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借书记》
今早六点多,我还在温暖的被窝里躺着,手机突然“嗡嗡”震动起来。拿起一看,是好友曹打来的电话。接通后,她柔声细语地“喂”了一声,随即兴致勃勃地问道:“早上你有空吗?”我懒洋洋地回答:“没什么要紧的事啊,怎么了?”她笑着说:“那待会儿吃完早餐,一起去图书馆吧?”一听“图书馆”三个字,我顿时来了精神,一骨碌从床上坐了起来,兴奋地对着电话说:“好啊!几点见?”曹想了想,说:“吃完早餐,九点半左右在图书馆门口碰面吧。”“好嘞!”我爽快地答应。
挂掉电话,我迅速起床,洗漱完毕,开始准备早餐。我的早餐一向简单:一个鸡蛋、一盒牛奶、半个馒头,都是现成的,只需稍微在锅里加热一下即可。吃完早餐,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自己。对于穿着,我一向追求舒适,从不刻意打扮,毕竟到了这个青黄不接的年纪,早已不再追求华丽的外表。收拾妥当后,一看时间已经快八点四十了,便拎起包出了门。
大约半小时后,我到了市图书馆门口。门口进出的人不多,曹还没到。我从包里拿出手机,拨通了她的电话,却无人接听。过了大概是五分钟,曹终于出现了。她穿着一件白色羽绒服,黑色短靴,单肩斜挎浅棕色包包,快步朝我这边走来,脸上挂着淡淡的笑,眼镜滑到鼻梁上,仿佛下一秒就要掉下来似的。
她走到我面前,略带歉意地问:“你等很久了吗?”我笑着摇摇头:“我也刚到,咱们进去吧。我记得文学类书籍在三楼,对吧?”
我们径直来到三楼,馆内人不多,书架上整齐地陈列着各类文学书籍——毛泽东文献、周恩来文学作品集、邓小平文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我和曹分开行动,各自去寻找心仪的书籍。
我走到标有“外国文学”的书架前,仔细挑选起来。不一会儿,手里已经捧着四本书:第一本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这部作品通过作者童年的生活经历,生动展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图景;第二本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书中详细描写了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充满了反压迫与斗争精神;第三本是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讲述了主人公悉达多的生命旅程,深刻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第四本是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描绘了四个好朋友在野林中的冒险故事,充满了童趣与温情。手上拿着沉甸甸的喜欢的书,心里也油然而生出一股欢喜,
挑书的过程虽然费时费力,但乐趣无穷。我拿着挑好的四本书,找到曹,发现她也挑了四本。分别是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另外一本是德国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看着她手上的书,笑着对她说:“挑好了吗?别挑太多,这几本看完,下个星期天我们再来换。”她点点头:“好。”
我们走到借书窗口,工作人员一本一本地登记完毕。随后,我们下楼,走出图书馆大门。曹提议:“时间还早,要不要去对面河边走走?”我欣然同意。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过茂密的树林,来到河边,找了个长凳坐下。
曹望着波澜不惊的河面,感慨道:“今天早上真是收获满满啊,待会儿想吃什么?咱们歇一会儿就去吃饭吧。”我想了想,说:“兰天地下一楼有家麻辣烫味道很不错,要不咱们去那儿?”曹点头赞同。
在河边闲聊了一会儿,乱七八糟地说了些彼此的近况,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绚丽而多彩,河边的柳树仍未发芽,湖中嬉戏追逐的鸭子,带给我们无尽的惊喜,我俩观赏着河边独特的风景,然后起身,提上各自的书,再次穿过茂密的树林,混在人群里过了马路,径直朝兰天地下一楼走去,曹跨过汹涌的人潮,冷不丁地说:“春天的美在于它的百花怒放、国色天香、雍容典雅、娇俏玲珑、馨香可人,再过几天,我们来这里赏花踏青,可好……。”
我也不由得感叹,这真是个充实而愉悦的早晨啊。
(散文写于2025.2.23)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