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我在文友陪同下,走进了上海青浦区西南的千年古镇金泽。
对于金泽古镇,我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多年前的春天,我在淀山湖畔的东方绿州采风后,来到了与江浙沪三省交界的上海千年古镇金泽。在当地一位热心乡人的引领下,了解了水乡古镇的前世今生。
踏着曾经走过的熟悉的石板路,沿着古镇市河两边的老街行走,感觉当年的景观仍然清晰。文友见我恋景,带着赞美的语气说:看到面前的古镇,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读你在东方城乡报写的《被人迟识的古镇金泽》,一整版的文章至今还被我收藏着……
随着文友的话落音,我记忆的闸门随之拉开。那年春天,我先后在古镇游览了盛名古镇的“六观”、一塔、十三坊。“等景观。走近了古镇依水而建的六个道家修行场所的旧址,包括正在举行的轰动周边地区的古镇庙会等,了解了古镇悠远的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了解了古代在塔汇桥附近所建的古塔地址;走近了上塘街和下塘街市河旁分布着的手工作坊旧址。对上塘街鳞次栉比的开着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商店进行了采风。探访了下塘街上保存着的明、清时的一些大宅和有关建筑等。虽然也看了市河上的古桥,但由于时间关系,撰写古桥的笔墨不多。
时光流逝,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又一次踏进古镇的上塘街,发现许多房屋己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饰,保持着浓浓的江南水乡的古风味。眼前,一条南北流向的市河在流淌,这就是古镇的中心河道,汇集了东西两边的多条支流,阳光下的河水闪烁着晶莹的浪花。这就是古镇享誉江南“四十二虹桥”的所在地。这就是古代桥梁建筑的集中地段,这就是“有桥就有庙,有庙就有桥”的名声远播的地方。这就是金泽古镇保护并修复了的七座跨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古桥集中的地方,这就是展示古镇“江南第一桥乡”容貌的地方。面对众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我准备沿着市河上的桥,在每一座古桥上走一遍,以了却我长久以来的观赏古桥的夙愿。
河畔的草坪上,显目处竖着一块亭式石碑,上面写着“金泽古桥甲天下”七个大字,此碑是由上海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钱君匋先生题写。展示了金泽古镇在江南水陆交通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在文友介绍下知道:历史上的金泽古镇市河上,相距不远就有有四十二座桥,被誉为四“十二虹桥”。说到“金泽古桥甲天下”的建桥历史,还得追溯到公元700年左右。相传三国时东吴孙权曾带兵经过金泽这一带水乡,由于水道众多和交通不便,就下令军士们逢水搭桥,逢土筑路。金泽的土地上从此有了桥。又因为将士们相信迷信,所以又在每座搭好的桥头都建了一座庙宇,用来保佑军队的出行和打仗的安全。
听着文友介绍,我便随他踏上了上塘街和下搪街河道边上的古桥。这就是古镇完好保存下来的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七座具有时代特色的石桥。它们就是万安桥、普济桥、迎祥桥、如意桥、放生桥、天皇桥和林老桥。每一座古桥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故事,丰富的古桥历史文化底蕴令我情有独钟。
万安桥,又名万安亭桥,是位于金泽镇古衎北市最大最古老的桥。此桥建于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它横跨市河的东西。桥长29米,宽2.6米,跨径9.8米,是弧形单孔石拱桥,使用的都是江南紫色武康石材质。此桥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及清乾隆年间曾多次修复,并立碑以示纪念。万安桥至今己有761年,是上海青浦区现存最古老的桥。1999年,当地政府部门对其又进行了整修,使其又重新焕发风采。乡民们有顺口溜赞曰:“金泽四十二虹桥,万安为首第一桥。”可见这座桥在乡民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在文友介绍下我知道:该桥在宋代兴建时,桥上还建有亭屋,故也称为亭桥。此桥的建造结构、造型和用石,同市河南部的普济桥相同,故它们被称为金泽市河上的一对姐妹桥。万安桥建桥的时间要比普济桥要早建三年。当时桥面上的亭阁四周有漂亮好看的飞檐翘角,翘角上还挂着的铜铃,当微风吹过石桥时,铜铃就会像音乐般响起,成为古镇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万安桥上的石栏也设计得非常讲究,采用了云纹雕刻的手法,其图案同镇内的颐浩寺中大雄宝殿前的“不断云”石栏相似,细观云纹连绵,犹如奇丽多姿的仙境。万安桥的垂条石下有眉石,上面还有类似于婴儿出生后乳房上小凸起的乳钉。这是我国宋元时期古桥常见的一种精美装饰。
