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少年的春天非此时的春天。此时的春天物质充盈,精神饱满,对春天里飘荡的风筝并没有勾引起多大的诱惑与热忱,虽然天空中多了几许年少时曾经的梦萦魂牵。而昔日不一样,当春意盎然的时候,冬日里的执念还抚慰着河床里一块块不成规则软踏踏的冰,开始泛绿的水面浮动着粼粼的波光,拂面而来的风有一种让人惬意的感觉。杨柳吐蕊,小草冲破土层,探出茂密的小脑袋,经严冬蹂躏,枯黄色的麦苗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广袤无垠的大地像丹青者临境写生,刻意以盎然绿意为主色调的时候,空中偶尔飞过几只风筝。风筝大多很小,形态各异,颜色呈现出一言难尽的斑驳。它们甚是抽象,简单到几根秸秆,几片报纸,就可以做成。你可以充分发挥大脑的想象,把它们最接近的东西定义为五角星、鸡、鸽子、金鱼。无论任何人都不可以嘲笑他们的技术拙劣,因为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都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今昔,往昔,不同时代,同一个舞台,同一片湛蓝的天空,相较于现在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到让人难以置信,颜色更是鲜美无比的风筝,当它们飞起的时候,有着拿不出台面的穷形怪相。
倒是有一只体形巨大,与白云作伴的蜈蚣风筝荡漾在浩瀚的长空里。放眼望去,在视线几乎触及不到之处摇曳着,蠕动着,宛若鲜活了一般。它的骄横、放荡和试图与天公比高的霸气不得不令我们一群孩子叹为观止。
这只像极了蜈蚣的风筝是由我们村尤二爷和他的莫逆之交老烟枪大叔共同设计制作而成。它是由十几个模仿蜈蚣的骨骼组织构造而成,总长有十几米。正因为它的体形庞大,所以在放飞它的时候,需要两三个人去协调完成。当尤二爷初始筹划时,他的哥哥毛遂自荐,要与他合作,奈何种种原因,尤二爷与他水火不容,愣是不同意。他的哥哥只好自己制作了一个简易的五角星风筝。他的五角星风筝相较于蜈蚣风筝,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不仅形状不美观,飞得也底。每当他放飞时,总是一个人在拼命奔跑。那风筝轻飘飘飞起的气场足可以证明它的不自信。我领教过蜈蚣风筝闪亮登场的威力。它从我的身体侧面飞过,直冲云霄的刹那,呼呼的风声难以让人置信,这是一只风筝起飞的前奏。
天上有阳光作伴,哪怕再丑陋的风筝都是花旦一样的存在,都能勾引起我们无限的惊奇、赞叹和羡慕。
论放风筝见多识广和资质,当属我的爷爷了。他说,风筝在天上飞,是吉祥物,万众瞩目。在饥不择食的年代给人无限遐想,寓意深刻,一旦它挣脱了风筝线,飘落下来,俨然凶神降临般的不祥,也是人们最忌讳的事情。它飘落在旷野,倒还无妨,倘若落到宅院里,就会让这户人家蒙上晦气的阴影,他们定会认为因此带来厄运或血光之灾,必与放风筝的人理论一番,再或者盛怒之下大动干戈,然后捡起来这只被他认为不祥物压在磨盘或磨棋子底下。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大抵是认为这两种东西既然能碾碎谷物,也一定能碾碎牛鬼蛇神来消灾解难。
放风筝是每一个孩子的梦萦,这种爱好从骨子里与生俱来,带着笑,发着光,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因一时贪欢,放风筝而引起与邻里交恶,那就不划算了,因此也熔断了那个时代很多孩子对风筝的欲望和热情,同时,在做风筝时,会把风筝线做得很粗,很结实,结实到万无一失。
爷爷的少年时光在民国时期。那时候中国尚在黑暗当中,启明星一样的伟大导师孙中山先生正在励精图治救国救亡的辛亥革命。国运处在十字路口,迷茫而焦灼着,人们畸形的生活窘态如同一只饿透了的小鹿,愈发显得干瘪。
