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甲辰农历十一月)冬至的第二天清晨,这是一个寒意袭人又暖阳普照的日子。江西铅山县作家协会采风小分队,踏上了攀登云际关的征程,从县城河口向西线出发,到达太源乡集中。
从太源再出发,经山区公路到达天柱山乡佛寨村,继续往前行驶。时间不长,大家发现不对劲:前方出现了一块卧石,上刻红色行书“金家隘”三个大字—这是我们上次目的地之一,似乎不是通往云际关的路。不过,这里同样属于现代赣闽两省隘口。
二十一世纪初规划设计的这段“佛寨~金家隘”公路,2004年由县交通局始建,2006年竣工验收通车,全长5公里。2017年,调整归上饶市铅山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原铅山县公路分局)管养,属省道S204“李宅~太源”最后一段。
虽然错走上了赣闽公路交界,但也有所收获,算是不虚此行。随后,从金家隘返回不远处的三岔路口,向右侧上山,转向另一条较窄的乡村小路。确实是“小路”,又窄,弯又多,一路走来,都是考验驾驶者的技术。曲曲折折,终于到达累马岭自然村。下车,我们沿着当年的入闽古驿道前行,感觉脚下的石板路依然坚实。路边的野花在风中摇曳,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一抹生机和活力。偶尔看到一些古老的遗迹,即使残缺不全,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曾经的辉煌。
白云蓝天下,攀登之路罕见人迹,却宛如通往文学梦想的桥梁一般。前一段路还好走,等到进入山里羊肠小道,越来越多的茅草树枝挡住去路,杂草丛生举步维艰。幸运的是姚主席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带来一把锋利的柴刀,托付给体力强健的童劲松老师。童老师人如其名文武兼备,手提柴刀,一路披荆棘斫枝除草,以便寻石辩道,大家才不致迷路。童老师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不辞劳苦,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登山通道。
走了一段,一座有些年头的风雨凉亭映入眼帘。大家入亭稍作休整,柯援生老师为我们拍合影后,队伍继续前进。随着海拔不断攀升,我们愈加体会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与力量,也在攀登途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眼看着这峭陡的山势,左侧深不见底,行于其上,仿佛踏入云端之旅。这条古道是历史的见证者,虽然没有昔日的繁华与喧嚣,但它依然以其历史背景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人们。山谷幽深处传来鸟语,似有花香,仿佛置身于仙境。
俗话说,望山跑死马,远路无轻担。前面的童老师一路清除路障,还抽空为文友们砍伐竹竿当手杖,我也得到一根竹杖助力。柱杖前行,想起宋代苏轼的句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时距离云际关口已不太远,童老师已略显乏力,需歇息一会。钟晓琴老师接力挥刀除障,汪彩萍老师也不顾年龄已大,一道再接力,斫棘清障前行。就这样,众人齐心协力开路登顶。此情此景,再来登高望远,更深切感悟到脚下古驿道的沧桑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们在十一点四十五分攀登上关口远眺,云蒸霞蔚,山河壮观,美不胜收;徜徉在关隘口,清风拂面,思绪飘荡,连绵山脉和绿色葱茏的森林,令人心旷神怡。
云际关,地处福建司前乡云际村北2.5千米云际岭的垭口上,关口海拔780米。始建于五代(907~960),重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呈南北走向,为光泽与江西天竺村界关,因“高与云齐”而得名。战时,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有“北路第一关”之称;平时,则是赣闽两地互通商贸往来的通道。战乱时期,将士们凭借关隘浴血奋战,誓死保卫身后的家园。历史的长河中,云际关曾历经沧桑。它见证过朝代更迭,经历了战争洗礼。始终如同忠诚的卫士,一直屹立不倒,是赣闽关隘的守护神。
斑驳的城墙砖石,看过多少风云变幻,我发自内心涌起对历史的敬畏。在这关隘之上,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史迹和历史传说。宋代理学家朱熹赴江西讲学,曾途径光泽从云际关而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红十军”曾进出此关入闽作战……
站在古城墙对面,我凝视繁体“云际关”三字良久。关名右边,石刻“邵武府光泽县”,左边则有“清同治癸酉廿五都合”,下方字迹不清。大部分文友还是首次登上云际关,大家兴致勃勃,在雄关隘口互拍花絮。拉起铅山县作家协会采风小分队红色旗帜,摄影技术堪称专业的柯援生老师,又一次为小分队拍摄合影。至此,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三个入闽关口的采风任务。
云际关,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它的过往和现状相互辉映,无间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别样的风景图画。在此间,我们不仅能近距离地欣赏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还能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搏,用心感受那份沉淀在岁月中的沧桑与辉煌。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