历史上的万安桥的东桥堍,还有佛国亭寺庙,庙宇楼亭飞檐,内有佛像,终年高香不断;桥的西堍,还有财神阁,也是一座庙宇,内有道教四大元帅之一的武财神赵公明塑像。使得整座石桥的结构设置,形成了一桥挑二庙的风景,这样的古桥在江南古镇中也是不多见的。如今虽然庙都不在,但庙址依然被保留着。
万安桥还有很多民间故事,很有桥文化的文学风味。相传清代诗人黄铎,在一个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冬夜,他在亲友家中夜饮后拎着灯笼回家,当他匆匆走上亭桥的时候已是三更深夜时分,就在他提着灯笼独行时,此时寒风刺骨,雪越下越大,几乎把桥的石阶也堆满了。就在他抖落身上雪的时候,忽然耳边传来“悉悉索索”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条身长数丈,颜色青黑,头如半球形似的巨蛇,正昂首吐舌地在桥上的雪中朝他爬动,就像是追着要咬他似的,吓得他浑身直冒冷汗。
他赶忙迈步快跑,但长蛇仍然在后面跟随,他止步,蛇亦停下不动。此时,黄铎被巨蛇缠着,一度惊慌得不知所措。无奈之中,他只得大声呼喊:“来人哪,桥上有大蛇……”经他一喊。附近睡着的乡人纷纷爬起床,拿着木棍和树杆等打蛇工具,冒雪赶到桥上,但蛇已经消失在雪花纷飞的夜色之中……
第一天早晨,黄铎再次来到亭桥阁的旁边,反复仔细观察,但没有发现他想要的答案。于是他来到桥下,终于看到了一个大穴洞,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清楚,他这才知道这桥下原来还有个蛇巢。此事传出后,人们都说蛇是神秘之物,特别是冬天的蛇一般是不会出洞的,还说人碰到蛇是一种吉祥之兆,象征着好运即将到来。又有人说:蛇在风水上的别名是“钱串子”,因此冬天晚上遇到蛇是财运好转的预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人们就常到万安桥上走走,还把这座桥称之为招财进宝的发财桥。但从那时起,人们再也没在桥上见到过蛇。古桥从此又成为了人们心中神秘的桥。
1959年,此桥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是金泽镇珍贵的一座古桥。
离市河南部不远的古桥名普济桥,又称紫石桥,俗名圣堂桥。此桥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年),比万安桥晚建三年,至今已有758年的历史,系万安桥的姐妹桥。此桥于清雍正年间重修。桥长26.7米,宽2.75米,拱跨径10.5米,桥也是用紫石砌成,跨径虽大,但行走时感觉坡度平缓。桥顶的圈板石上镌刻有“咸淳三年”字样。普济桥的石栏是于清雍正初年重修时加置的,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我国河北著名的赵州桥相同,它的石料与上海松江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相同,由于整座桥的石板石块多为紫色。故又俗称紫石桥。此桥也是上海地区保存完好的一座古老的宋代石桥。
用紫石建造的普济桥处处带着神秘的画韵。特别是每当雨过天晴的时候,晶莹剔透的桥面上就会显现出特别美丽的浅浅的画影,犹如一座用紫石镶嵌的宝石横跨在市河上,这种景象被各地游客盛赞为江南古桥中的一大特色。这些装饰特点不仅丰富了普济桥的文化内涵,也让游客在欣赏美丽桥梁的同时,感受到其历史悠长和建桥的高超艺术,成为众多同类古桥中独独占鳌头和魅力的品牌。
普济桥还有一个特别的称谓叫“三条桥”。这就是普济桥不仅横跨了东西两岸河道,而且还在两边的临街上还各自建了一座伸延的小型辅助桥。这种独特的建桥结构在江南古桥中十分罕见,使得普济桥变得更加独特和珍贵。
在历史记载中,普济桥建成后,先后有南宋代名将韩世忠;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明代军师刘伯温等曾到此桥游览过。就连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专程绕道留下足迹。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普济桥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据传,书法家赵孟頫是宋代赵匡胤第十三代孙。赵孟頫43岁那年,他遭受南宋亡国之痛,一度谐夫人管道升隐居在金泽的颐浩寺中,整天以抄写经书,作画来苦渡时光。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时,夫妇两人就会来到普济桥上赏月和散步,借景消愁。
