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纷扰中寻找平和(散文)

秦景澜 2月前 73

我院是局属二级机构,虽从同一个大门进出,但不在同一楼栋办公。局机关办公区又隔成单门独院,其四栋家属楼却混杂在我们办公楼区。我院办公区停车场本就狭窄,加上家属停车,造成停车位一位难求,只能见缝插针,消防通道自然名存实亡,剐蹭的、车出不来的等现象时有发生,常常引起各种矛盾。各县区前来联系业务者更是无所是从,只好将车停在街边,有的还不小心违章,这对我院的业务和声誉都有影响。局领导曾努力给我院谋求新的办公区,奈何程序复杂,一直未能如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所谓的程序性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和矛盾,似乎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院职工除在虎头山水利小区居住外,大部分人分散在不同的区域,较近者骑电动车,远者开车。我住虎头山,大多数时间也开车。自从前年十月份办公区家属楼实施水电一户一表改造后,和许多人一样,我也只好骑电动车上下班,因为车位本来稀缺,施工一开始就开挖得沟壑纵横,砂、砖头和水泥随处堆放,各种规格的管材横七竖八,几乎没有停车之地,甚至电动自行车通行和停放也困难。原以为一个星期或最多半个月就能完工,谁知不到十天就停工了,施工区内一片狼藉,人们不仅出行不便,停车更是无望。许多开车上班的人十分不满,纷纷拨打市长热线,有关部门回复是因为资金不到位,施工单位无力垫资而停工,各方面正在积极协调,督促尽快复工,请大家耐心等待。

然而,大半年过去了,没有丝毫动静,复工似乎遥遥无期。为了行走方便,大家只好用砂土将开挖的沟壑暂时回填起来,但在雨雪天时,泥浆不免弄脏人们的鞋裤,甚至有老人和孩童滑倒。大家在怨声载道中煎熬着,也盼望着。

好在我家距单位并不远,骑电动车和开车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十五分钟左右。相对而言,骑车更便捷一些,因为堵车对骑车的影响相对较小,可在缝隙中灵活穿梭,但安全风险却增大,而且雨雪天遭的那些罪是刻骨铭心的,养尊处优者难以体会得到。

中山路是我上班的最优路线,南北向,出了虎头山胡同即可直达办公室附近。而市中心医院就在中山路上,大门正对着申碑路,路口没有信号灯,因为前方不到一百米和广场路交叉口就有。数年前,中山路经过改造,路况有很大改善,但由于各种限制,中心医院大门以南是双向四车道,以北却渐变成双向两车道,加上医院出入车辆众多,医院对面申碑路口还有公交车站牌,导致医院门口上下班时几乎天天堵车。为了便于交通,交警便在医院门前的中山路上增设了两道隔离栏杆,一道在路中间,一道在靠近医院的一侧,做到人车分离。从申碑路过来的车辆禁止左转,出租车禁止长时间逗留,正对大门和申碑路的栏杆留出五六米人行警示桩,电动自行车禁止通行。每天早上还有辅警值勤,如此一来,堵车现象大大缓解。

然而,好景不长,骑车上班时,我发现每天上午十一点后,医院大门北端人行道上就聚满了各种小吃摊和拉客的三轮车,挤挤挨挨,把人行道堵得死死的,有的甚至摆放在行车道边。有烤红薯的、卖包子的、卖营养粥的、炒米炒面炒粉的,等等,琳琅满目,生意甚是兴隆,主顾多是医院陪护人员。这让我感到医院食堂管理有问题,或者是陪护人员及病号想换换口味。三轮车有人力的,也有电动的,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在经营。出租车也来凑热闹,把车停放在在行车道上,排成一溜,跟在火车站似的,后备箱盖还高高翘起,随时可装东西走人,里面的燃气罐赫然在目。下班时,堵车相当严重,电动车也只好穿梭在行车道上,险象环生。很少看到交警,有时可看到医院门口的保安在努力维持秩序。

每当骑行到这里,看到这番情景,总让我感慨万千。三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真需亟待提高。持续了两三个月,也许有人向上反映或投诉过,但状况依然没有改观,每每走到这里,总会听到人们的怒怨。由于上班无法开车,既使开车也会在这里堵车,骑车又不安全,我也不免愤愤然。忽然想起经常浏览的由河南日报报社集团主办的顶端新闻上有河南网上问政新平台——“我要@领导”栏目,便特意了解一下,发现各地都有反映或投诉问题而得到解决的,于是我也想试试。看里面都是向区长、区委书记或市长、市委书记直接反映,我也将这些情况直接向区长留言,请求及早解决问题,并附有照片为证。第二天就得到区长回复,表示已将反映的问题转交相关部门处理,处理情况会及时与我沟通,同时也向我表达了感谢。第三天便收到办事处一段很长的回复,表示他们对反映的问题很重视,一是立即整改,二是强化管控,三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也附有正在值班人员的照片。我路过时,看到情况果然如此,旁边还停着一辆执法车,顿感欣慰,觉得自己办了一件好事。只是他们的管控时段定在上午八点到十点,下午三点到五点,而这段时间医院门口并无多少问题,觉得监管重点不突出,但他们既然参与管理了,肯定对那些摊贩进行了教育,我也不便再提,只好在平台上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感谢。我不明白为何这类事交给办事处管理,心里竟有些许愧疚,因为我以前有个年轻同事现在是该办事处副主任,可能涉及她的职责,按当地的说法,我的做法无意间给她“做了黑活儿”或叫“上眼药”,有点儿不厚道。但自以为是为大局着想,并无私心杂念,便又觉得十分坦然。即使知道是我“做的黑活儿”,她也不会怪罪,我相信,这点儿觉悟,她还是有的,否则,年纪轻轻的,就不会当上领导了。没几天,顶端平台给我打电话询问落实情况,我当然回答很满意。事后,觉得这个平台很有用,办得不错。