人之年少是如此的狂荡而曼妙,它不随人处在哪个时间,哪个节点而转移。大时代的爷爷一代人对这种爱好如同波浪汹涌的大海里的定海神针,任凭骇浪暴风骤起,巍然不动,反而随着时势的颠簸,愈发显得狂野。许多年以后,人们翻身做主,土地实行联产承包,人们生活不再受到饥饿袭扰,胡须飘髯的爷爷一旦静下心来,最大的喜好就是抽着旱烟与我讲一些他上私塾时那段漫长岁月里发生的故事,还有就是春天里,他从私塾归来放风筝的趣事。爷爷喜欢讲,滔滔不绝,我也是他最忠实的听众,百听不厌。从爷爷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了年少时的他和一群小伙伴趁着春天里的风把风筝放飞的场景。他们不仅是放风筝的能手,还能把风筝放到新高度。譬如,他们把风筝高高放飞之后,再在风筝线上安装一只带着滚轮的小风筝。小风筝上挂着一个用棉线捻成念子的鞭炮。当鞭炮在高空中爆炸时,小风筝又顺着风筝线溜了回来。他们还可以就地取材做一只小喇叭,足够吸睛的风筝在高空里尽情显摆,还不忘回荡着嘹亮的哨音。不知道这种大胆的创新只是上帝仅赋予了他们一代人天赋异禀,还是现代人的智商又一次低调轮回,除了从爷爷口中得知原来放风筝还有这么新奇的事情而惊叹以外,并没有看到过。爷爷每每讲起这些的时候,眉飞色舞,沉浸着过往里的妙笔佳境。脸上洋溢着曾经的年少和曾经的逐梦芳华。
对于父亲,风筝就是河对岸的花园,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知其姹紫嫣红,知其芳香四溢,却不为所动。因为他的志趣不在这里,他志存高远,把笛子演奏到高屋建瓴的境界,曾经在公社文艺汇演时,以笛子独奏曲《春天里的田野》,绕梁的音质如清风明月般艳惊四座而获得一等奖。
古贤曾云:龙生九子,性格各异。我伯父喜欢风筝,他不仅年少时放,做了小学老师,还依然温热着这个嗜好,据闻他有一次放学回家,把风筝线拴在自行车的后座位上,甚至都不顾及它的起飞和坠地,生拉硬拽地把一只风筝放回到家。
用风筝这张名片扮亮一座城市的地方当仁不让者应该是潍坊。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知道外面的世界,还有风筝节这一俏丽的日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我家准备建房子,家里请来了两位工匠为我家制作梁窗之类。在我们那儿管这种活叫豁嵇梁椽。这两个工匠不是外人,一位是我的二舅,一位是我小姑父。他们都距我家二十里开外。但他们两家离得很近,两村毗邻,又是同行,彼此了解。二舅私下里说小姑父干活慢,性子松,一根稻草也能绊住他半晌,属于架到火上烤不热的那种。第一锛砍下去,如果有人和他说话拉呱,第二锛不知道要等到驴年马月。二舅的话果然没有落空,小姑父用现身说法来解释什么叫做干活慢,只要有人和他说话,话茬就一个接着一个,光说话忘了卖膏药,最后锛角也撩在一边,抽烟喝茶。他一边与人聊天,一边往天天瞧。天上有飞机轰鸣的声音。
这儿离军用机场不太远,属于军管区,每天的起降成了必修课,我们这个区域的人除了习惯它铸剑长空来来往往的司空见惯,就是充耳不闻它划破长空的嘶鸣。但小姑父不一样,对于任何事情都感到新奇。飞机由远及近,小姑父手搭凉棚,如炬的目光能把隐迹的银河系燃烧。果然他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分明是一架直线客机,后面拖着一只庞大的风筝,这种破天荒的发现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然后他赞叹惊呼起来。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不其然,只见飞机的后面大概两倍于它的巨大风筝,被它像尾巴一样拖着在天上飞。我不由得啧啧称赞,放风筝原来不是人站在地上一成不变的固态,是可以叠花出秀的,感慨他们开挂的智商。小姑父别看干活不是一把好手,但见多识广。他一拍脑门说,原来今天是三月三,是潍坊风筝节。他的这句话也让我猝然明白过来,为什么李谷一老师演唱,关于风筝的歌曲偏偏要情系三月三的日子。后来想想,还是多亏了小姑父的独立特行,要不然,已经习惯了飞机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的我,怎么都不会抬头向天空瞟上一眼,更不会知道放风筝的百般花样。
从那时起,千重墨客徒争秀,万簇骚人竞风流。行文版画等百花齐放,成了他们尽兴泼墨的舞台,赞誉风筝的美篇满天飞。
在我少年时期,市面上还没有商品风筝,只有靠自己去设计、制作。很多孩子都喜欢抄作业,也就是有一只风筝面世,然后就有很多的风筝爱好者争相效仿。当然,抄作业也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有的人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精致,绘画得更生动,有的人简直是在糟蹋别人的作品,把人家辛辛苦苦设计制作出来的风筝在形状和图案给硬生生丑化了。但不管怎么,心情都是一样的,只要能让自己的杰作飞上天,就是胜利,成就感满满。