在桥上,夫妇两人还常常怀念抗金名将岳飞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常常面对月亮朗诵岳飞写的《小重山》词:“昨夜寒蛩(蟋蟀)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是。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写此诗的时候,正是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统治朝政并打击爱国将领的时候。岳飞目睹山河破碎,反对妥协投降。但岳飞壮志难酬,他无比仇恨那些贪生怕死的卖国贼,在元帅帐内采用梦境烘托的手法,作了《小重山》词,写出了他不能为国出力的悲痛心情,表达了他的抗金和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赵孟俯夫妇两人在诵读《小重山》诗词时,常常是泪水滴满衫巾,充满了深爱祖国的情怀。赵孟頫夫妇为金泽为这座普济桥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所以普济桥又是一座充满历史人文景观的古桥。
此桥于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中国名胜词典》条目。被誉为“上海第一桥”当之无愧。
金泽镇南市梢的迎祥桥,建于元代至元间(1335-1340年),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先后二次进行修建。桥为6柱5孔梁式石桥,全长34.25米,宽2.14米。中孔跨径6.35米,左右二孔为5米,三孔为4.3米,其构造形式颇为独特:此桥采用了长青石5块,拼成桥柱四条立于水中,形成了五个桥洞。迎祥桥桥体略呈弧状,横跨水面宛如长虹卧江,颇为轻巧。整座桥身结构精巧,纵向坡度比较平缓,造型优美。石柱上架条石作横梁,横梁上密排名贵的楠木作纵梁,桥枋木的板上密铺着用石灰糯米拌浆而砌成的青砖作桥面,两外侧贴水磨箩底砖,桥面两坡有踏级,既可保护木梁,又能增加美观,还能起到压重稳固作用和承受一定的重量和保持摩擦力,这样的古桥在全国少见。
在文友介绍中知道:元代时,此桥旁还建有万寿庵。规模宏大的万寿庵建筑精美,风景秀丽,内有尼姑近百,被称为江南的“小天竺”。其中“迎祥夜月”景观被列入金泽古代八景之一。此桥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地方贵人徐炎出资重修,今庙已毁。
在古代,每到夜晚,凡水上的船只大多会在途经古镇时驻锚歇宿于迎祥桥的桥堍西旁。皓月当空时,月光下的长桥就像卧在水波上,在桥、水、月的景观融合中,自然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相传清代诗人陈自镐在途径金泽时曾专程在月夜登上迎祥桥,并面对皓月作《南桥夜月》诗,其中有“虹影环空烟渚宽,高悬皎月壮宵观”之句,描绘了桥下流水潺潺,月光洒在水面上的美丽景象。
那么为何桥上不设楼梯式的跨步?桥面的两边为何不装护拦杆?据说这是一种军事上的需要,由于元代蒙古族的骑兵为避开牵马过石桥的不便面为,质以迎祥桥设计了斜平面,并在桥上铺设了坚固的青砖,而且不设桥栏。这种桥梁技术被称之为“连续简支梁结构”。就世界造桥史而言,我国元代能应用这种原理造桥,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技术含量先进的桥,这种技术要比西方早出数百年的历史。1962年,此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又对迎祥桥进行了精心修缮。工程秉承“修旧如旧”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文物的原貌特征,修缮前工程技术人员对桥上的楠木梁在整修后进行了防水防腐保护;又用杉木更换了糟朽的美松木梁、翘曲的柏木梁;更换了腐朽的木望板并且做了防腐及防蛀处理;同时还修复了将要断裂的帽梁石;对那些铺设的青砖经清洗后又重新铺设。再现了月色之夜“月印川流,水天一色”的迎祥夜月美景。
为了确保游客在迎祥古桥上行走来回安全,少停留在无栏杆的地方摄影和拍照,当地政府部门在古桥南近百米处,建造了一座大型水泥公路桥。使一般的载重车过桥都去走公路桥,以减轻对历史古桥的重量负荷。为了让游客能够尽情观赏和摄影等,在桥的东南面又另辟一块园地,建造了石古亭,亭上的一副对联写着:“虹影环空如入画,水天一色合吟诗”。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桥影横卧空中,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水天一色,融为一体。通过对联表达了对迎祥桥景色的赞美之情,是对迎祥桥美景的生动写照。
亭的周边还栽有树木花草,创设情景专供游客休息和在此拍照留念。通过石古亭从不同角度烘托,迎祥桥变得更加美丽。
在迎祥桥向北50米的地方就是如意桥,此桥位于金泽镇的南市。桥南有南圣堂庙,又名祖师庙。所以,金泽乡人也常把如意桥称为祖师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