的确,情况是有所好转,但过段时间又恢复原样了。

我没再继续反映,因为有时我仍能看到监管人员忙碌的身影,何况中午时段他们也该下班了。我想,也许他们很努力了,但这些情况或许错综复杂,不可能毕功于一役,慢慢来,问题总会解决的。

有一天上午十一点多,我步行在中心医院门前北段的人行道上。小吃摊位和三轮车依旧很堵塞,我只好在里面挤来挤去。我小时候爱吃红薯,尤其是烤红薯。那时候农村粮食不够吃,红薯便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补充角色,很便宜,几分钱一斤,既使这样,人们也无钱大量购买,当然,也没有多余的红薯拿出去卖。当我路过烤红薯摊儿时,经不住香味的诱惑,便买了一个,将近十元钱。我便笑着对摊贩说,这红薯可不便宜呀。摊贩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粗糙,给我一种沧桑感。早就是这个价了,是比以前贵多了,但也只能赚点儿辛苦钱儿。他一边回答着,一边用火钳翻动着炉上的红薯。我问他为啥把摊子摆在人行道上,是否有人管。他苦笑道,有人管,又指着其他摊位和三轮车说,我们也知道在这里摆摊不合适,但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没啥本事,大都是失业人员,不少还是残疾人,总得做些事养家糊口,对吧?这里靠近医院,人流量大,需求也大。在这里,我们每天只是中午这段时间出摊儿,尽量少影响交通或市容,也希望大家能包涵。

我似乎明白点儿什么。

之后,每当经过这里,无论多么堵车,我的心里却变得很沉静,而且莫名产生一种负罪感。都说社会是个矛盾的统一体,我发现自己竟然也是。

一天夜里,应酬回家很晚,我发现小区的灯光很暗淡,而且楼道感应灯也不亮,对家人说,楼道的灯又坏了。家人说是物业公司撤走了,公共线路都关闭了。我并不奇怪,因为小区的管理一直存在问题。

我们小区都住着局属二级机构的职工。自2024年3月以来,有一单位因改制造成职工社会保险无着落等问题,导致两年多拒缴物业费,物业公司入不敷出,只得撤离。之后几个月,小区没有公共用电,飞线充电现象严重,垃圾无人清理,院内无人打扫,大门昼夜厰开,随意出入,电动车电瓶时有被盗,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小区居民多次反映,也打过市长热线,相关领导也过来协调过,但问题依旧没得到解决。

这家单位以前是一家几百人的局属副处级事业单位,仓促改制成了民营企业,脱离局机关管辖。改制没几年就出现职工社会保险无着落等诸多问题,职工常年上访,甚至围堵相关部门,但无济于事。这个小区大部分住户就来自这家单位,他们拒缴物业费,也严重影响到其他单位的正常生活。

我又想到了顶端网上问政平台,便把这些情况在平台直接向市长求助,同时把求助贴子共享到业主群里,大家在肯定的同时,也拭目以待。由于情况复杂,一个多月才得到回复。到了2024年9月,按照市长指示,局机关配合辖区办事处和社区,几经比较和协商,终于为小区寻找到了合适的物业接手,人们的生活才基本恢复正常。不过,这家单位仍有部分住户心存怨愤拒缴物业费,物业公司正在与之积极沟通。我相信会有好的结果。

知道这些情况后,有同事问我,咋不把咱们办公区水电改造一直停工的情况也反映一下?我也想过这样做,但却没做,我感觉这种情况与其他情况有所不同,资金到位了,问题自然解决了。果然,到了2024年11月,复工没几天就完工了。不过,又增加了几辆新车,车位依旧紧张。工作和生活仍在继续,似乎一切都没发生,一切又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城市建设纷繁复杂,涉及面广,困难自然众多。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逐步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期间,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作为城市一员,自觉参与管理和建设是份内之事。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如今,随着社会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仍会不断衍生各种矛盾。对此,我们不必抱怨,看不惯之事,该来的自然会来,心态还是平和些好,淡然处之,拥有一份包容之心,尽尽本分,世间纷扰自然成为过客。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