我喜欢风筝,但动手能力不强,是叶公好龙式的。当看到他们放风筝时醉意玲珑的惬意之状,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毕竟知道自己笨手笨脚,哪怕放在半两定盘星上都撅秤杆子,始终只是把这种喜好停留在欲望上。好在我有较好的亲和力,可以车载斗量,与人关系非常融洽。村里的小伙伴,无论谁有风筝,都会与我共享。
我少年时期流行李谷一老师演唱的歌曲《三月三》。她那一如夜莺出谷点亮黎明般的歌喉令人神往。这种美轮美奂的音符填满了大街小巷。虽然光阴荏苒,几十年不胫而走,少年的河床已经皴裂成荒,再也无法摭拾半点年少的种子,徒留回忆的空壳和思念。但那“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脍炙人口的歌词和曲子至今不觉然仍脱口而出,并沉醉其中。那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一边听着那其荡气回肠和千回百转的歌曲,一边怀抱着新风筝,走在试飞的路上,简直是生活在童话般的世界里。那一时刻,我虽然还没有意识到少年是漫漫人生路上最闪光的段点,把无忧无虑镂刻在放荡不羁的梦幻里,希望太阳停留在原点,希望时光不再流淌。在轻抚脸颊的杨柳风里,风筝带着我们无限的遐想飞向空中的刹那,愉悦的心情如层层叠叠的花枝静悄悄开放,将最美好的一面与馨香溢满整个春天。
弟弟与我不一样,想则付诸行动,只不过做出来的风筝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他曾经做过“人”形风筝。这种风筝简约、明了,成本低廉,是用一张报纸裁剪成笔记本大小,在纸张的背面交叉两根一米左右的芦苇。他是模仿者。不过,天空中大多飞着的这种风筝在纸张与芦苇的四角固定上没有皱褶,体体面面,大小比例真正做到了黄金分割,让人看上去很滋眼,也就是很舒服。而弟弟应该是年龄小,发挥能力不够,制作的这只风筝与之比较,差距显然,好在能飞。
制作风筝讲求的是精益求精。它的精髓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这个过程和工匠大师悉心雕琢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瑕疵是最大的败笔,成败优劣取决于自身修养。毫不夸张地说,做风筝大到材料的选择,纸质的品种,厚薄程度,裁剪纸张尺寸的把控,风筝骨骼用的材质。小到粘合剂的正确用量,扎捆风筝线的定位等事无巨细,这些繁文缛节无不把风筝的娇贵和高傲,这种与生俱来的风骨体形得淋漓尽致。
风筝主题最能体现出主人的艺术细胞优劣程度和绘画的造诣,更是把没有这种天分的人给逼到了墙角。所以,在那个还没有商品风筝推向市场的年代,你可以看到天空中各种形态,各种图案的风筝。有的风筝绘画缺位,直接就是空白,整幅的蓝,或整幅的红,有的图案天马行空,云鹤和鱼虫共舞,牡丹与红梅作伴,这样的脑洞不足为奇。
观一件风筝,就折叠出一个人在这方面的优势与短板。有一种东西不是用金钱能买到的,那就是还没有物化的精神食粮。做风筝,放风筝,及时行乐,乐在其中,甚至拆除年龄的篱笆,只要有这种闲情,都可以来此放飞心情。
在我儿子到了能够放风筝年龄的时候,商品风筝已经摆上了商场里的各大柜台,那些花花绿绿的风筝让人目不暇接,你可以随便到哪一条商业街,或者商场,哪怕小商铺里都能买到心仪的风筝。春天一到,放眼四望,湛蓝的天空下,那些婀娜多姿的风筝让人大饱眼福。我在弟弟的公司打理事物,很是忙碌,自然与儿子的接触就不如妻子多。妻子是从儿子嗷嗷待哺,到咿呀学语,再到摇摇学步,一点一滴的时间都倾灌其中,陪伴着他成长,相较于妻子,我就淋漓尽显父爱的缺失。儿子的成长里,哪一天第一个清晰或不清晰的发音,哪一天挪动第一个步子,她都如数家珍,这种如漆胶无及的关系是我体验不到的,也无怪乎妻子抱怨说:再不陪陪儿子,他就长大了。我完全领会她这句话里蕴含了多少省略语。好在儿子喜欢放风筝,这也成了连接我们父子关系最好的纽带。在荡漾的春风里,我们眼见着风筝冉冉升起,我们父子两个撒下一路的欢笑。花语,虫鸣,哪怕路旁一颗嫩绿的草芽都能惊起儿子连声的惊叹。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的关系是如此得超脱,原来维系这种关系的事情又是如此的简单,只需一页风筝,一场放飞风筝的盛宴。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千古绝唱歌曲《三月三》的曲子,悸动人心的歌词在心中澎湃着跳跃着:“风筝知道我的情,朝我把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