黄豆,悄悄一口吐掉便是。母亲说过,别人家的大喜事,不能骂人,只能说吉利的话,祝福的话。
记忆里,有好几次,我们几个因为看新人看得迟到了,被老师逮着罚站,一番严厉批评之后,老师总要补上一句,“新人有什么好看的,她长的也和你们也一样,横眼睛竖鼻子呀!”我们听了都憋住笑,低垂着头,却大气都不敢出。但过几天一听到娶亲的锣鼓唢呐响,照旧又跑去看热闹了。
好怀念那个年代啊!以前,娶亲嫁女大多都是在收割庄稼后,也就是在秋季或冬季。那时候的新娘子,都没有化妆,也不涂口红,也不画眉毛,都是素颜打扮。可在我们眼里,那天的“她”就是大美人,怎么看都看不够。现在,啥时候都有迎亲嫁娶,啥时都可以看到新娘,而且现在的新娘个个都是精心妆扮,着一袭白色婚纱飘飘,个个美若天仙,光彩照人。婚礼形式有西式,有中式,也有中西结合在一起举办。可如今,再没有孩童像当年的我们那样,追着闹着哪怕上课迟到都无所谓,一门心思就是要看新娘子。
“逝水无痕,光影流年,我们谁也逃不过时代的变迁。”只能说,随着时代变迁,婚俗也随之改变,很多东西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新的元素和意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仪式感。那么,此刻我所怀念的是童年美好的时光,和那份单纯的快乐,那个淘气又爱看热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